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数学约定 驱动深度学习

2019-07-17丁洪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数学化反思深度学习

丁洪

[摘 要]反思是一种意识、习惯和态度。符合认知规律的反思行为,往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用火热的思考融化冰冷的约定,驱动学生达到深度学习。在“2、3、5倍数特征的再认识”的教学中,立足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反思的需求,教给学生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反思;深度学习;数学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09-03

弗赖登塔尔明确指出,反思是一種重要的“数学态度”。对比教学现场可以看出,没有反思的数学教学,往往就事论事、浅尝辄止,导致过程不完整、理解不透彻和价值不明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的“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中分别提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把这些要求整合起来,不难发现,从反思意识到反思习惯,最后形成稳定的反思态度,恰好为现实教学指明了操作路径和努力方向。

下面以“2、3、5倍数特征的再认识”的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对部分倍数判断的数学约定进行反思,以驱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一、初步反思,提出问题

师:喜欢玩游戏吗?

生(齐):喜欢。

师:看!三个彩蛋对应三位数,怎么砸?[这个数是5的倍数吗?][砸一砸]

生1:砸蓝色的蛋,得个位上的数。

师:嗯,满足你的愿望!(砸出数字0)

生1:是5的倍数。

师:还是几的倍数?

生2:2的倍数。

师:3的倍数呢?

生3:要砸剩下的两个彩蛋才知道是不是。

师(砸出十位上是5,百位上是4):有结果了吗?

生4:因为4+5+0=9,9是3的倍数,所以450就是3的倍数。

师:从“个位”看,其实是一种局部思考。而看这个“各位”,需要整体把握。怎么看就怎么砸!

师:关于“个位”和“各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5:为什么2和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而3的倍数就要看各位呢?

5的倍数,

3的倍数,][为什么?][怎么看?][局部

整体][理一理]

师:对原来熟悉的数学约定进行反思,往往就从“为什么”开始。就让我们在“为什么”的追问中,开始“再认识”的探究之旅。

【思考:首先创设砸蛋游戏情境,换一种方式来复习旧知,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梳理出“个位”和“各位”两种约定模型;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和反思模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帮助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实现从“怎么看”到“为什么”的跨越。】

二、逐步反思,深入研究

1.找准起点,有序推进

师:对于5的倍数,哪些数位不用看?

生1:十位、百位……都不用看。

师:为了验证你的论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开展研究活动。研究的起点很重要,你准备从哪一位开始呢?

生2:我会选择十位,它是最低位的。

生3:十位比较简单,应该容易发现规律。

师:行,先从十位研究起。

(出示活动要求:判断5的倍数,十位上的数“不用看”的道理是什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组再小交流。)

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先请研究十位上是1的同学汇报。

生4:十位上是1,就是1个十,10是5的倍数。(动画配合:把十个算珠,5个5个的分)

师: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

生(齐):一样。

师:十位上还有一些数,你能说清楚吗?

生5:接着就是20、30…它们都是10的倍数,所以也没有剩余。

师:回头看,红蛋为什么不用砸?

生6:红蛋表示几个十,都是5的倍数。

师:百位上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7:一百是5的倍数,所以几百都是5的倍数。

生8:百位上的数表示几百,几百都是10的倍数,所以也是5的倍数。

师:真好!能用联系的思维进行推理,十位不要看,百位就不要看……以此类推,这些地方就是确定区。那唯独剩下谁?

生(齐):个位。

师:个位就是待定区,等待你去确定。这样,通过抽象、推理,我们成功建立了5的倍数的模型。

【思考:反思虽然主要依靠学生,但是,由于年龄特征、认知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干扰,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首先,确定从十位研究起,建议从1开始列举,有意识地渗透反思技巧;接着,概括十位上的情况,确定几十都是5的倍数,再引导学生推理到其他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最后,对比确定区和待定区,实现对5的倍数特征的再认识,着力提升反思实效。】

2.抓住本质,巧妙迁移

师:哪个数的倍数和5差不多?

生(齐):2。

师:能有序地说清楚吗?

生1:几十都是2的倍数。

生2:几百都是2的倍数。

师:几十、几百……以此类推,这些都是确定区。唯独哪里需要待定?

学(齐):个位。

师:其实,确定区的数都是2和5的公倍数,所以看似不同的问题,却有着相同的模型结构。

【思考:上一环节是“扶”,这里主要是“放”。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表达,但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仍然引导学生回到思维的起点,因为学会思考比知识获得更重要;然后,着重对比模型内在的结构,找到判断方法相同的根本原因,贯通“2和5倍数特征”的再认识。】

3.问题驱动,对比建模

师:以18为例,个位上有8个算珠,记下8,这个很好理解。再看十位上,一个十竟然约定记下1,为什么10变成了1?这里到底藏着什么道理和秘密呢?

(出示活动要求:十位上的1表示10个算珠,为什么在“1+9=10”的算式中变成1个?在图中圈出“10”变成“1”的过程。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

生1:因为10可以分为3个3余1,而3个3等于9,9已经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可以把9忽略了,10就是剩下了1。

师:品出其中的数学道理了吗?

生2:10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9,它是3的倍數,确定的就不要看了,另一部分是还剩的1,不能确定要记录。

师:一十记下1,几十就记下几,如果十位上是c,对应记下几?

生(齐):c。

师:以此类推,如果百位上是b,千位上是a呢?如果觉得有困难,从几想起?

生3:一百记下1,几百就记下几,如果百位上是b,对应记下b。

生4:一千记下1,几千就记下几,如果千位上是a,对应记下a。

师:这样就把a个千、b个百、c个十、d个一,就转化成a+b+c+d的和,以和的待定,判断原来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似复杂的问题,在智慧的对比中被解决了。

【思考:首先,在复习旧知中提出新的问题,并从特例入手,放手让学生在圈画中探究“记录1”的道理;接着,引导学生将10解构成9和1,正向迁移确定区和待定区,使复杂的情况得以简单表示,逐渐重构“几十就记录几”的数学约定;最后,顺势用字母概括抽象的数,并以此类推到其他数位,完成所有数位上的数的转化,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约定的魅力和价值。】

三、运用反思,变模成块

师:在判断平年和闰年时,对于4的倍数,为什么百位和千位不用看?

生1:100和1000是4的倍数,几百和几千就是4的倍数,是确定的,所以不用看。

师:为什么判断9的倍数时,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要看?

生2:10除以9余下1,几十除以9余下几,百位上也是几百除以9余下几,这些余下的“几”都是待定的,所以都要看。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验?

生3:我会用“为什么”来提出问题。

生4:我知道了这些倍数特征形成的真正原因。

生5:我知道思考问题有时候要从局部去思考,但有时候要从整体去思考。

生6: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情况开始。

师:反思可触摸数学本质,智慧可实现深度学习。数学约定,简洁,不简单!

【思考:这里的练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有针对性的变模训练。这是对反思技能的检查,也是对反思态度的检阅。如从再认识2、5的倍数特征出发,到反思4的倍数;从再认识3的倍数特征出发,到反思9的倍数。在这样的变模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适度拓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变与不变中,学生不但触及知识的本质,还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评析】

苏教版教材是借助百数图,调用学生已有的倍数知识,先计算和圈画相关的几倍数,然后观察和对比这些倍数的特例,发现其存在相同的外形特征,最后顺势归纳出2、3、5倍数特征的一般结论。这种学习主要聚焦于倍数的外形特征,以发现其外部规律为主,显然没有深入特征的内部。如果把倍数判断的方法当成后续学习的工具,点到为止倒也无妨。问题是,什么时候才有机会揭开数学约定的神秘面纱呢?

1.立足学生实际,激发反思需求

“再认识”是建立在“已认识”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想“再认识”能够顺利启动,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已经掌握判断2、3、5倍数的外形特征,并能“以学备用”,将其迁移运用到高度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但是,学生的反思意识淡薄,反思质疑的习惯缺失,再加上反思意味着深入思考,需要面临更大挑战,使本来就枯燥的数学变得让人“望而生畏”。弗赖登塔尔认为,当“数学味”过于浓郁时,可以用“生活味”积极调和。于是,在“砸蛋”的游戏中,就通过“怎么砸”回顾整理,“为什么不用砸”质疑反思。显然,这样就用游戏的感性直观调和了数学的理性抽象,同时,也用认识闭合的内需驱动了主动反思的可能。

2.教给研究方法,提升反思能力

从课堂观察可以看出,没有过程经历和方法帮扶的反思行为,费时、费力和费事,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而且容易使学生滋生负面情绪。因此,想要把事办好,这几点不能忽视:首先是确定起动点,如以5的倍数特征为样本,从十位研究起,并有意从一个十的情况开始汇报,归纳概括后类推到其他数位,以简驭繁,层层深入;其次是梳理联动点,如用“确定区”和“待定区”的分类,将三种数的特征串联起来,使知识的探究有机置于方法的框架之内,有序推进,凌而不乱;最后是感悟相同点,如遇到困难从简单想起,这是明确的,而基于“十进制计数法”的运算环境,则并未点破,方法要适合,反思也要适度。显然,学生经历了反思的“关键步子”,就容易形成反思的“关键能力”。

3.变模训练思维,渗透反思意识

一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新知,熟能生巧是衡量其效果的标准。但是,如果练习的情境单一、结构相同,再多的努力也只是简单搬运,结果生巧未必,生厌倒是可能。而“思前想后”的题组训练,可以改变机械练习的旧况。“思前”想到的是判断年份时特殊的方法,“思后”想到的是“单元整理与复习”中9的倍数特征的初步探究。首先,将它们合理归置,形成变模题组,如4的倍数归属于2的倍数,9的倍数归属于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经历知识解构、方法迁移和模型重构的全过程,逐步解开“习以为常”,但“不明事理”的4的倍数特征,慢慢揭开初获结论,但“雾里看花”的9的倍数特征。应该说,这样的练习更具开放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学生的思维得到全方位训练,反思意识的渗透有效而且无痕。

看来,反思不仅仅是“大家再想想”那样简单,因为敷衍了事,肯定难以持续和深入。因此,要想反思成为常态,要做到“即时反思”和“专题反思”相映成趣,要关注“反思方法”与“反思意识”的同步推进,还要注重“激趣反思”与“适度反思”的辩证统一,等等。纵观课堂,这种“悱愤状态”下获得的“再认识”是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富有生命力的,且学生形成的数学态度能持续影响后续的学习。

[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化过程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QN2016012)。]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化反思深度学习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