小儿阑尾炎术后开展预防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9-07-19彭文英
彭文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
小儿阑尾炎又称小儿急性阑尾炎,作为儿童常见急腹症,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其发病率虽低于成年人,但常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和阑尾穿孔,增加治疗难度,严重时可致死,影响患儿生命安全[1]。临床就其发病机制而言医者将其分为化脓性阑尾炎、卡他性(单纯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患儿多伴有发热、惊厥、腹痛、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症状,影响其正常成长发育,医者多通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抗生素、支持疗法)帮助患儿解除病痛,随着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及微创手术日渐完善,医者倾向于选择手术,但术后护理仍为医疗难点,笔者为防治并发症,缓解患儿疼痛感,总结临床经验结合医生及患儿家属建议推出预防性护理,本文就护理效果进行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阑尾炎手术的74例患儿,采用硬币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7例。本次研究经院领导及儿科医护人员共同审核通过,参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患儿经血常规、X线腹部平片及CT检查确诊,排除配合度差、精神交流障碍及中途退出研究者。研究者男20例,女17例;年龄4-11岁,平均(8.3±2.1)岁。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5-12岁,平均(8.1±2.0)岁。两组病例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基础护理
①协助手术室医护人员将患儿送至病房,做好交接工作,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脉搏及体温),注意观察切口恢复情况,定时更换敷料,若有渗液、出血或感染问题及时进行处理。②术后早期禁食禁水,待患儿肠胃功能恢复后补给水分及流质食物,卧床静养时取半卧位;注意引流管护理,协助患儿翻身时注意牵拉及拔出引流管,以免压迫引流管影响引流。③观察患儿排便次数及性质及时反馈给医生给予对症处理,术后根据患儿情况适当使用抗生素,以帮助其快速恢复正常体温。④在家属的配合下协助患儿开展早期离床活动,待病情稳定时适当加大运动量,以增强体质,加速康复。
1.2.2 预防性护理
①术前告知家属手术注意事项、术后潜存并发症(出血、切口感染、切口愈合不佳、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及疼痛感,以便其有心理准备,积极配合医生开展临床护理服务,弥补基础护理存在的漏洞;术前做好皮肤清洁工作以减少术后细菌感染。②小儿忍受病痛加之面对手术常出现恐惧、焦虑及紧张情绪,多与患儿沟通,培养信任感,引导患儿主动说出诉求,以便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必要时借助家属的力量开展护理工作。③术后于麻药失效后及时予以镇痛治疗,协助调整舒适体位(用枕头支撑使患儿处于半卧位以松弛腹肌),进而减少患儿身心应激反应,如科学评估患儿疼痛情况,可参考动作、表情及生理参数(血压、出汗、流泪、心率、呼吸频率)给予行为干预,打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忌强光、噪声及过多抚触,喂食糖水、热敷法或催眠,播放儿歌或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必要时给予镇痛药,告知家属镇痛药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以免产生依赖心理。④术后24h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持续监护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呼吸变化,每2h巡查一次,直至患儿病情稳定,谨防不良事件,培养患儿家属风险识别能力,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给予紧急处理,降低医疗风险;术后6h于家属陪同下协助患儿下地活动,多给予鼓励,以促进肠道蠕动,防治肠黏连,促进早期进食;根据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增加运动量,可先开展被动肢体锻炼,早晚按摩擦拭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切口愈合。⑤术后当天禁食,待排气后进流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食物及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注意营养补给,忌辛辣刺激性食物。⑥于患儿清醒状态下换药,注意观察期面部表情及有无不适征兆,减少刺激时间,注意切口出血、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及肠穿孔问题,如患儿伤口敷料有血液渗出且生命体征改变给予止血药、充分止痛、防治出血;术后3d患儿有发热、血象增高、伤口有脓性分泌物渗出问题给予抗生素,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治伤口感染;若术后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问题,立即禁食,给予开塞露通便、肛管排气、胃肠道减压以防治粘连性肠梗阻。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热、盆腔积液、切口愈合不佳)。
②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评定依据,0分,无痛;≤3分,轻微疼痛,可忍受;4-6分,疼痛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疼痛难耐,影响睡眠。)。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2、3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及疼痛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疼痛评分(分)1d 2d 3d研究组 37 6.2±1.3 6.3±1.1 5.2±1.2 3.2±0.8对照组 37 7.4±1.0 6.9±1.4 6.1±1.3 4.1±1.1 t 4.450 2.050 3.094 4.025 P 0.000 0.022 0.001 0.000
3 讨 论
阑尾炎作为外科常见病,是因多种因素(梗阻、感染及胃肠道功能障碍引发的内脏神经反射)造成的炎性改变,患儿多有转移右下腹痛、发热及呕吐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及正常成长发育[2]。手术作为小儿阑尾炎经典治疗方案,虽可有效清除病灶,但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基础护理过于笼统无法兼顾患儿个性化特征,为更好地防治术后并发症,减少不顺从行为,规避医疗纠纷,笔者查询文献资料,咨询专家学者推出预防性护理,即责任护士严格按照护理程序及科室规章制度全面评估患儿身体状况及病情,以提前预知护理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进而降低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借助高质量护理服务平衡患儿身心需求,获取满意度和支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2、3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即术后性预防性护理可规范医疗操作,防治并发症,缩短疗程,缓解疼痛感,具有广阔推广前景。唐玉香[3]为帮助阑尾炎患者预防术后并发症实施循证护理并取得理想疗效,赵巧云[4]和赵芳[5]也在研究中指出实施循证护理可预防阑尾炎患儿术后切口感染,我院医者坚持患儿主体地位,从思想和行为上提供临床护理干预,汲取循证护理的优势,实时把控患儿病情恢复情况,在计划护理活动中审慎、明确的提供医疗服务,将临床经验和患儿意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患儿所需所求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保证患儿安全及舒适,取得患儿家属及社会配合与支持,进而打造安全、高效、低耗、放心护理模式,切实为其解决就诊期间出现的身心问题,控制医疗成本,减轻医患负担,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总之,小儿阑尾炎术后开展预防性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