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名臣的社会救助事业

2019-07-18刘永加

风流一代·青春 2019年7期
关键词:安乐宗族朱熹

刘永加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是怎么开展社会救助的呢?宋代的一些著名官员曾经在其管辖范围内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体现了他们的从政智慧和爱民情怀。

范仲淹设义庄济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于苏州吴县,自幼贫寒,苦读诗书,终得进士及第,在地方和朝廷任过要职。他认为“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所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民众解脱困苦,谋取利益,尤其在救灾赈济、扶弱济困等方面卓有成效。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是创建义庄,救助宗族乡亲,赢得了士大夫和广大百姓的景仰和称赞。

范仲淹曾对子弟说:“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吾安得不恤其饥寒哉?且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亦何以入家庙乎?”为接济族人,范仲淹用自己节省下来的俸禄,在家乡苏州“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济养群族”。义庄设立后,范仲淹亲自制定了义庄规矩,从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管理、监督等事项上,都有具体可操作的规定。义庄设有总赈簿,各户有“请米历子”一张,每次领取时记下钱米数量。这样,族人中贫困者的生活都有了基本保障,遇到重大疾病灾害都能得到及时救济。

对此,宋代句章太守钱君倚在其《义田记》中写道:“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戚施之……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范氏义庄的设立,在范氏宗族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宗族里人闻讯前来聚居者近百口。

范仲淹此举不仅救助了范氏宗族的急危窘困,鼓励范氏后裔读书仕进,继续行善,兴办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也带动了当时大批士大夫、官绅积极从事兴办义庄的慈善事业。在苏州,仿效范仲淹义庄的更多,仅吴县一地,义庄就多达64家。尤其是范仲淹创办的范氏义庄,经过他后代的继承和发展,直到清代达800多年,可见其影响力之广之大。

苏轼捐建安乐坊治病

在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轼曾在杭州搞过一次“众筹”,成功地医治了百姓的疫病,挽救了许多生命。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再次任杭州知府。刚一到任,就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瘟疫大流行,杭州城里大街小巷,到处是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而城里的一些药铺,竟然囤积居奇,抬高药价,大发瘟疫财。

面对病疫和不良药商的黑心作为,苏轼十分清醒,他从这次灾害的严重程度中,感到杭州为“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经过慎重思考,他认为要是创办一家国家的医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情况或许会好些。可是开设医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怎么办?他同属下商量后,决定采取募捐的办法,就相当于现在的众筹。苏轼首先从府库里拿出2000贯平时省下的办公经费作为基金,同时号召城里的有钱人捐款,又募集了一部分。可是还有缺口,苏轼回家后,把情况同夫人一说,夫人认为人命关天,百姓的安危是大事,她大力支持,带头卖掉陪嫁的首饰参加募捐,苏轼又拿出自己的积蓄50两黄金交了上去。

经过“众筹”总算把资金募集起来了,苏轼招聘了一部分医护人员,在杭州众安桥旁边找到了一处官家的院子,办起了一所名叫“安乐坊”的医院。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医院”。医院建起后,苏轼立即派官员和医生分赴各社区救治病人,同时免费发放食品、药品。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

安乐坊在苏轼的经管下,聘用僧人做掌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即便苏轼离任后,安乐坊依然红红火火,到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为两浙官府对苏轼的做法很是赞赏,上奏宋徽宗对安乐坊的医生给予赐紫衣的嘉奖,紫衣当时代表官服,这表示认可了医生的官员身份,安乐坊也改名为安济坊。

后来,苏轼被贬惠州时,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来信,说广州疫症流行,死人无数,请苏轼帮助想办法解决。苏轼毫不保留地把他在杭州办药坊治病救人的经验介绍给他,于是广州也照他的办法,“众筹”办起了安乐坊,救活了不少百姓。

朱熹创办社仓赈灾救贫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地方官职,他为官清正有为,竭力为百姓行善举谋福利。他的“朱子社仓”首开赈灾救贫先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一个典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乾道四年(1168)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灾情十分严重,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崇安知县邀请正在家乡五夫村赡养老母的朱熹等人商议救灾赈粜之策。朱熹积极出谋划策,在动员豪绅富户拿出家中存粮以平价赈济灾民的同时,向官府借了常平米600石赈贷饥民。这些借贷的米,當时规定在冬天归还,收息20%,小歉时利息减半,大饥时全免。这样使当地百姓暂时度过了大灾之年。第二年,正在家为母亲守制的朱熹,为了彻底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又上书官府,请求在五夫建仓,得到了官府支持。

五夫仓竣工之后,朱熹举荐里中德高望重的四位老乡共同管理,制订了《五夫仓规》,并取得了福州知府的大力支持。五夫仓用于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粮食的周转则是借贷的形式,一般春放秋收,利息为十分之二,很快仓廒贮存盈满。从此,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秋冬偿清存放,成为民办的赈灾实体,百姓深受其益。朱熹亲自撰写了《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刻碑铭记,他还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诗:“度质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借以劝诫管理人员,确保为民所用。

五夫社仓取得显著的成效,建宁府争相仿效,建阳长滩、大阐社仓也相继建立,光泽、建宁、顺昌等地也先后建仓存储粮食。明嘉靖《建宁府志》载:“社仓,前贤创之,后人因之,皆惠政也。”

五夫社仓建成10年后,朱熹正在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任上,因浙东逢荒年,饥民遍野,就向宋孝宗献策救灾。他列举在崇安五夫创办社仓之利,痛陈官仓之弊。孝宗褒奖他敢于直言,立即派他回浙东赶办救荒大事。朱熹不负上望,当年尽缓灾情,使饥民无断炊之忧。为了进一步办好社仓,朱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呈请孝宗批准推广各地。后来人们把《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为“朱子社仓法”。从此,朱子社仓法成为一项以赈灾实体形式施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起到过积极作用,被后人誉为“先儒经济盛迹”,而朱子社仓历代重修不辍,至今保存完好。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

猜你喜欢

安乐宗族朱熹
齐心
军人情怀
春日
戒指(外一首)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天台姑娘
朱熹治足疾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