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全社会节水明确29项具体任务
2019-07-17赵宏伟
赵宏伟
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共分为重大意义、总体要求 、重点行动、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保障措施等五部分,确定了29项具体节水任务。《行动方案》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开展节水工作的行动指南。
我国水资源供需现状
《行动方案》指出,目前,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据悉,我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红灯。但是,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4,与发达国家0.7~0.8的系数差距较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5.6立方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推动节水工作。因此,《行动方案》的发布恰逢其时。
明确近远期总体控制目标
《行动方案》明确了2020—2035年有机衔接的总体控制目标。
(1)到2020年,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趋于完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管理机制逐步健全,节水效果初步显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3%和20%,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2)到2022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节水产业初具规模,非常规水利用占比进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30%和2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以上,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3)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提出六大重点行动
《行动方案》提出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重点地区节水开源、科技创新引領等六大重点行动,共20项具体任务,旨在抓大头、抓重点地区、抓关键环节,提高各领域、各行业用水效率,提升全民节水意识。
(1) 总量强度双控。一是要强化指标刚性约束。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等。到2020年,建立覆盖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二是要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合理确定经济布局、结构和规模等。到2022年,北方50%以上、南方30%以上县(区)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三是强化节水监督考核。逐步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等。到2020年,建立国家和省级水资源督察和责任追究制度。
(2)农业节水增效。一是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等。2020年前,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0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2000万亩。到 2022年,创建150个节水型灌区和100个节水农业示范区。二是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水资源条件,推进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到2022年,创建一批旱作农业示范区。三是推广畜牧渔业节水方式。实施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和建设,推行先进适用的节水型畜禽养殖方式等。到2022年,建设一批畜牧节水示范工程。四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设施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计量收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等。
(3) 工业节水减排。一是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管理。到2020年,水资源超载地区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用水计划管理实现全覆盖。二是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实施节水管理和改造升级,采用差别水价以及树立节水标杆等措施,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到2022年,在火力发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三是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到2022年,创建100家节水标杆企业、50家节水标杆园区。
(4) 城镇节水降损。一是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等。到 2020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二是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加快制订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等。到2020年,在100个城市开展城市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三是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到2022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在京公共机构、省直机关及50%以上的省属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水型高校。四是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从严控制洗浴、洗车、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洗涤、宾馆等行业用水定额。洗车、高尔夫球场、人工滑雪场等特种行业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5) 重点地区节水开源。一是在超采地区削减地下水开采量。以华北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到2022年,京津冀地区城镇力争全面实现采补平衡。二是在缺水地区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加强再生水、海水、雨水、矿井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等。到2020年,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到2022年,缺水城市非常规水利用占比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三是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海水。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用水要优先利用海水,在离岸有居民海岛实施海水淡化工程等。
(6) 科技创新引领。一是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重点支持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及适用设备研发。二是促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节水技术、产品、 设备使用示范基地,国家海水利用创新示范基地和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等。三是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节水装备及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投入,构建节水装备及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等。到2022 年,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服务企业。
强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行动方案》提出在政策制度推动、市场机制创新两方面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共有9项具体任务。
(1) 政策制度推动。一是全面深化水价改革。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步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适时完善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进一步拉大特种用水与非居民用水的价差。二是推动水资源税改革。探索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税制度体系,促进税收对水资源节约的调节作用。三是加强用水计量统计。提高农业灌溉、工业和市政用水计量率,到2022 年,大中型灌区渠首和干支渠口门实现取水计量。四是强化节水监督管理。对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产品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到2020年,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到2022年,将年用水量50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全部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五是健全节水标准体系。加快农业、工业、城镇以及非常规水利用等各方面节水标准制修订工作。到2022年,节水标准达到200项以上,基本覆盖取水定额、节水型公共机构、节水型企业、产品水效、水利用与处理设备、非常规水利用、水回用等方面。
(2)市场机制创新。一是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明确行政区域取用水權益,科学核定取用水户许可水量。探索流域内、地区间、 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加强水权交易监管,规范交易平台建设和运营等。二是推行水效标识建设。对节水潜力大、适用面广的用水产品施行水效标识管理,逐步淘汰水效等级较低产品。到2022年,基本建立坐便器、水嘴、淋浴器等生活用水产品水效标识制度,并扩展到农业、工业和商用设备等领域。三是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创新节水服务模式,在公共机构、公共建筑、高耗水工业、高耗水服务业、农业灌溉、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等领域,引导和推动合同节水管理等。四是实施水效领跑和节水认证。在用水产品、用水企业、灌区、公共机构和节水型城市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持续推动节水认证工作,促进节水产品认证逐步向绿色产品认证过渡,完善相关认证结果采信机制。到 2022 年,遴选出50家水效领跑者工业企业、50 个水效领跑者用水产品型号、20 个水效领跑者灌区以及一批水效领跑者公共机构和水效领跑者城市。
建立保障措施
《行动方案》强调,要采取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法治建设、完善财税政策、拓展融资模式、提升节水意识、开展国际合作等措施,使爱护水、节约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1)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节水工作的领导,统筹推动节水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节水工作。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建立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辖区节水工作负总责,确保节水行动各项任务完成。
(2) 推动法治建设。加快制定和出台节约用水条例,到2020年力争颁布施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等。
(3) 完善财税政策。重点支持农业节水灌溉、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保护、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节水标准制修订、节水宣传教育等。充分发挥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节水技术研发、企业节水、水资源保护和再利用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4) 拓展融资模式。完善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节水领域的相关政策,积极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依法合规支持节水工程建设、节水技术改造、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项目。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节水项目优先给予支持。
(5) 提升节水意识。加强国情水情教育,逐步将节水纳入国家宣传、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活动,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加强高校节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模式,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鼓励各相关领域开展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单位等创建活动。
(6)开展国际合作。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国家间、城市间、企业和社团间节水合作与交流。对标国际节水先进水平,加强节水政策、管理、装备和产品制造、技术研发应用、水效标准标识及节水认证结果互认等方面的合作,开展节水项目国际合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