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2.0时代的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研究

2019-07-17张宝君邢西深杨辰陈晓明徐建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全市信息化建设

张宝君 邢西深 杨辰 陈晓明 徐建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治理;2.0行动计划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0行动计划开启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新时代。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天津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先后制定了《关于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三通两平台实施意见”)、《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天津十三五规划”)和《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天津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通过开放学堂建设,教研平台建设及应用,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高位发展。

为全面了解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准确把握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优化区域教育信息化顶层决策和创新设计,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对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实地走访,以翔实数据和典型案例的形式,全面准确反映了迈向2.0时代的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并从教育治理的视角,对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关建议。

二、教育治理

教育治理,是国家机关协同学校、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合理划分各治理主体职能,构建新型的治理主体关系,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的过程。教育治理是治理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形态,以实现教育“善治”为目标,建立优质、高效、公平的教育新格局。教育治理具有以下要义:

第一,治理主体强调多元参与。教育治理中的治理主体包括利益相关者、社会组织、学校、政府四类,四类治理主体均可在教育治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学校的自治、政府的主导,均会对教育治理产生独特的贡献,从而带来更加优质公平高效的教育新格局。

第二,治理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优质公平的教育,提高教育效能。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差距甚大的教育资源,显然没有代表全体人民的普遍利益诉求。教育治理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使各治理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使提供均等教育公共服务成为可能,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教育治理的关键是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是多主体根据制度及规则开展的教育治理活动,教育治理涵盖了多主体、多层级、多因素。治理主体强调多元,治理多层级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治理多因素指教育规划、课程标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督导评价等。可见教育治理体系非常复杂,既有横向也有纵向,既有宏观也有微观。解决的关键就是优化配置教育行政权力,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体系,激发治理主体的内在活力,由“管理”走向“治理”,由“共治”走向“善治”。

三、研究介绍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数据来源有2个:一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中天津市中小学所填写的数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7月,内容涵盖了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网络空间应用等信息;第二个来源是对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2018年5-6月,天津市教委组织对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截止到2018年6月),笔者参与了整个调研过程。调研收到有效问卷1277份,占全市中小学的比例为93.4%(全市共有中小学1367所),问卷数据能够全面准确翔实地反映天津市中小学信息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

2018年6月到10月,笔者参与了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调研组,对全市各区、部分中小学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调研组对各区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组织协调等情况,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教学资源应用、信息化教学等情况进行了细致地调研,全面客观地了解了天津市近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数据统计分析与典型案例

(一)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

1.网络接入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执行“三通两平台实施意见”和“天津十三五规划”,加大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力度。全市各区全部建设了教育专网并接入天津教育科研网,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9.93%,基本实现全部接入互联网。中小学网络接人带宽比率如图1所示。其中接入带宽在10M以上的中小学占96.3%。据教育部《2018年12月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月报》(以下简称“工作月报”)统计,截止到2018年年底,全国中小学(教学点)除外,共有96.7%的学校实现了网络接入。天津市网络接人率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全市中小學接入互联网带宽的比例(单位:%)

全市中小学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45.51%,其中无线网络覆盖全部教学区的比例达到30.28%,覆盖全部办公区的比率达34.86%。

互联网接入带宽方面,各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北辰区、津南区等3个区的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带宽均达到100M以上,但个别区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的比例仅仅在10%左右。宁河区和南开区中小学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84%以上,而个别区中小学的无线网络覆盖率则不足10%。

南开区是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典型代表,早在2009年,就建设了教育专网,辐射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和教育直属单位。近年来,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的推进,该区实现了区教育专网万兆主干,千兆到校,公办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学班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

2.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能够调动学生的视听说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比例为96.12%,其中超过66%的中小学配备交互式设备(交互式设备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其次是幕布+计算机+投影和其他形态的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如图2所示。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方面,城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平均使用率较高,达到80%以上,乡村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平均使用率也将近70%,城乡差异不大。

建有不同形态多媒体教室的学校比例(单位:%)

3.教学终端

天津市中小学每名教师拥有教学终端0.98台,其中北辰区等2个区教师平均信息化终端数量为1.4台,而某区教师平均信息化终端数量仅有0.4台,2名教师拥有不到一台信息化终端,区域差异显著。

(二)教育资源不断丰富

近年来,全市大力开展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建设了与各学科教材相配套、实时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校际网络同步教学、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博学乐园学习平台等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优质资源。现有的数字资源覆盖了中小学的主要学科,其中,建设英语、数学、语文3个学科资源的中小学最多,均达到66%以上。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拥有与教材完整配套数字教育资源的学校比例(单位:%)

至2018年底,天津市教委为全市中小学师生配备的数字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了中小学教学需求。天津市共有14.8955万人次的教师参与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上传20.7262万堂晒课资源,形成市级名师优课资源7559堂,其中2919堂被评为部级优课,覆盖了中小学各年级所有学科。以“博学乐园”学习平台《习字与书法》微课程为代表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已使33万用户受益。

(三)逐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和学校开设的一片“网络天地”。中小学可以在学校空间开展教师考核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广大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空间备课授课、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全体学生可以在学生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

全市中小学积极开通网络空间,开通学校空间的占43.9%,其中,小学阶段开通的比例最高,高中阶段开通的比例最低,如图4所示。

不同学段开通学校空间的学校比例(单位:%)

中小学教师积极开通教师空间,开展日常教学,其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开通空问的最多,共有超过60%的教师开通了教师空间,高中阶段的教师最少,仅有40%,初中阶段有一半的教师开通教师空间(如图5所示)。

不同学段开通教师空间的教师比例(单位:%)

全市中小学学生在国家平台积极开通学习空间,与前面2项不同的是,初中学生开通学习空间的比例最高,高中阶段开通学习空间的学生比例最少(如图6所示)。工作月报显示,全国开通学习空问的学生、教师分别占全体学生和教师数量的47.7%、63.7%。全市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开通比例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不同学段开通学习空间的学生比例(单位:%)

和平区万全小学对网络空间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在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空间实现了精讲多练、及时反馈、作业分层、星题训练,数据分析、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利用空间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练习密度增大,错题歸纳再现强化了知识点学习记忆,快速查漏补缺及时纠正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学校利用网络空间,建设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形成了“交互共享”的教学模式,助推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创新了学校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升了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总体来看,全市网络空间开通率不高,只有教师空间的开通率达到了50%,学校空间和学生空间的开通率均不足50%。并且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开通比例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网络空间是融资源、服务、数据、管理为一体,支持共享、交互的网络学习场所和网络管理空间。网络空间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网络教研、资源共建共享,大数据应用,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学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全市的网络空间建设和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

数字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以课件、微课、网络课程为代表的数字资源,对教师的精准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全市中小学教师积极应用数字资源和软件工具开展信息化教学,其中教学环节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类型和软件工具如表1、表2所示。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单位:%)

在教学环节常用的软件工具(单位:%)

全市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等项目,课堂教学实现了常态化应用数字资源,学生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教学中心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发挥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

校际网络同步教學项目是由天津市电化教育馆设计实施的天津市民心工程,包含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和网络协作及研究性学习,具体协作方式包括:总校与分校、城镇与乡村、本市与外埠、本市与境外以及学区片和共同体内部互动等。项目实现了全市672所学校的同步互动教学,全市8万名教师在平台上可以开展网络教研,108.9万名学生通过平台可以接受本市名校名师的异地授课,较好缓解了全市普遍存在的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近年来,红桥区与甘肃省1洲1市2县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两地实现了多点视频互动、课堂同步学习、网上教研实时互联、优质资源传送共享。区内输出了151节中小学优质课,开展了两地远程网络教研11次,举办了若干次特色德育及少先队活动,为当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水平搭建了平台。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为形成常态化对口帮扶机制做出了强有力支撑,为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网络扶智”工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信息化发布平台

信息化发布平台是利用网络技术,向社会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的信息化窗口,全市中小学积极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全市有91.78%的中小学建设了各类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其中有近70%的学校建设了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的学校达到一半以上(如图7所示)。

建设各类公共信息发布平台的学校比例(单位:%)

2.家校互动

家长会和家访是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信息化引入丰富了家校互动的手段和内涵,实现了沟通的便捷和快速。全市有超过99%的学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家校互动,其中微信使用最多,超过了90%,网络学习空间在家校沟通方面的利用率不高,利用邮箱进行家校沟通的比例占比不到1成(如图8所示)。

采用家校互动方式的学校比例(单位:%)

3.安全监控

全市有99.45%的中小学校建设了安全监控系统,其中安全监控全覆盖的中小学校占比达37.36%。

河东区实验小学对教育管理信息化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他们以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创设“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形成了以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APP教学资源、OA办公系统为载体,教师、学生、家长互动学习与沟通交流的开放时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了解学校育人信息、新闻动态、活动公告、食堂食谱、班级相册等,家长和学校及老师的交流互动方便及时,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合力。

(五)保障机制初步建立

1.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购置设备、资源建设均需要经费支撑。经调查,全市有44.74%的中小学以文件形式(或设立专项经费预算)明确信息化经费,校均信息化经费占学校同期教育性经费(不含人员经费)支出比例为12.05%。中小学信息化经费分配情况如图9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建设与设备购置费占比较大,近一半的信息化经费用于网络建设和设备购置。数字资源与平台开发费用、培训费用各仅占10%左右。为了适应师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的信息化社会要求,还需加大数字资源与平台开发费用、培训费用、研究费用等的投资力度。

信息化经费分配情况(单位:%)

2.机制建设

全市中小学有超过一半的学校校级领导担任学校信息化主管领导,其中,正校级领导担任信息化工作领导职务的学校占超过了四分之一,具体如图10所示。

全市中小学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其中,有95%以上的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其中,超过84%的学校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有45.45%的学校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学校占38.24%,如图11所示。

各级领导担任信息化工作主管的学校比例(单位:%)

常态化应用中采取相关措施的学校比例(单位:%)

3.培训内容

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全市组织了以“网络空问人人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代表的各种形式的校长、教师信息化培训,逐步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受中小学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如图12所示。其中,學科教学工具使用、网上资源下载与应用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排在前3名的最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说明当前信息化常态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教学设计能力,但是,网络安全应用还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

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所占比例(单位:%)

4.专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全市中小学有专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比例占61.84%,但城乡差距较大,具体如图13所示。

配备专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学校比例(单位:%)

以某涉农区一所相对边远小学为例,学校教师平均年龄47周岁。学校配备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1名,该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还承担了体育、素质拓展、课后服务课,教师的培训、督促、指导任务工作繁重,年龄偏高,接受新知识困难。该校虽能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无法开好信息技术课,不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发展建议

从前面数据统计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环境建设、教学应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保障机制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凸显,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空问开通率低,网络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足;部分指标还存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个别指标差异显著;信息化体制机制亟须完善,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深入研究。根据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以及全市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新要求,从教育治理的视角,在现有基础上,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推动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根据多方诉求,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推进机制,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充分考虑治理主体多元诉求,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实现优质公平高效的教育新格局。借鉴很多地方采用的BYOD等的信息化建设方式,考虑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诉求,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既解决学校和区域在信息化建设中经费方面的实际困难,同时满足家庭和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网络空间建设应用过程中,涉及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等多元主体,应充分考虑这些主体的使用需求,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客观需要、家长的育儿期望,加大供给侧改革,不断完善网络空间应用的便捷性、实用性。具体来说,通过常态化应用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预习、作业、交流、评价、拓展等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智慧管理,进而实现基于学生数据分析的智能、高效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利用教师空间,建立名师网络工作室,开展网络教研,推动教研活动深入高效开展,拓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区域层面,建立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中心云存储、个性化定制等服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

(二)区域协同发展,促进教育均衡

教育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能。教育信息化的本质也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最终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在信息化建设应用过程中,由于个别区域、不同学校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建设观念等方面差异,产生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新的“数字鸿沟”。在教育信息化的2.0时代,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使信息技术成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体来说,从市域层面,统筹协调全市的信息化建设资源,对于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薄弱区域,从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做好示范引领、推广先进,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缩小教育差距。在区域层面,充分利用国家和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空间的网络优势,通过专递课堂、同步网络课堂等形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扩散到更广大范围的薄弱区域和薄弱学校,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推动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立信息化应用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

教育治理以提高教育效能为目的,对于教育信息化來说,也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只有能够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才有生命力。从全市层面建立信息化应用的评价机制,以提高教育质量为评价的最终目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评价机制,既要评价信息化的建设,更要评价信息化应用,应用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要从市级层面,整合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充分探索研究不同信息技术手段,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应用方式和应用策略,既要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将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使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助手、学习的伙伴,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导师,让学生通过信息化学习变得更聪明,更加富有智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探索以信息化校园建设为代表的与教育治理新模式的发展融合,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天津2.0行动计划已经颁布实施,落实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是全市今后一段时问的主要工作目标。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集中载体,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实施天津市的中小学信息化校园建设标准,实现“信息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治理新模式的发展融合”,创设适应智慧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校园环境。同时开展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之间的融合互通,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效能,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六、结语

本文以调查数据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迈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教育管理和保障机制几个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从教育治理的视角,结合调查现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笔者后续将持续跟踪研究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学术研究,助力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带动实现教育现代化。

猜你喜欢

全市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寒露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