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赵县背灯挎鼓乐舞文化研究

2019-07-17康柳姚温丽

牡丹 2019年18期
关键词:鼓点燕赵乐舞

康柳 姚温丽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以肢体语言与音乐为表现形式的乐舞产生时间很早,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乐舞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所处文化环境的烙印。“背灯挎鼓”是一种河北独有的民间乐舞,迄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背灯挎鼓作为地方民间乐舞,起源并流传于华北平原腹地的河北省赵县南寺庄村一带。当地居民承继燕赵大地“悲歌慷慨”“俗重气侠”的古朴民风,造就了朴实豪放的背灯挎鼓这一燕赵大地独有的乐舞文化。

背灯挎鼓虽然经历了濒临失传的困境,但它具有燕赵历史英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最终流传了下来。近年来,各级政府聘请专家与背灯挎鼓传承人合作,对背灯挎鼓进行了精心编排与创新,在经典动作“三步躺”“四步转”“十字步”等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新的动作,改造并发展了背灯挎鼓这一传统乐舞,使之动作变换更加多样,配合雄壮的鼓点,观赏性极大提升,成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独特途径。本文将从背灯鼓舞独有的表演形式切入,对其承载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研究,并展望其未来。

一、背灯挎鼓产生的文化基础

背灯挎鼓是在北方中原农业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我国中原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需要面对各种水旱等自然灾害。远到大禹治水,近到抗旱打井等农业建设活动都需要人们共同协作,背灯挎鼓这种群舞恰恰体现了我国北方农耕文明的这一特点。其表演队伍庞大(见图1),由挎鼓队、铜镲队、大鼓队、大旗队四个队伍组成,表演以挎鼓和铜镲为主,以大鼓的鼓点为指挥,引领挎鼓队和铜镲队,鼓点涉及十二番,节奏明快、纷繁多变,两支表演队伍由最初的四列,根据鼓点不停变化新的队形,错落有致,气势庞大,犹如远古民众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一往无前。

舞蹈中,每一个表演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位置,舞出相应动作,并与其他表演者保持协调,背灯挎鼓表演十分重视整体效果,而并非关注某一个人的高超舞技。从这一点上看,该乐舞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国观念十分契合。

背灯挎鼓中,挎鼓演员的舞蹈动作比较复杂,动作幅度大小不一,运动路线多样,处于舞蹈的表演核心位置,当舞蹈动作重复到一定数量之后,会借助身体动作由内而外地爆发出“嘿嘿嘿”的呼声,宛如众人一起劳作时所呼喊的劳动号子。而铜镲演员在队伍的两侧,较之挎鼓演员动作要少、略简单,但其舞蹈动作幅度大、力量强,均需用力敲击铜镲,具有强烈的顿挫感,在整齐划一的敲击过程中,铜镲演员激情澎湃,如同加油助威,对观众的情绪具有极强的带动性。

此外,演员在敲击鼓镲的同时,还要沿着不同的运动路线行进,其间大量存在屈膝、压脚后跟、摆头、腿部屈蹲重心向下等农业劳作的动作,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对土地的深切眷恋,也反映出普通民众在艺术中追求自身感情表达与生产工作合二为一的和谐愿望,这正是我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现实体现。

二、背灯挎鼓舞蹈与表演的文化体现

传统背灯挎鼓表演时,“三步躺”“四步转”“十字步”等经典动作幅度较大,粗犷豪放,明显与我国江南地区那种将感情委婉含蓄表达的柔美乐舞不同。背灯挎鼓表演的舞蹈动作和當地人民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文化审美等密不可分,与中原农耕文明产生的舞蹈主重心低、亲近大地、仰望苍天的文化特点相一致。

当代背灯挎鼓表演动作繁多,变换频率很高。表演初始,挎鼓的表演队伍分为两竖排,动作上频频互动,身体的重心均移向队伍中间,且动作对称,当变换鼓点时,其动作又按照新的节奏依次打击。这些动作或整齐划一,或交替进行,在密集的鼓点声中繁杂而规律、丰富而有序。挎鼓队敲击鼓面和鼓邦,铜镲队直接敲击和揉搓,两者脚下的动作和上肢动作,依据敲击的位置不同而完全不同。挎鼓队伍时而转动、时而含仰、时而跳跃;铜镲队伍则时而站立,时而蹲跨。两支队伍不停变换队形,鼓槌与铜镲随着节奏上下翻滚,道具上的艳丽彩绸也随之舞动,让人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背灯挎鼓还融入“斗舞”表演,这些结合中国传统服饰和乐器斗舞极具观赏性,增强了传统乐舞对现代年轻人的吸引力。

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变化,究其根源,就是近现代以来,我国人员流动的增多,外来文化不断涌入,饮食、服饰、生活方式等文化生活元素在更大范围交流碰撞。我国各地民间乐舞也在相互借鉴,不断改进。这些变化,正反映出背灯挎鼓这一个民间乐舞不因循守旧,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谋求发展和进步,也是燕赵民风质朴、人民乐观向上精神风貌的生动呈现。

三、结语

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我国文化的独立性,如何抵制西方糟粕文化的冲击?笔者认为,前提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燕赵大地所独有的文化符号——背灯挎鼓,其携带的文化元素对当下人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包括背灯挎鼓在内的中国文化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河北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河北赵县‘背灯挎鼓乐舞文化研究”(项目编号:HB18-YB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康柳(1983-),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舞蹈教学与形体研究。

猜你喜欢

鼓点燕赵乐舞
白马扬鞭歌声起 足踏鼓点震人心
龟兹乐舞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鼓点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