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9-07-18杜娅泽
杜娅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单位负责人意识不够强
内部控制是一项艰巨工程,不仅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全员参与其中,更需要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配备相关人员,成立内控小组。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多数单位负责人并未对内部控制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承担着各部门资金的来源、使用、支付等具体工作,可以说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起点,但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首先,是预算编制比较随意、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通常都是预算编制人员拍脑袋完成编制工作,没有将预算层层分解,细化到具体项目;其次,是预算执行不到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不按预算执行、超预算支出,或者为了完成执行率而将款项先行预付等情况,这就使得预算失去了约束力,也加大了资金支付风险。
(三)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职责不明,缺乏沟通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一般是财务部门,因此业务部门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与自身没有任何关系,也就不重视内部控制的执行。而财务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只顾低头做账,不太注重和其他部门的沟通,并且对业务上的流程缺乏一定的了解。这就导致业财不能有效衔接,职责混乱。
(四)内部监察审计工作作用较弱
内部监察审计部门是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必设的部门之一,它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单位内部重大事项的决策、主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是确保内部控制顺利展开、取得实效的关键。但是从实际工作中来看,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内部监管混乱,监管措施无法执行到位等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一)强化内控管理学习,普及内控知识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拓宽内控业务培训范围,定期组织全体干职工进行内控知识培训,单位领导必须参与其中,通过培训使单位领导在观念上有所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聘请专业人员讲解风险防控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案例,通过系统学习、培训和研讨,切实提升干部职工的风险防控意识与内控责任意识,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预算控制,严格预算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部门预算制度,预算管理实行“集体决策、分级执行、标准统一、归口管理”的层级管理形式,成立预算决策机构、预算日常管理机构、预算执行机构和预算监督机构;明确预算编制的方法、编制流程和编制执行程序;严格预算执行,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强化预算的约束性,使单位牢固树立“有预算才能支出、无预算不能支出”,维护预算的权威性。
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预算业务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对关键岗位人员的选拔上把好人品关、道德关、业务关,实行账实分管、印章分管、款项记账与支出分离,定期盘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防范资产风险。
(三)加强业财融合,明确部门职责
建立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个部门岗位职责,定期召集相关业务部门技术人员,进行财务基础知识普及培训。同时定期组织财务人员下基层锻炼,让财务人员真正走出去,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通过双向学习,加强业财融合,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机制,注重業务部门参与内部控制,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参与。
参考文献
[1]张庆龙.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原理与操作实务.
[2]弓 颖.关于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建议.
[3]王书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