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质量发展打开渔业转型升级新局面
2019-07-19
随着我国水产行业市场容量的增长、国内市场需求的提高及国际水产品市场需求的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预期会出现更有效、更全面、更优化的市场氛围。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水产业是我国农产品贸易中一直保持较大顺差的优势产业。我国水产品不仅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而且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水产品供给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产品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稳压器之一。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涌现了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逐渐走向“质量型、健康型”。
消费升级促使水产品结构转型
2018年全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城乡居民“吃鱼难”、保障优质动物蛋白的供给、降低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等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7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为3321.7万吨,占比水产品总量51.5%;淡水产品产量为3123.6万吨,占比水产品总量48.5%。在全国各省市水产品产量中,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各省市。2017年中国水产品产量增长至6445.3万吨,其中山东省产量为868.0万吨,广东省产量为833.5万吨,江苏省产量为507.6万吨,福建省产量为744.6万吨,浙江省产量为594.5万吨。
水产品是人们理想的食品,是我国膳食结构调整中需增加消费的主要食品之一。随着我国水产品总量的迅速上升,水产品需求转向“质量型、健康型”的发展趋势。鳗鲡、石斑鱼、大黄鱼、鲟鱼、鲑鳟、鲆鲽鳎、鲍、海参、龟、鳖等特种水产品中富含预防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EPA和DHA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畜禽不含有DHA和EPA)。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支撑消费升级的社会基础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水产品的需求和购买力日益提升,促进我国水产品进口稳定增长,已从温饱型消费逐渐向健康型、安全型、营养型、休闲型消费发展,市场对营养价值高、肉质细嫩、口感好、品种更为多样化的健康食品——特种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013-2018年1-11月中国水产品产量统计情况
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地区,消费的升级更为明显。在我国水产品消费中,过去一直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为主,渔业养殖生产也以解决普通水产品消费需求为核心。但在以消费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经济导向的背景下,未来水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与经济总体增长相类似,即由过去的“数量驱动”,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由“吃得多”向“吃得好”转换。
基于此,近年来,中国海水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我国也大力推广优势水产品养殖,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如华东地区的鳗鲡、龟、鳖、大黄鱼、黄颡鱼、鲟鱼、鲆鲽鳎、海参、鲍等;华南地区的石斑鱼、鳗鲡、金鲳、鳖、虾、河豚等;华中地区的鲟鱼、黄鳝、鳖、黄颡鱼、蟹等;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鲑鳟、鲟鱼等。
水产养殖业迈入绿色发展新阶段
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了渔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指出2018年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开启了新征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迈上新台阶,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渔业产业扶贫开创新局面,渔业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成效显著。
密集性环保政策出台淘汰低效产能,再加上养殖水平提升、水产品价格向好等多重因素,水产养殖行业成长的逻辑已转向单位产能提升以及产品结构升级带来整体单价提升。从日韩经验来看,人工水产养殖填补了水产捕捞量下降导致的需求缺口,而水产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模式升级是水产养殖高效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考虑未来捕捞量的减少以及特种水产人工养殖量的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我国水产人工养殖量将达6665万吨,特种水产品总量将达882万吨,特种水产养殖量占比将达13.2%。
但目前水产养殖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养殖水域周边污染,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挤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等等,这些都与水产养殖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其中又以水体污染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2017年我国水产品产量区域分布占比统计情况
事实上,水产养殖并不等于水体污染,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会对环境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相反还有净化修复的作用。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排放量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来计算,占农业排放量的4%。水产养殖污染物大多为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是造成水域环境的富营养化,对水体的影响总体不是很大。另外,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是不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据测算,201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以消除水体中的氮大约37万吨、磷14万吨。中国工程院的一项咨询研究项目结果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的贝类可以移出碳近90万吨。仅贝藻养殖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
从2016年起,农业农村部就启动了新一轮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各地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目前主产县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77%的主产县政府已发布了规划,下一步将实现全覆盖。
近期,农业农村部又与各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将改善养殖环境作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科学设置网箱网围、开展养殖尾水和废弃物治理等多项举措。同时,还重点强调要发挥水产养殖的生态属性,鼓励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鱼类和滩涂浅海贝藻类增养殖,开展以渔净水、以渔控水、以渔抑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这对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绿色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2018年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 数量:万吨;金额:亿美元
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广阔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养殖自然资源丰富,养殖技术成熟,可以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加之国际市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市场容量有较大的空间,而且加入WTO后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逐步降低甚至取消大大改善了我国水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和环境,这都为我国水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8年水产品出口量432.20万吨,同比减少0.40%,出口额223.26亿美元,同比增加5.56%;一般贸易出口量308.34万吨,出口额164.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0.43%和5.16%,分别占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71.34%和73.68%,其中,头足类、罗非鱼、鳗鱼、藻类、大黄鱼是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区,出口量额之和分别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量额的98.40%和96.86%。福建和山东继续位居主要出口省份,水产品出口额和出口量排名首位。
“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水产品外贸带来新机遇。2018年,我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水产品进出口总量额同比分别增加6.68%和35.65%,达127.33万吨和27.81亿美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产品进出口总量311.43万吨,进出口总额90.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1.59%和26.27%,高于同年我国水产品贸易整体增速。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连续六年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都在99%以上,市场例行监测合格率也由2013年的94.4%提高到2018年的97.1%,多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我国还通过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渔业合作,为当地提供了水产品、就业岗位,也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密切了与当地人民的友谊,巩固了双边友好关系。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表示,未来我国将充分发挥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水产养殖作为突破口,结合发展中国家的自然条件优势,共同为发展中国家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资金保障,同时在加工、装备、饲料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