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综合统计评价体系
2019-07-17周涌
周涌
摘要:为了建立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综合统计评价体系,选取一个主指标、五个二级指标和十五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法获取了各个指标的权重,由此构建了综合统计评价模型。建议国家应加强立法和监督,同时公益组织的发展要具备独立性,避免因利益关系而“被行政化”或“被企业化”。
Abstract: To build the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 a indicator system including a main indicator and 5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15 three-grade indicators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weight distribution was obtained by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us the evaluation model was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t consultation, three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rge and middle organizations were not satisfactory, and the small organizations were in much more poor stat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關键词:公益组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Key words: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icator system;weight of indicator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10-0010-04
0 引言
公益组织是指以促进和发展公益事业为根本目的、非政府组织的、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组织,我国学者也称其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类组织”。典型的公益组织包括慈善类组织、环保类组织、妇女儿童类组织、残疾人关爱组织、动植物保护组织、文化艺术类组织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及人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的快速增长,公益组织近些年在我国发展迅猛,公益组织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公益组织不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许多弊端也逐步显现。首先是一些组织以“公益”为幌子,实施非公益的盈利操作,甚至利用公益旗号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其次,许多公益组织内部结构松散,缺乏长期运行机制,在运行较短时间后便无法维持正常运转,最后进入休眠状态;第三,一些公益组织从建立伊始就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气息,成为创立者谋求社会地位和吸引眼球的工具;第四,内部潜规则盛行,常常被政府和企业的意志和利益所左右,无法正常发挥“第三类组织”的作用。
要去除这些弊端,一方面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需要对政策的良好执行。前者属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范畴,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中。后者需要对各个公益组织进行检验,需要有作为检验参照物的标准,也就是一套科学而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学术界目前所做的专门研究并不多,目前尚无权威的评价体系出台,由此导致的理论上的无序和实践上的盲目。目前我国各种公益组织发展迅速,但良莠不齐且管理混乱,而一个良好的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对纠正盲目性和无序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正是试图在建立一个这样的评价体系方面做一些尝试。
本文研究目的,就是设计一个完备的综合统计评价体系,包括一个信息含量丰富的指标体系、一套指标体系量化方法以及一个综合评价统计模型。该体系涵盖了关于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诸多信息,对信息进行量化处理,排除了传统研究方法中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得结论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得到加强。同时,该体系将以量化而非定性的结论去描述公益组织的发展状况,使得结论更易于界定和比较。
1 确定指标体系
寻找合适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统计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经过前期调查和资料查询,笔者初步拟定了一套指标体系。该体系将指标分成三个级别,主指标为“公益组织的发展状况”,二级指标分为公益属性、运行机制、人力资源保障、社会评价、可持续发展性等五个方面;每个二级指标下还细分为若干三级指标。这三个级别的指标共同构成了本文将提出的指标体系,以下我们简要介绍这些指标。
1.1 公益属性
公益属性用于判别某公益组织是否具备公益性,是否以完成特定的公益任务为目标,其下属有服务公众性、非营利性、信息公开度等三级指标。
①服务公众性:公益组织必须面向全社会开展服务,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能对有服务要求的公众对象开展服务。如果不具有这种公众性,那么该组织仅仅是一个针对私人团体的服务机构,不具备完全的公益属性。
②非营利性:公益组织虽然可以进行一些市场化的商业运行活动,但其宗旨是向有需求的公众提供一定物质支持或服务,而不是盈利。组织成员可以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但绝对不能将组织活动作为谋生的职业。
③信息公开度:公益组织具有公开性,其运行过程中的一切信息都有必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人士的监督。
1.2 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任何组织必须具备的规范,如果缺失,组织的运作极易失去方向,偏离最初设定的目标。
①社会适应性:公益组织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它的发展必须依赖社会大环境,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必须能被社会主流世界观、价值观所接纳,否则根本无法运行。
②时效性:公益组织提供物资或服务,必须具备时效性,这样才能保证运作顺畅,服务效果良好。
③硬件保障能力: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要开展社会活动,必须借助一些硬件设施,注入场地、设备、交通工具等,否则将极大地限制其功能的发挥。
④运行规范性:公益组织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不属于某些个人,不能依照个人意志运行,凡是必须有章可循,日常工作必须照章办事。
1.3 人力资源保障
组织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力去操作,因此人力资源保障对公益组织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①志愿性:公益组织既不是政府机构,不具备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又不是企业部门,不能给成员发放足额的工资性报酬,成员的付出具有非强制性和不计报酬性,这就要求成员必须是志愿参与组织活动的。
②专业性:每个公益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范畴,其中某些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组织成员在该领域具备良好的专业性。
③职业道德规范:公益组织中不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本职范围内尽力做到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组织的社会服务职能。
1.4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社会民众公益组织的服务理念、服务效能的反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公益组织的发展是否适应社会需求,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
①人文关怀度:公益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都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社会在这个方面的评价直接反映出公益组织公益属性的成色。
②社会激励效应:公益组织不仅服务于直接受益者,还向社会传播了人文关怀、奉献精神和服务理念,能激励社会产生正能量。这种激励效应越强烈,越能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
③民间公信力:公益组织能否具有良好的民间公信力,直接反映出该组织有没有很好地按照既定目标运作,有没有给社会带来福利,增进团结互信。
1.5 可持续发展性
公益组织作为一类社会团体,不能只顾眼前,还要放眼未来,尽可能长远地为社会服务。
①职能需求度:公益组织必须依赖与社会需求而存在,社会对其职能的需求程度决定着该组织存在价值的大小。一个组织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职能,已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②群众基础厚度:公益组织在硬件和人力资源保障、社会评价等诸多方面,离不开社会群众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群众阵线,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厚度,对其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 指标量化与统计建模
2.1 权重的确定
上一节中,我们拟定了一个三级、共15个三级指标的体系。这些指标虽然都是用于度量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但其重要程度并不是均衡的,在最终的数学模型中,不能同等对待。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来衡量这些指标重要性的差别。权重的确定,常常需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寻找在本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专家若干名,对他们发放调查问卷,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别记录每个指标被专家分别评为第一、二、三、四、五位的次数。我们对每个等级评价进行赋值:重要性被一位专家评为第一位記9分,第二、三、四、五位依次记7、5、3、1分,这就可以计算每个指标的得分。以为例公益属性,其得分记为S(A),计算方法为
2.2 指标量化与模型建立
要将指标体系运用到综合统计评价模型中去,必须对指标的取值进行量化。上一节中提及的指标,大多属于定性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测量,但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法中的德尔菲法进行测定。在权重与指标量化均进行完毕之后,我们可以建立加权平均模型,对某个公益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T为该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最终得分;r(Xi)是第某项指标的权重值,对任何组织都是不变的;S(Xi)为该组织在某项指标上的量化得分,不同组织的得分各不相同。
3 实例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建立了公益组织发展状况的综合统计评价体系的,下面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公益组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某组织在所有三级指标上的表现给予评分,这将由若干专家学者在充分考虑组织影响和社会舆论后给出。
3.1 评分对象及评分
为了充分展示前面构建的综合统计评价模型的评价能力,我们选取了三个公益组织进行评价,分别是中国红十字会、某省质量协会以及某市江豚保护协会,他们分别代表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公益组织。表1是对这三个公益组织在不同指标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
对于表1所呈现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首先,指标权重是严格按照上节中所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以及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的,表1中的权重仅对本文的调查数据负责。如果其他作者依照本文方法进行权重计算,由于咨询结果不一样,必然导致权重数据存在差异,这属于正常现象。其次,对三个不同公益组织在15个三级指标上的评分,是通过计算多个评分者的评分均值获取的。在评分之前,我们要求各个评分者对这三个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在评分时采取了德尔菲法,缩小了不同评分者的评分差异性,增强了结果的可信度。再者,在评分结束后,本文作者向评分者展示了最终评价结果,大部分评分者认为最终结果与他们的预期基本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本次问卷调查、咨询及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同一性,最终结果真实可信。
3.2 若干评述
以下对表1中的评价结果进行一些评述:
第一,中国红十字会的得分仅为62.1,这是一个勉强及格、离优秀相去甚远的结果,与其国家级公益组织的身份和地位是不匹配的。数据显示:其在“非营利性”、“志愿性”、“职业道德规范”、“民间公信力”等几个指标上得分非常低,根本原因在于连绵不断的丑闻不断冲击着民众的承受底线,而中国红十字会在面临丑闻时常常反应迟钝,甚至不回应、不起诉,被认为做了亏心事而缺乏底气。作为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其善款来源与使用方面不透明、收取高额管理费用、管理层官僚气息浓厚等现象均现实存在,而且在经过媒体多次报道后依然改进缓慢。62.1的得分是民众对其现状不满的真实反映,更应该作为中国红十字会自我鞭策、自我改进的警示牌。
第二,某省质量协会的得分为68.9,这是个不理想但可接受的结果。质量协会虽然具有质量监督、咨询管理的职能,但不具有执法权,只能配合工商等部门进行调查取证、信息反馈等工作,这种情况下能得到这样的分数已属不易。我们注意到,该协会在二级指标“人力资源管理”下属的三级指标“志愿性”、“专业性”和“职业道德规范”上得分较低,显示出评分者对协会人员素质的担忧。这种担忧也折射出各类行业协会在人力资源保障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协会成员权力寻租、不敢挑战公权力等方面。
第三,某市江豚保护协会的得分为43.1,这显然是个非常糟糕的结果。它属于典型的小型公益组织,总体规模不大,行业职能较为单一,涵盖地域也比较小,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负面消息太多:组织成员敲诈勒索、行贿索贿、越权罚没行为普遍,协会大笔资金去向不明,经媒体曝光后仍在极力掩饰,不思悔改。尽管它也确实承担过打击非法捕捞的职责,但某些成员将这些职责转化为自身牟利的手段,被民众斥为黑社会。该协会在诸多三级指标上的得分都较低,折射出我国小型公益组织发展盲目、管理混乱的现实状况。小型公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小”而容易被公众忽视,常常沦为不法分子的隐蔽场所,成为非法利益交换和输送的集散地,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4 意见与建议
4.1 加强立法和监管是关键
民众对于公益组织总体上是支持的,但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感到担忧,对有关公益组织的负面消息格外敏感。从本文所列举的三个公益组织的实例可以看出:负面消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评价将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我国社会对公益组织的发展投入许多资源,但对于如何激励民众的公益意识、监督公益组织的运行,并没有非常完善的机制和法规,更缺乏强有力的执法手段,这一点亟待加强。
4.2 公益组织要避免“被行政化”
我国的公益组织目前仍带有浓重的政府痕迹,行为处处受限,很难发挥正常作用。我们呼吁政府要“去行政化”,不能过多地干预其运行,要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政府需要加强公益信息平臺的建设和推广,成为促进公益事业、监督公益组织的平台;要坚决打击挂着“公益”幌子,却实施坑蒙拐骗勾当的伪公益组织,净化社会空气。
4.3 公益组织还要避免“被企业化”
公益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类组织”,其存在的意义是在政府和企业功能所无法涉及之处发挥作用。如果其功能与政府或企业重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企业对公益组织提供资金,绝不能成为控制公益组织行为的筹码,更不能成为个别人谋取经济利益或政治地位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沈伊默.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看组织认同的来源及效益[J].心理学报,2007(5):918-925.
[2]伏虎.是什么影响了公益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基于“中国民间公益组织基础数据库”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82.
[3]王雁飞,朱瑜.组织社会化理论及其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31-38.
[4]申维民.社区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56-61.
[5]谭建光.中国青年公益组织“众创时代”的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6):41-46.
[6][美] 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陈一梅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7]秦舒莹.网络草根公益组织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社团管理研究,2012(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