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

2019-07-17张瑶芳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马克思

张瑶芳

摘    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主体性的实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有些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意义认识不到位,科任教师对学生和教学方式的认识需更全面。从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出发分析这些问题,强调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权利;激发学生的自为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目的性;分析学生的受动性,帮助学生由受动性向主动性转变。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主体性思想    思想政治学科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并结合处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中的人具有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理解人的主体性,形成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一)人作为活动主体具有能动性。

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46)。人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能动性上。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主体的自觉性。即人作为主体是有意识地进行对象性的活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并加以控制达到目的,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第二,主体的选择性。即人作为主体总是有选择地认识和改造客体,总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改造客体。第三,主体的创造性。即人作为活动主体不是完全机械地依赖自然,被动地依靠现处的客观自然条件而存在和发展的,人能够创造有利的条件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二)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

马克思认为,人有权利也有能力作为自身活动的主体,成为自我意识的主导者,成为外部环境的调控者,自主支配自身的行为,充分地在活动中体现自我意志。当然,由于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受到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受到具體环境的制约,人作为活动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可能在一定阶段不能非常充分地发挥,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自主性作为人的主体性的一个根本特点,并不意味着能够忽视人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人在活动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又要足够尊重和重视他人在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

(三)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性。

“在现实世界中,主体总是把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当作自明的前提”[2](116)。人总是“从自己出发”从事活动,使活动结果“为我而存在”,也就是所谓的“为自”。但是,人作为主体的自为性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而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作为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明确自身活动的目的,朝着“自为”的方向行动,不是没有任何“为我”意识的盲目自主。当然,这种自为性不仅仅指单独的个人,包括集体、社会和人类,在活动过程中都具有自为性,正是这种自为性才使人们的活动更具有方向和动力。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必然同时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自为性侧重于主体目的。只有三者结合和统一,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3](113)。

此外,马克思不仅认识到人作为活动主体具有的能动性,更认识到人依赖外部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受动性。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质上就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具有受动性,客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会影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当然,人的受动性是被人们意识到了的受动性,人能够分析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受到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变受动为主动。

二、一些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存在的认识问题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意义认识不到位。

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既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又对学生自身有着很重要意义,不仅对高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长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性。若学生对其意义认识不到位,就会导致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受到消极影响。一些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意义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第一,只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学科对高考的作用,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思想政治学科对于自我全面发展和将来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需对所处社会和国家有更全面的认识,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内容都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和国家,将来更从容地适应生活、走向社会。第二,只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学科对于自身的短期意义,未能深切理解思想政治学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意识不到自己身处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不能树立正确的主人翁精神。思想政治学科在众多学科中有独特的教育意义,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如果只是把思想政治学科当作一门纯理论学习,就不能很好地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本学科所要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二)教师对学生和教学方式的认识需更全面。

经过专业培养和训练,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清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但还是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太清楚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外,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学生对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对课本内容也会持有不同的价值认同,比如学习《征税和纳税》这一框题的知识点时,教师如果一味地从知识点出发告诉学生为什么要依法纳税,学生可能只是在记忆知识点,而真正在生活中遇到依法纳税又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只有尊重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自主选择性,耐心了解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才能更好地加以引导。第二,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具有能动性,但对学生学习的受动性了解不到位。高中学生的学习仍然具有很大的受动性,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理条件和身体状况。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经历大都不一样,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每个学生接触到的思想也有所不同,学生在现有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生活圈,对学生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很重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目标,一旦涉及学生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必然会与学生之前在原生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价值观有相符和相悖的一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学习的受动性。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启示

(一)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

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意义和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可设计多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所要传达的知识和情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从不同角度理解和看待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探讨的时政内容,产生思想碰撞,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要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会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现象,对不同事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此外,还要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和接受的正确价值观指导实践,做社会的建设者、创造者和奉献者。

(二)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权利。

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作为被动的受体而存在的,是自身行为和意识的主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并保证学生的主体权利。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在传统认知中是较为枯燥的课程,理论性内容较多,更需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上,多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带动学生思考,并幫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向的引导,做一个对生活、对社会和对国家充满正能量的人;在教学内容的总结归纳上,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主形成知识框架,用于理解和记忆。只有让学生成为自己行为和意识的主导者,才能提高学习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三)要调动学生的自为性,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目的性。

在制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时,“既要从个体价值维度关注社会存在视角下的个体现实诉求,又要坚持社会价值维度审视作为历史性存在的所有个体其生存和发展的轨迹”[4](162)。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学科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思想的进步和将来的成长过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意义,认识到自身对于国家和社会肩负的责任,有效地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学科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其认清学习的意义,拔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为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作为主体的能动性与自主性。

(四)要分析学生的受动性,帮助学生由受动性向主动性转变。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同样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具有自觉主动创造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受到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所以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学生的受动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和国家的学科;作为一门引导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正能量的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全面分析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环境,考察学生已接触到并认同的思想观念,对某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及时帮助学生调整、纠正,了解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受限的条件并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受动性所在,使其自觉地将受动性转变为主动性。例如,在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上、在关于宗教的理解上,有些来自比较保守、封建家庭的学生,有可能受到家庭成员或家庭环境的制约,不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和由衷地接受学科所要传达的情感态度,这时学生往往会陷入矛盾,使学习受到限制。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分析学生的受动性所在,帮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受动性,并使其积极主动地调节这种受动状态,主动理解学习内容和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詹艾斌.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2).

[3]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汪永安.基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