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外科护理中前瞻性护理模式的临床研究

2019-07-19顾建月周海英周丽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前瞻性反应时间病死率

顾建月,周海英,周丽梅*

(解放军第一零零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医院急诊科护理效果影响患者预后治疗效果的提升。此次样本研究对象都是收录于来我医院治疗的66例急诊外科患者,总结并研究应用前瞻性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现进行具体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参与此次样本分析对象都是收录于来我医院治疗的66例急诊外科患者,收入时间范围控制在2017年5月-2018年6月,依照计算机表法处理为两组,试验组(n=33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最高年龄74岁,最低年龄36岁,中位年龄(51.7±3.9)岁。对照组(n=33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最高年龄73岁,最低年龄35岁,中位年龄(50.5±4.1)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66例患者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性别上的检验资料都显示出P>0.05的最终结局,没有对比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做好急诊电话接通后的出车准备工作,并对患者进行现场第一时间的伤口消毒、止血等紧急处理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做好入院后的手术准备工作。试验组进应用前瞻性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a.在接诊阶段,救护车需要在接到急救电话的三分钟内出发,了解患者的病情,禁止患者出现移动[1]。b.在现场阶段,护理人员需要全面检查患者的病情,在充分了解患者发病时间以及疼痛程度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镇痛的初步处理,禁止移动患者,检查患者的伤口流血情况,确定出血的位置,并进行止血的相关操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c.转运途中阶段,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情况,安抚患者的情绪。d.在急诊病房阶段,如果患者出现骨折,在完成过床后需要保持患者处于半坐卧体位,协助患者过床,观察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需要将患者下肢处于抬高30度的状态[2]。

1.3 观察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总例数×100%。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此次样本分析,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出护理满意度以及病死率;选择t检验方式,以(±s)形式表示出患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P呈现出小于0.05的最终结论,拥有讨论价值。

2 结 果

2.1 两组各33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33例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呈现出P小于0.05的最终结论,探讨分析有效,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2.2 两组各33例患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病死率

33例试验组患者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病死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呈现出P小于0.05的最终结论,探讨分析有效,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以及病死率的比较[(x ±s),n(%)]

3 讨 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之一,提升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成为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一项关键内容。前瞻性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手段,要求护理人员在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加以充分的结合,同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干预[3]。与传统护理模式具有显著的不同,前瞻性护理模式更加强调满足于患者的实际需要,将护理干预方法与患者个体差异性建立起直观的联系,使得护理干预的应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将临床护理干预的积极影响不断发挥出来[4]。

此次样本分析中,试验组33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97%、病死率6.06%以及平均急救反应时间(76.84±4.38)分钟与对照组33例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8.79%、病死率33.33%以及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57.92±9.88)分钟相比,形成明显的护理干预优势,呈现出P小于0.05的最终结局,具有探讨研究价值,与张兵, 苏燕,何芸芳等人[5]的研究成果大体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患者进行前瞻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缩短平均急救反应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推广应用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前瞻性反应时间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形式正义的前瞻性要求:麦考密克的后果推理
3D-ASL在TIA预后的前瞻性评价中的价值研究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除有机物除磷系统中好氧反应时间参数优化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54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因素与肝性脑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