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锦晖与他的艺术管理思想

2019-07-17赵雯雯

牡丹 2019年18期
关键词:黎锦晖歌舞剧歌舞

黎锦晖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歌舞之父,他不仅是一位儿童歌舞剧音乐作家,还是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除了音乐艺术教育上的造诣外,黎锦晖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传媒人、艺管人。他创立的明月社和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不但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而且通过传媒与宣传,促进并改变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黎锦晖的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音乐贡献来探讨他的艺术管理思想。

一、黎锦晖歌舞艺术的探索

近代,中国音乐课堂上的乐曲基本都遵循“拿来主义”,用现成的国外歌曲的调再填上中国的词。中国有自己的儿童歌舞剧是从黎锦晖开始的。20世纪初,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剧,他一生创作了20多部歌舞表演剧,其中11首是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只是他歌舞艺术生涯的开端,起初只是为了推广汉语,而之后创作的各类新的音乐形式,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和歌舞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黎锦晖之音乐素养养成

黎锦晖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式教育,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由于自小学习民族乐器、广泛接触民间音乐,他十分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学生时代,他就开始尝试将中国的诗词歌赋配以曲调加以成曲,以此来弘扬中华文化。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曾担任编辑、音乐教员等职位。1916年,他担任《平民周报》的主编;1920-1927年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1927年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1940年又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委员;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长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黎锦晖的一生以民族音乐为起点,工作内容广泛,创作新型音乐,培养包装新型歌舞人才,开拓了歌舞剧创作和流行音乐的艺术市场,他紧扣时代,利用传媒,促进了中国歌舞艺术的发展。

(二)黎锦晖歌舞艺术的萌芽与发展

提起歌舞艺术,人们就一定会想到上海这个具有深厚都市文化的城市。20世纪,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相互冲击,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其文化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化艺术开始急速转向,人们开始从欣赏艺术转为消费艺术。因此,文化艺术的创作更加注重大众的审美,人们开始追求通俗易懂、不死板拖沓的音乐形式,这与传统的中国式音乐截然不同。在上海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歌舞厅成为当时人们消费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歌舞艺术就成为人们娱乐消费的对象之一。

1928年,黎锦晖开始把工作重心从儿童歌舞剧转移到了歌舞剧的创作。《人间仙子》《桃花红》《毛毛雨》不仅在上海风靡一时,更是在香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当时,上海是资本主义商业化的都市,再加上借势唱片、报刊等媒体,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也应运而生。

(三)以明月社为基石的推广

黎锦晖认为:“歌舞是最民众化的艺术,在其本质上,决不仅为特殊阶级享用,它必须通俗,才能够普及。”1920年中秋,黎锦晖在北京成立了“明月音乐会”。明月社成立之初,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团体组织,主要是和业内的有志、有才之士共同交流、探讨、创作音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黎锦晖意识到明月社对于宣传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后期开始有意承接一些业务,维持明月社的基本资金运转。随着参加的音乐活动越来越多,明月社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其影响也日益扩大。1927年,黎锦晖成立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这所学校的成立为推广歌舞艺术提供了专业的表演团队。黎锦晖的明月社和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在推广歌舞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报刊宣传借势与票务营销

任何艺术形式的推广都离不开媒体。正是那个万物革新、各种潮流相互碰撞的时代,西方的传媒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唱片、报刊等媒介对艺术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歌舞剧的名声大噪必然带来经济效益,黎锦晖的票务营销策略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一)报刊宣传

《申报》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期极具影响力的报纸,它是当时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也可以说是当时上海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纸,它更是要抓新鲜事物,扣潮流主题。当时,任何一家报纸都以能够报道黎锦晖的相关头条而感到骄傲,《申报》也不例外,黎锦晖利用这一点,在申报上宣传节目,主要依靠以下两种方式。

1.节目预告

黎锦晖曾在《申报》上刊登大量的广告进行宣传,但他并不是灌输式的强行告诉观众要来舞厅观看歌舞剧,而是会在报纸上刊登某些时间段的节目预告,包含演艺曲目和演艺明星等信息,吸引观众的眼球,也给了观众选择的权利。

2.招生广告

在《申报》上刊登招生广告,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超前的眼光和经济策略。黎锦晖所创办的中华歌舞专科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一方面它可以为演出团体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招生形式多样,有师范科、专修科、选修科、职业科、星期补习科等,考虑了不同人群和时间上的因素,艺术与收益环环相扣,具有超凡的长远眼光。

(二)票务营销

艺术产品的质量决定了它的价值,而优秀的经营策略更是让艺术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在商业化的模式下,消费模式和文化的转向使得上海的歌舞厅成为人们主要的消费场所。竞争压力下,艺术产品和营销的完美结合才是获取经济收益的关键。黎锦晖的演出不仅剧目多样,而且在价格的分类上更为人性化,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提前预售制

提前预售制是指采用预定的方式来预定座位。歌舞厅提前出票给個人(票务代理)或者是企业单位,用这种方式满足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先睹为快的心理。

2.特殊人群制

特殊人群制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和一些比较忙的看客。学生是半价制优惠。看客票分为看上半场或者下半场,给观众提供可选择的场次和相对应的票价。

3.场次差价制

为了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每场戏有日戏和夜戏之分,相对应的两种场次的票价也是不同的。晚上的票价要比白天的高。

无论是报刊上的宣传广告还是票价的多样化,人们都可以看出黎锦晖考虑之周全,体察之细微。他的许多管理思想时至今日仍被各大剧院沿用。创作上,兢兢业业,管理上,眼光超前,合理运用票价,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黎锦晖超凡思维可见一斑。

三、从《俭德歌集》看与企业的宣传合作

《俭德歌集》是一本提倡民众节约储蓄之美德的歌曲集。1935年,上海绸业银行为了给企业做宣传,特约黎锦晖为其编辑征集,并兼任出版运营。《俭德歌集》的出版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20世纪的企业宣传并不像如今单一的广告宣传,它是要与当时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勤俭节约并不是只适用于当时资本主义商业化迅速发展的上海,在近代的东南亚,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课题。

(一)与国家主义相结合的游艺活动

上海绸业银行是一家以丝绸业为资本保持资金运营的银行。20世纪30年代,中国陷入了经济危机,人们纷纷开始抵制外货,提倡“国货运动”。上海绸业银行第一任行长王延松用丝绸展览会的方式,积极推动了“国货年运动”。在此社会背景下,展览会需要邀请名人作演讲,同时举行连续三天的游艺活动。上海绸业银行邀请上海第一流的音乐家黎锦晖为其编辑《俭德歌集》,他成为当时重要的宣传力量。“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爱国救亡运动兴起,1932年2月开始兴起“新生活运动”,政府倡导人们要保持勤俭、储蓄的新型生活方式,除了劝诫民众节约之外,还呼吁人民努力储蓄以充实国力。

(二)歌集的征募与宣传

《俭德歌集》主要由黎锦晖负责招募、编辑和作曲。但是,歌集的结构、征募奖制和宣传策略也是其歌集能打出企业招牌、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歌集征募角度

该歌集面向全社会进行征募,曲目多样化,既可原创也可填词,并且设置奖励制度:第一名200元,第二名100元,第三名50元。高额的奖励制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本歌集由当时一流的音乐家黎锦晖亲自主编,口碑极好,再加上高额的奖励制度,最后应征的作品超过两千首。后期的筛选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强大的竞争下筛选出的二十篇优秀作品,更是让人们想先睹为快。

2.从选曲素材角度

《俭德歌集》以传统音乐素材为主,尤其采用了当时的说唱音乐。其说唱音乐不同于现在的说唱音乐。那时的说唱音乐主要是指弹词、申曲和苏滩等。可以说,当时以说唱音乐的形式表演传统音乐素材的节目,受欢迎的程度可以和京剧并肩。

3.从歌集评委角度

名人效应在《俭德歌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评委有严独鹤、陈小蝶、黎锦晖、郑觐文等。他们都是上海一流的音乐家、教育家。从评委名单不难看出,上海绸业银行十分重视评委的知名度和专业度,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俭德歌集》的宣传效果。

四、结语

笔者从黎锦晖生平资料中了解到的只是凤毛麟角,但这些足以让人们看出他作为一位音乐家、教育家在艺术管理方面的卓越思维。他以明月社为基石推广歌舞艺术,以著名报刊宣传艺术,以多元化的票务制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除此之外,他还将音乐与企业合作推广结合起来,可谓是中国艺术管理的开山鼻祖。正是扎实的音乐素养和优秀的音乐理念给予了黎锦晖充足的养分,再加上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他才能更好地将艺术与管理思维结合起來,走在时代的前列。笔者作为一个艺术管理学习者与实践者,感慨良多,也将继续研究、考察和实践,为中国的艺术管理交出自己的答卷。

(天津音乐学院)

作者简介:赵雯雯(199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黎锦晖歌舞剧歌舞
皓月当空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综述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一起歌舞吧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浅谈歌舞剧内演员的协作演出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