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勿,三有
2019-07-17华敏芳孔忠伟
华敏芳 孔忠伟
[摘 要]“理”和“练”都非常重要,教师不能为了“理”而理,为了“练”而练。以“小数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为例,通过阐述“三勿”和“三有”,提炼一些复习课教学的策略,使教学能够更合理、有效地处理好“理”与“练”,提升复习课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数;复习;复习侧重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27-02
“理”和“练”是复习课逃不掉的话题,不管是先“理”再“练”,还是先“练”再“理”,或者边“理”边“练”。因此,有些教师会在“理”上不断下功夫,重视梳理形式的多样化,而有些教师则重视习题的精选与设计,追求习题的高效性。那么“理”与“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教学是“理”为了“练”,还是“练”为了“理”?笔者认为,两者都非常重要,但不能为了“理”而理,为了“练”而练,而是需要關注学生的学情,依据学情来设计教学,这才是复习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勿平均分配,要有侧重
什么是复习课?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的过程。那么是否需要温习所有知识,尽可能多地呈现整个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全面复习旧知呢?笔者认为,教师设计复习课时,勿全盘呈现、平均分配,而是需要依据学情,要有侧重。有些简单的内容,不复习又如何?而一些对学生来说有困难的内容,复习一节课当然是可以的。因此教师在一定要精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并以此来选择内容,设计教学,提升复习课的效率。
例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复习”的内容提炼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复习”这一单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果要呈现所有内容,那么就会显得蜻蜓点水,没有深度。但如果就围绕几点展开,就难以达到复习整个单元的目的。笔者认为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问题入手。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该单元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小数的单位换算和近似数。
学生易错题:
这两道题来自于上一届四年级期末试卷,笔者统计了本校学生的得分情况,第一题的得分率为43.5%,第二题是78.6%。可以发现,在经过期末近一个月的复习后,学生对于近似数以及单位的换算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复习时,教师需要有所侧重,设计一些不同的变式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勿节奏一致,要有快慢
相对于新授课的时间安排,复习课往往会显得节奏更加平均,因为它通常是由一些相关的练习组成。笔者认为,课堂的节奏不能平均分配,要有快有慢。有些环节应该快一些,简单回顾就可以;有些环节就需要细嚼慢咽,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探究或解决思维程度高的习题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复习”的教学环节
这个 “联想0.2” 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联想,自主回顾小数的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但这个环节是比较快的,学生只是简单地回顾旧知,并没有深入挖掘。到了小数的近似数,则需要慢一些,以此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近似数。
习题:
通过联想0.2,学生能够想到0.2的近似数,但教师不能就此停止,而是需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0.2的近似数就只有这些吗?”从而引导学生去研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和五位小数等,找一找最大和最小的小数,并把它们都表示在数轴上,最后通过数轴来帮助学生感悟0.2的近似数有无数个,但它的范围永远在0.15和0.25之间。这样,就给了学生更多探究、操作、比较和归纳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近似数。
三、勿就课论课,要有联系
不管是从知识结构,还是知识量,学生都是需要经历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复习课时,勿就课论课,而是需要注重整合与关联。教师需要不断去挖掘课与课之间的联系,甚至是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关联,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化。
例如:“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复习”的知识整理
很多教师都会关注单元内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整理该单元的所有知识,最后形成树状知识网,帮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但仅关注本单元内容,还是不够,需要从更大的角度去思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虽然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但在整个小学阶段还是有很多知识点都会运用到它,比如小数的加减法和小数的乘法,就需要运用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等知识来解决。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呈现更多的材料,引导学生比较和思考,从而深入感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例如,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
浙江省教研员斯苗儿曾在一次评课活动中提到,教师的发展前期需要“做加法”,而慢慢要逐步学会“做减法”。笔者认为这里的“做减法”正是教师要基于学情来精减材料和精选方式。其实课堂很简单,真正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使他们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就足够了,即不忘初心,一切都要回归到学生,复习课亦如此。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