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地流转、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9-07-18

关键词:农地差距城镇化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而多年来我国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城市偏向性政策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地制度亟需改革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为此我国适时推出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各项政策激励下,农地流转率从2002年的1.44%迅速提高到2015的33%,2016年达到35.1%,近两年流转率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农地流转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比如流转市场不规范、信息不畅、政府干预过多等。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迅速提高到2017年的58.52%,30多年增长3倍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面临着地区发展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另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社会公平正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进程。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涉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及城乡融合发展等六大方面。新时代加快农地流转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促进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及现代化发展,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农村新兴产业培育,提升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能力,同时,农地流转也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农地流转的合理有序发展,富余农民可以适时流入城镇,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结构转型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探究并有效协调农地流转、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农地流转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学者认为农地流转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部分学者从劳动力转移视角来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曾菊新等(2009)[2]指出土地流转实现了劳动力和土地的分离,可以更好地配置生产要素,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加快人口与产业集聚,刺激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地流转。另一方面,部分学者从多个方面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张旺峰等(2012)[3]认为土地流转可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必需的土地生产要素,而城市化过程可辐射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刘越(2014)[4]认为农地流转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发展为稳定转移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了条件。张平(2014)[5]认为产业结构演化是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互动的驱动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用地置换是其关联机制。周文等(2017)[6]提出农地流转与户籍制度松绑的联合改革有助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也有利于共享城镇化红利。蔡为民等(2017)[7]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和动态耦合发展态势,发现农地流转和城镇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呈正相关;农地流转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我国城镇化能有效促进农地流转,但农地流转推动城镇化进程并不显著。而范剑勇等(2013)[8]认为在城镇就业机会短缺、产业结构比较低端的情况下,应审慎推进农地流转,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综上,学界一般认为农地流转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并从多角度阐释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机制,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城乡收入差距与农地流转的关系

目前学界主要研究农地流转是如何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研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比较少。钱忠好等(2013)[9]认为提高土地市场化水平并不一定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土地市场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呈倒U型关系。李群峰(2014)[10]实证分析了农地市场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结果发现农地市场化水平跨越相应门槛值的省份,其农地市场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否则,农地市场化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刘越(2016)[11]发现农地流转影响城乡收入,有助于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且具有差异性;当跨越一定门槛值时,农地就业与养老保障功能逐渐丧失,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以上学者均认为农地流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非线性的。而谢冬水等(2016)[12]认为完整的农地转让权是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杨金阳等(2016)[13]发现农地产权强化不一定会加快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部门转移,却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Lewis、Kuznets等是较早研究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学者。Lewis(1954)[14]在其“二元”经济模型中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城乡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Kuznets(1955)[15]认为在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果截然不同。Lipton(1977)[16]认为长期实行“城市偏向”经济政策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国内对城镇化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观点大致有四种。第一,城镇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林毅夫等(2003)[17]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实施赶超经济发展战略与超常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程开明等(2007)[18]根据城市化、城市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得出城市化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陈斌开等(2013)[19]研究发现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状况,但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经济部门,农民增收困难,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第二,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姚耀军(2005)[20]认为城镇化会促进劳动力流向城市,进而通过生产要素报酬均等化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曹裕等(2010)[21]通过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关系,得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第三,城镇化非线性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郭军华(2009)[22]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门槛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门槛效应。周少甫等(2010)[23]运用门限面板模型检验我国1993—2007年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发现前者对后者有显著门限效应。第四,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不确定。丁志国等(2011)[24]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空间模型研究得出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此外,国内也有学者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李宪印(2011)[25]认为从长期看,城镇化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也会促进城镇化发展。程莉等(2014)[2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城镇化与滞后城市化互为格兰杰原因,城乡收入差距变动有利于滞后城市化的减小,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滞后城市化的减少。

通过梳理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农地流转、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学界对此也做了广泛深入研究。但将上述三者置于同一个框架内的研究还很少见,这不利于深入把握三者之间的影响规律,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以往研究主要是做普通面板回归,而这种模型在研究变量之间互动关系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基于此,本文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将农地流转、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同时纳入一个动态研究框架之内,以实际分析来揭示三者之间的问题、矛盾与规律。另外,PVAR模型还可以有效避免单向回归可能引发的内生性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2000—2017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各地异质性,进行比较符合实际的分析。

二、农地流转、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一)农地流转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1.农地流转推动城镇化发展

第一,农地流转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农地流转可以把农民从土地束缚当中解放出来,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安心到城镇就业,大量人口在城镇聚集可以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助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二,农地流转可以加快城乡和产业融合发展。农地流转可以助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与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和城镇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助推我国城镇化进程。第三,农地流转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和经济保障。农地流转有助于集中规划管理土地资源,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建设用地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同时,农地流转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与信息化,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地流转

第一,城镇化发展可以为农地流转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和住房建设用地需求将日益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在保证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前提下,综合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有助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第二,城镇化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有助于解决土地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我国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还很突出,一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土地而宁愿选择土地抛荒;而城镇化发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快农地流转。第三,城镇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城乡产业分工,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间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化发展可以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助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会引发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二)农地流转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理

1.农地流转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科学、规范、有序的农地流转可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农村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可以充分发挥大型农业机械优势,更好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此以来,农地流转不但可以提升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缩小城乡经济差距,还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二,农地流转有助于提升农村土地财产价值,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流转土地的农民除了可以继续给土地流入户打工获得工资收入外,还可以进行创新创业,从事农村二三产业,如发展乡村旅游,也可到城镇就业、创业等,实现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第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农民科学配置自身的资源禀赋,农户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土地流转来追求土地资源收益的最大化,进而加快农地流转进程。第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寻找更好发展机会以增加其收入,从而促进农地流转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理

1.城镇化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和转移,进而增加城镇劳动力供给,加剧城镇劳动力市场竞争,促使城镇均衡工资下降;同时,城镇就业农民收入会大幅增加,进而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第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会提高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第三,城镇化发展会增加农产品需求,带动农产品价格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2.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城镇化发展

第一,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会提高农民收入,由消费定律可知,农民收入提高会促进农民消费,增加国内总需求,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发展。第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利于城镇化发展。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会使农村居民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农村教育投入降低,进而进一步降低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导致农民难以适应城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不利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

三、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PVAR模型构建

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是由Holtz-Eakin(1988)首先提出,后经过Arrelano、Inessa Love、连玉君等人发展而逐渐成熟。该模型继承了VAR的优点,把所有变量看成内生变量进行经济分析,同时还具有面板分析的优势。其中正交化的脉冲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用来辨析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将农地流转、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纳入一个框架内来构建合适的PVAR模型,其数学表达式为

Yit=Cn+φnXit+βi+θi+μit

(1)

式(1)中,Yit=(st urb urd),Xit=(Yit-1,Yit-2,…,Yit-p),Cn和φn为n×p维的系数向量,p为模型选择的滞后阶数,st代表农地流转强度;urb代表城镇化;urd代表城乡收入差距。βi和θi分别为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μit为随机扰动项。

本文选取分析PVAR模型的程序是首先由Inessa Love编写的PVAR模型Stata程序,随后连玉君在此基础上编写了PVAR2的Stata程序。

(二)变量说明

农地流转变量(st):可用各省每年的土地流转率来表示农地流转强度的大小。城镇化(urb):衡量城镇化指标一般有单一与复合两种,考虑到全国数据一致性和可得性,本文用学术界常用方法,即各省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测度各省级区域城镇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urd):衡量城乡收入差距指标有多种,多数学者用城乡间人均收入比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也采用历年各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基于样本数据平衡和可获得性,本文选用2000—2017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面板数据。土地流转率数据根据《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报告》、土地流转网实际交易数据和各省农业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其他数据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提供的数据整理所得。为了降低异方差影响,并分析相关变量的增长率及其弹性,文章对农地流转强度、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四)变量描述性统计

表1列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强度、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在相关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农地流转强度、城镇化水平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递减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从东向西逐渐递增,可以看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地流转强度与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表1 内生变量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通常选用面板数据相同单位根(LLC、Breitung、Hadri)和不同单位根(IPS、Fisher)两种检验方法,本文选用LLC和IPS来检验数据平稳性。经检验,全国和东中西部的数据不能完全通过LLC和IPS检验,所以需要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变量名调整为dlnst、dlnurb和dlnurd)后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此种情况下,全国和东中西部三个变量基本上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LLC和IPS的原假设。说明模型变量lnst、lnurb、lnurd是一阶单整数列,可以建立PVAR模型进行分析。

表2 内生变量指标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

(二)PVAR模型滞后期选择

在对PVAR模型估计前,需要确定其最优滞后阶数。本文根据连玉君改进的PVAR程序构建的AIC、BIC和HQIC统计量来选择模型最优滞后期。表3分别给出全国、东中西部区域PVAR模型最优滞后期检验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都是选择滞后一期为最优,而全国则根据多数原则选择滞后二期为最优。

表3 全国和东中西分区域构建PVAR模型的滞后期检验结果

注:*表示相应统计指标建议选择的滞后期。

(三)PVAR模型参数估计

根据上述对变量一阶差分数据检验和滞后期选择,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变量lnst、lnurb和lnurd进行估计。首先,采用均值差分法去除时间固定效应,然后再进行前向均值差分即Helmert变换去除个体固定效应。之后,采用Stata13.0,运用连玉君的PVAR2程序进行模型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从估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全国、东部和中部农地流转滞后一期对自身在1%水平上具有正向效应,且其系数逐渐增大,说明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其农地流转自身效应越大。全国各个地区城镇化对农地流转效应基本不显著,但从其回归系数来看基本上是正的,说明城镇化对农地流转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全国各个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回归系数没有通过10%水平检验,但系数基本为负值,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农地流转。

全国各地农地流转对城镇化影响系数基本为正,虽不显著,但基本可以判定农地流转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全国和东中西各地城镇化滞后一期对当期城镇化的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说明城镇化在全国各地发展都具有自我加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东部和中部分别在5%和10%显著水平上对当期城镇化影响为正,而全国滞后二期对当期城镇化在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西部地区不显著,但也为正。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反而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

表4 全国和东中西分区域PVAR模型估计的结果

续表4

注:*、**、***分别代表估计结果系数在1%、5%、10%水平下显著。

全国农地流转滞后一期对当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10%显著水平上为负,东中西部各地区影响基本也为负,但不显著,由此可以发现农地流转在短期内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东西部城镇化对当期城乡收入差距在10%水平上显著且其影响系数为负,而中部在1%水平上显著,且其影响系数也为负数,说明城镇化在东中西各地区短期内都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全国和东中部的城乡收入差距滞后一期对当期城乡收入差距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为正,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自身也具有加强效应。

由于PVAR模型在结构上是动态的,上述分析中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不能完全由变量之间产生的影响大小、变量的系数以及其显著性水平所反应,所以还需要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四)脉冲响应分析

PVAR模型最重要的是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对未来进行预测。脉冲响应是指在其他变量当期和以前各期值保持不变情况下,PVAR系统中某个方程的扰动项当期发生一个标准差变化对未来各期内生变量的冲击响应情况。图1—图4为全国和东中西部PVAR模型脉冲响应图,各图均经过了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500次。

图1—图4三个内生变量面对自身冲击时的脉冲反应情况,全国和东中部在冲击反应当期达到最大,随后都逐渐减弱,而西部的三个内生变量面对自身冲击时的反应基本不显著。这说明农地流转、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在全国和东中部发达地区都具有一定的经济惯性,对其自身具有显著扩张作用,而西部不发达地区基本没有这种经济惯性。

图1 全国各变量的脉冲响应

图3 中部地区各变量的脉冲响应

图4 西部地区各变量的脉冲响应

图1—图4各图第一行左起第二幅小图反映了各地区农地流转(lnst)受到城镇化(lnurb)一个标准差正向冲击后的脉冲响应反应情况。可以看出全国在第一期达到负向最大,二期以后影响转正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东部地区则在冲击反应开始就是正向,且随后就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则整体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城镇化在全国范围内短期会抑制农地流转,但从长期来看城镇化能有效促进农地流转;东部发达地区一开始城镇化就能够促进农地流转,长期来看更能有效促进农地流转;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对农地流转效应则影响不大。可能是发达地区城镇化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好工作机会,从而他们可以安心地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中西部由于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健全,农民一般只是在农闲时候进城工作,仍保有土地作为最后生活保障,从而不利于农地流转。

从图1—图4各图第二行左起第一幅小图反映了各地区城镇化(lnurb)受到农地流转(lnst)冲击后的脉冲反应情况。全国和东部起初就得到一个正向反应,全国在第一期达到最大后逐渐减弱;东部则是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后也开始减弱;中西部起初反应不显著,中部随后在第三期以后逐渐出现正向效应。这说明全国和东部地区农地流转在短期都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发展,长期来看,农地流转对城镇化发展的效应逐渐减小;东部地区农地流转效应在长期会促进城镇化发展;西部地区则不显著。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流转土地后,会自然地向附近城镇转移,为当地城镇化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出去后,劳动力大都转向了东部发达地区,并没有为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推动当地城镇化的作用不显著。东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当地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农地流转发挥其作用,促进了当地城镇化发展。就实际而言,农地流转后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并没有实现本地就业,而是到其他城市就业,被统计入其就业城市的常住人口,从而促进了就业城市的城镇化率提高。在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下,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后的农民更有可能选择进入经济发达的东部,因此,农地流转促进东部城镇化的提高效应并非都是东部农地流转带来的,这其中应包含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贡献。

图1—图4各图第一行左起第三幅小图反映了各地区农地流转(lnst)受到城乡收入差距(lnurd)冲击后的响应情况。全国和东部地区起初为负向反应,基本在第一期达到最大,随后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则不太明显。说明全国和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减小会在短期促进农地流转,但长期来看其促进效应在逐渐减弱;农民收入增加会促使农民城镇化,从而促进农地流转。

图1—图4各图第三行左起第一幅小图反应了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lnurd)受到农地流转(lnst)冲击后的脉冲反映情况。全国和东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冲击后,当期即出现负向效应,大都在一期达到最大后略有减弱的趋势;中部地区则在当期出现稍小的正向反应,随后也是缓慢增大;西部地区仍不很显著。这说明农地流转在全国和东部地区能够有效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在中部地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西部的影响则是很小。区域的经济差异会给农地流转农民带来不同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就业机会多,转移出的劳动力可以获取比从事种植业更高的收入。另外,东部发达的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服务农业,有利于农业规模性化、现代化发展,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转出农地的农民可能由于缺乏其他就业技能,会短期面临失业的问题,这样反而不利于其收入的增加。

从图1—图4,各图第三行左起第二幅图片反映了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lnurd)受到城镇化(lnurb)一个标准差冲击后的响应情况。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负向响应,影响程度东中西呈现减弱的趋势。这说明城镇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各种资源向城镇集聚,吸引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从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出的劳动力能够促进农地流转,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价格也会随着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的对农副产品需求增加而上升,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而经济越发达地区,其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可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图1—图4中各图第二行左起第三幅图反映了各地区城镇化(lnurb)受到城乡收入差距(lnurd)冲击后的响应情况。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均出现了持续正向响应,西部地区反应不太显著,说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根据托罗达模型,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烈。预期收入差距促使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迁移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这与李宪印(2011)[25]的实证研究结论是相一致的。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对当地城镇化发展影响较小。

(五)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主要根据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本文在脉冲响应分析基础上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方差分解时选择前20期进行分解,经过500次蒙特卡洛模拟后,其结果在前15期已经稳定,如表5所示。由于篇幅限制,文中只选1、5、10、15期来进行分析。

表5 PVAR方差分解结果 %

从第1期到第15期,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lnst对其自身贡献度在逐渐下降,而全国和东西部地区的lnurb对lnst的贡献度在逐渐上升,中部地区则几乎不受影响。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lnurd对lnst的贡献度也在逐渐上升。总体来看,在各个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农地流转贡献度要大于城镇化,因此应重点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从第1期到第15期,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lnurb对其自身的贡献度在逐渐下降,而lnst和lnurd对lnurb的贡献度在逐渐上升。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贡献度要大于农地流转,而西部地区的农地流转对城镇化的贡献度要大于城乡收入差距。说明东中部地区需要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对城镇化的影响,而西部地区要重点关注农地流转的变化。

从第1期到第15期,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lnurd对其自身的贡献度在逐渐下降,而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lnst对lurd的贡献度在逐渐上升,全国和东西部地区的lnurb对lnurd的贡献度也在逐渐上升,但中部地区的lnurb对lnurd的贡献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总体来看,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的农地流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要大于城镇化,西部地区反之,说明东中部地区要重点关注农地流转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西部地区应关注城镇化的发展。

五、结论

(一)实证分析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三个变量的PVAR模型,分析三者之间影响机理及互动规律,所得结论基本与国内文献结论相符,而三者之间影响规律在不同地区大部分是相近的,只有少部分相异,这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相符。结合以上分析,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就全国而言,农地流转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也能够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镇化在短期内不利于农地流转,但长期来看却能促进农地流转,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也能促进农地流转,但却不利于城镇化发展。

就东部地区而言,农地流转和城镇化之间呈正向促进关系,两者都能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虽然有利于农地流转,但不利于城镇化发展。

就中部地区而言,从长期来看,农地流转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但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城镇化的发展虽然对农地流转效应影响不大,但能够显著地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长期来看对促进农地流转略有作用,但可以显著地促进城镇化发展。

就西部地区而言,农地流转对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是很显著,城镇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也不是很显著,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对农地流转和城镇化的影响也不显著。

(二)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借此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1.统筹农地流转和城镇化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协调进程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制度,规范农地流转行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加强对土地流转的宏观管理,发展合适的土地流转模式,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7],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与信息化水平。此外,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物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农村新兴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另外,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也要协调好各流转主体的利益关系,尤其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盲目扩大城市范围,而忽视了人口城镇化。城镇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进而为因土地流转而转移出的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与良好的保障措施,加快我国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理顺土地流转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在东部发达地区,农地流转和城乡收入差距是相互促进的。在东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当地进行农地流转,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农村二三产业与城镇产业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农村新兴产业与新动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中西部地区,农地流转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基于此,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当地农地流转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可以为农地流转后农村的发展提供配套优惠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流转出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再培训,增加其在城镇就业的机会,进而增加收入。同时,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一方面,要适时加快农地流转进程,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物流等二三产业,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与新动能,这既可以有效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问题,也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处理好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实现城乡联动发展

实证分析可知城镇化发展在全国各地都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做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只有加快人口城镇化,才能有效吸纳农地流转后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与就业机会,解决农地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只有城镇化建设进入科学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了城乡联动发展,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为此,政府要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尽快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实施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改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常住人口也能享受到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此外,政府也要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条件,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加快我国乡村振兴进程。

猜你喜欢

农地差距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家乡的城镇化
农地入市须征收20%-50%增值收益调节金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兼论农地分类所有制的建构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