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2019-07-17宗馨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宗馨

摘    要: 美术教学受到广泛重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老师必须提高教学的實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者结合多年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实效性    教学策略

美术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行为和心理的良性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重视美术教学,力求在美术教学中有所突破。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色彩辨识能力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简单地用彩笔描述出事物的色彩是教学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明白这些色彩的形成原理,知道它们的由来,提高学生的色彩辨识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色彩辨识能力呢?首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流动的颜色”的时候,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要学生死记硬背三原色原理的话,那么学生虽然可以根据书籍的理论知识进行调色,但是对实现原理停留在模糊层次,也就是不理解,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因此,我们在课前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水彩颜料和一张白纸,然后当着学生的面将各种颜料倒在白纸上,任由其流淌,然后观察不同颜色混合后发生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颜色的各种变化后好奇心就会萌发,追着老师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时老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为学生讲解什么是三原色,三原色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操作,自己感受颜色混合带来的变化,总结规律,从而掌握三原色的原理。这种训练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色彩辨识能力,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二、引导体验创作情感,丰富学生美术活动

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美术教学属于创造性活动,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实际生活经验,不会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所以难以像成年人那样冷静理智地思考和评价世界。一些小学美术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观察和临摹,主张学生根据事物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美术新课标明确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美术情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之一。近年来,绘本教学法日益盛行,尤其是创意绘本,能够启发学生心智,活跃学生头脑,让学生在阅读和绘画过程中获得惊喜,在喜悦中产生情怀。每一本绘本都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甚至有着独特的情绪。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充满甜蜜,《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幽默有趣,《齐柏林飞艇》欢快清新等,只要充分把握绘本的情绪脉络,就能很好地控制美术课堂教学节奏,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这一绘本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树上的苹果越来越少,并体会鼠小弟现在的心理活动,然后观察鼠小弟的表情与动作,进一步领悟“放弃吧,鼠小弟”这句话的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最终获得坚持就是胜利的品质。由此可见,借助儿童绘本,能够顺利实现“半小时课堂”的教学理念,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讲解物体的色彩、构图等技巧,帮助学生了解绘画作品中潜在的艺术节奏,帮助学生掌握表现细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创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教学《大卫,不可以》这则绘本时,可以让学生续画大卫的老师多次提出“大卫不可以”并请他放学后留下之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又或者让学生根据《苏菲的杰作》进行美术绘本创作,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围绕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纯真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美丽的色彩勾勒生活蓝图,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渗透传统美术文化,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不同的时代有着反映自己特点的美术作品,我们要挖掘不同美术作品蕴含的时代特征,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泥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我们要借助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泥塑的主要原料是泥土,泥土在手的劳动下变成了惟妙惟肖、神态各异的动物、人物和建筑,具有古朴单纯的魅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是爱玩,“泥巴”这种简单易得的材料备受学生的喜爱。可以将泥塑这种传统工艺引入课堂,给学生展示泥塑的难点和要点,指导学生掌握泥塑的关键步骤,尝试自己捏泥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对象和思路学生自己决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看到学生创作的泥塑作品,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赞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美术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学习美术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将现实生活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借助生活中直观课件的物品和节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团扇时,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扇子拿到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扇子,让学生对扇子这件工艺品有直观形象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扇子的特点,不同扇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思考这些扇子在生活中的用途分别是什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扇子这件工艺品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信息技术等给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除了可以在欣赏与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外,还可以在绘画教学中加以应用。美术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和绘画教学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传统美术教学过于注重绘画技巧的指导,侧重单调乏味的练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在实际体验和理解领悟中学习美术,牢牢掌握正确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另外,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多种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比如投影仪的使用可以方便我们讲解图案,使图案更加鲜明生动形象;利用录像可以全面多视角地展示工艺品的细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另外,教师充沛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多样的饼干”的时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和学生间情感的交流,不展示实物,知识用语言表达美术情感,让学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这种形式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引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此外,为了巩固学习成果,不仅要让学生听和看,还要给学生一展身手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出来,一方面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举两得。比如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属于自己的网页,将所学美术知识运用到网页中,突出美术元素。可以学生一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网页作品,师生共同评价,给出客观宝贵的意见,还要对学生配色、布局、创意、构思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点评,选出最佳作品,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奖励。比如,学习“桥”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桥的相关知识资料,设计一个以“桥”为主题的网页,讲述桥的发展历史,讲述桥的有关故事,带领参观者了解桥文化,最后评选出最优秀的网页作品,借助大家的智慧共同完善它,让它跟着学生一起成长。

六、采取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自尊心强,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来源于老师和周边人的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关心自己、认可自己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久而久之,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例如,有的学生作品有气势,有的学生作品色彩艳丽,有的学生作品富有创意,对这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对于一些有缺点的作品,要注意评价方式和策略,比如“你做得很好了,只要这个地方简单地处理一下就更完美了”“不要灰心,你的每一次作品都比上一次好很多”。注意评价的艺术不但可以指正学生的缺点,帮助学生改正,还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兴趣,不至于丧失自信心和热情。总而言之,自信心的培养和兴趣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加强探索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斌杰.生活化,让农村美术教育“突出重围”[J].现代教育科学,2012(06).

[2]刘树山.美术教学训练的新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4).

[3]罗蓉.美术生活化教学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5(18).

[4]张德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16(01).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