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组教学,使“题”尽其用

2019-07-17吴江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

吴江伟

[摘 要]题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促进学生理解题目、训练技能、灵动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设计相似性、对比性、开放性较高的题组,引导学生探寻解题策略,实现知识的重组,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度,让课堂教学变得高效。

[关键词]题组教学;思维;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87-01

题组教学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将内容相关、形式形似、思考方式相近的题目合理地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脱离“题海战术”的困扰,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走出散点化、片面化教学的误区,注重沟通各知识点,设计优质的题组,运用题组配合教学,促进学生思考,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具有灵性的认知结构,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综合能力。

一、设计相似性题组,促进规律探寻

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推理能力都很弱,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知识的规律。教师可以运用题组来教学,让学生在题组训练中发现规律、内化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为了帮助学生沟通题目间的联系,探索计算规律,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题组:

24×3×2=           205×2×4=          150×3×3=

24×6=               205×8=              150×9=

教师先出示最左边的两道题目,学生完成计算后,发现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教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又出示了后面两组题目,学生通过计算,同样发现各组算式的结果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组算式的共同点,使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最后,为了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其他例子对结论进行验证,这也为学生后续学习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乘法运算的计算规律,为学生设计了具有相似性的题组,为学生理解算法、寻找规律提供了依据,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顺利地总结出了规律。

二、设计对比性题组,强化学生理解

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石。运用对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编排成题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对比性题组:

①1张桌子和6把椅子一共1080元,每把椅子的价格是桌子的[13],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

②鸡和兔一共有8只,它们一共有22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通过对两道题目的分析可知,尽管它们都可以运用假设策略解决,但又有一些区别。第①题中桌子和椅子的价格存在倍数关系,运用假设策略时,总价并没有发生改变,只要将“1张桌子”假设成“3把椅子”,或者将“6把椅子”假设成“2张桌子”便可列式解题。第②题鸡和兔的腿数存在相差关系,无论是将兔假设成鸡,还是将鸡假设成兔,都会引起腿总数的变化。

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巧妙地设计了对比性题组,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策略解题的技巧,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设计开放性题组,培养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可见,开放问题是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开放性题组:

①用20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②用20根1分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可能是多少?

这两道题目的答案并不唯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第①题,围成不同的长方形,主要是抓住“面积不变”进行解题(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第②题,用小棒围成长方形,主要是抓住“周长不变”进行解题(围成的长方形周长是20分米)。

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开放性题组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和谐、平稳地学习,有助于培養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题组教学是教师组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找出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题组,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让题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责编 黄 露)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