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意义、方法和问题
2019-07-17主持人张莲
主持人 / 张莲
参与讨论嘉宾 / 侯云洁 常玉梅 程惠云 刘莹 黄丽 赵红艳 葛炳芳 张春青
张莲: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老师们一起谈谈英语教学中的备课。先和大家分享一句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今天的起点,也希望这个起点能成为我们今天交流的基本共识。Stenhouse(1975)曾 说:“It is the teachers who, in the end, will change the world of the school by understanding it (引自Rudduck, 1995)。”有人说,说这句话的人和引用这句话的人都是理想主义者,我想我们中间很多人可能都是。虽然时间久远,但我觉得这句话在今天读起来仍然十分有意义——我们仍然相信教师的力量,仍然相信教育的力量。教师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带入课堂、影响课堂,从而影响学生,进而影响世界。当然,这可能是更加理想主义(有人认为这甚至是浪漫主义)的想法。在这个过程的开始,特别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备课。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备课是如何助推并成就这样一个理想主义事业的。
今天的主题是“备课的意义、方法和问题”,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1)备课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2)备课的种类、方法和技巧;(3)备课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备课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
常玉梅:今天讨论的话题很有意义。针对今天的主题,我就第一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我谈谈备课的蓝图功能。备课作为我们教师设计的“大厦蓝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在生本课堂的今天,教师通过缜密的构思将新课程理念自然地植入到集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英语教学中。确定学期计划是基础、单元计划是过渡、课堂计划是实操的基本理念。整个备课通过三个步骤从整体到部分层层深入,逐步具体化,最后形成教学方案,即对课程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汇编后经过文字外显的方式形成的教案,体现的是施教者对课堂生成的预设,对教材文本的尊重和依托。备课环节中教案的叙写则力求反映对学生生成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教育功能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发展机制。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最高宗旨。故此,备课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其次,我谈谈备课的基本遵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这里课程不仅是指一门单纯的学科,它还指目标和计划,即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预先计划。显然,《课标》作为国家的教育纲领性文件,已经向教师明确了教育培养的总目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课标》的修订意味着改革的步伐已然走近,建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生态已然迫在眉睫。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变迁的标志。从“育知、育能”到“育人”,其培养内涵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我们一线教师要随着新课程、新课改的推进,努力朝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前进。教师“备课、备好课”已成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再次,我谈谈教师认知性素养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包括三大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发展。在新课改之下的教师要力求融入到教改的洪流中,努力从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成长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作为教师“家常饭”的备课环节就是将动态的教学行为从静态的理性思维中呈现出来。教师职业生存方式的转变都将在实施新课程、构建新课堂的过程中发生质的变革,这包括理念、思维、过程、手段等的变革。而这一切的实现路径都将依托或植根于教师的实践场所——课堂教学,即我们常说的要基于课堂,扎根于教学。可见,基于“备课”的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基本载体和形式。也正因为此,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认知性素养,要时刻明确:我的课堂在教什么?我为什么这样教?我应创设怎样的情境去教这些知识?我如何构建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如何寻找切入的突破口?
新课改能否真正深入并获得成效,需要教师从理论层面将显性的教学行为动静结合、互为衍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备课环节作为实施教学行为的脚手架,教师不可刻意回避理论。回避理论即回避一种立场和价值判断。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刘莹:备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常玉梅:备课环节涵盖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即“蓝图”与“施工”的互衍。于教师而言,要用新思维构建新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学习主体在“实然状态”下各得其所、各有所为。基于学情的分层备课,让教学目标的达成因理论的载体而殷实。
所以,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将新课程转为新课堂,即由课程理念转为教学理念,教学理念转为教学行为。而成功的教学行为要以备课为抓手去落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备课的地位举足轻重!
侯云洁:常老师从宏观层面谈了备课的功能和意义,非常赞同常老师的观点!我也从我备课的经历来谈谈这个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备课起始于一个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如学习英语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课标》强调了哪些内容?依据《课标》,英语课堂设计应该针对哪些目标维度?中观层面来说,备课就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如本课型和内容应该针对怎样的目标,如何把握内容?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后能够学到什么?微观层面来说,备课就是教师依据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预测,如备课的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活动有哪些,如何实施?当学生超出或者达不到预想,如何调整?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有利于自己上课时充满信心,应变自如,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
刘莹:我对上面关于备课重要意义的看法也有同感。备课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备课须熟读教材,理解语言点;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及困难;了解《课标》的要求,只有确定了目标,教学才有方向。没有备课,不明确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侯云洁: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我在高中做教研时,亲自给高中生上课的备课经历,以此来说明备课的意义。
1. 备好一堂课的眼睛
备课时,教师通常会从微观层面开始。教师需要对一堂课的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它是一堂课的眼睛。以人教版《英语》必修3 Unit 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为例,其阅读课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是关于世界的节日。在备此课时,教师首先看了本课在教材目录中的话题与功能:确 定 了 主 题(topic) 是festivals、how festivals begin 和how festivals are celebrated。因为是阅读课,教师同时确定了本节课的语言能力目标:基于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或写出中国的节日庆典。为了能实现这个目标,语言知识目标中需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主要句型设定为:
Origin: _____ festival is held to ____ . ( ____ festival is in memory of _____ .) Time: People celebrate it in _____. Activities: During _____ festival, people ____________.
Comments: People would have fun with _____.
以上只是语言教学的部分,我们还要从中观层面上来思考本节课。一是基于《课标》加入学习策略的目标,设定学习策略目标为:读与查找关键词。二是从学科核心素养来看,应该考虑思维能力的培养,设定讨论的问题为:国内外节日的异同与原因、介绍本国文化对于中国强国建设的意义,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输出本国文化。
一节课要达到教育意义上的高品质,还要从宏观层面上考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国文化自信,学会如何向外宾介绍本国的文化节日。通过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综合,最后整合成本节课的目标(课眼):通过学习世界文化节日,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外节日的起源、庆典活动,思考中外节日文化异同及原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
刘莹:侯老师说得很好!其实不仅高中如此,小学的英语教学目标也不再是仅仅考虑语言知识了。
侯云洁:接下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些活动是一堂课的主干。
2.备好一堂课的主干
(1)活动1:知识准备为了激活学生对世界节日文化的前期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兴趣,同时扫清词汇障碍,教师设计了这节课的任务目标:假设孔子学院招募文化大使,需要学生介绍中国节日。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个知识竞赛的通关训练(见图1),用意是向学生介绍新单词。训练共有10 个问题,包含了本课的新单词,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抢答。学生每抢答一个问题,教师就带领学生认识了一个新单词。
(2)活动2:信息梳理(查读技能)(见表1)
图1.
表1.
很多阅读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师大量的提问。其实,就本课的说明文体裁来说,学生进行查读训练,完成信息查找任务就算是完成阅读了。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获得阅读成就感。
(3)活动3:思维发展(意义挖掘)
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Why do 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大多数同学会说过节是为了与家人团聚和寻求生活的乐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节日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传承的作用。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festivals in terms of commemorating the dead?” 教师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世界各国节日风情的相似性看到人类价值观的共通性,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4)活动4:读写拓展(语言输出)
学生完成课文的阅读和语言学习后,进入到文本的迁移应用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之前设定的情境——作为孔子学院的文化大使,写出至少包含四句话的语篇,内容包括节日的起源背景、庆祝时间、庆典活动和自身感受(见图2)。评判标准就是学生说得是否到位、有趣和流畅。
3. 备好一堂课的关节
以上这些活动是备课的躯干,要想让本节课真正“活”起来,还需要一些关节部分,即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情感上的支架。因此,还要在本节课各个活动之间加入教师对学生语言的引导和示范,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评价,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习者“活”起来、动起来。
图2.
当我们从“微观—中观—宏观”的层面思考了文本学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时,一节课的躯干和四肢就都已经基本设计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优化每个环节。例如:控制每个活动所用的时间、实施过程中的板书、多媒体的最佳化应用、课堂的有效管理与评价等细节处理。只有认真思考每一节课的目标(眼睛)、活动(主干)、实施(关节),才算是基本完成了一堂课的备课过程。
4.备好一堂课的品质
要上好一堂高品质的课,教师还应该尽量挖掘文本意义。教师在与学生互动和生成的过程中在某一方面触动了学生,比如让学生下课后听一段美好的音乐,或是学生被教师所提的问题激发,又或者学生对课堂中所讨论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探知的欲望等。总之,丰富的课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主题和文本的解读,能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去思考人生和人类命运。例如,考虑到本课涉及节日文化,教师可以提问:文化多样性是否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减少?传承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是什么?作为世界公民,学生可以为此做什么?这些问题往往指向课堂意义的生成,也往往是一堂课的灵魂。一堂课的精神品质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个人魅力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备好一堂课既考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课标》与教材的把握,也展现出教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样备课使一堂课有了完整的眼睛、主干、关节和品质,使课堂有了内涵和温度,有了“人”。
刘莹:非常同意侯老师关于把握教材的观点。我也补充一点。我们平时看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很辛苦,花大量的时间制作PPT,却忽略了语言学习的内容,没有做到准确解读教材。例如,有的教师将语音训练当成新词汇学习,编故事帮学生理解词义,却忽略了语音教学的基本规律、过程和训练活动,没有体现语音学习的目标。由于错误地理解了学习内容,所以导致目标方向不对、备课思路走偏,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张莲:两位老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和我们分享了她们对备课意义的理解和定义。接下来,我们请刘莹、赵红艳两位老师谈一谈备课的种类、方法和技巧。
备课的种类、方法和技巧
赵红艳: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最常使用的备课方法有教师独立备课、备课组共同备课研讨(俗称“集体备课”)、教研组共同研究,以及经过集体研讨后的教师复备课。备课组共同备课、分工合作、智慧分享、资源共享是我们特别提倡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借鉴网上备课资源或获奖的教学资源,来打开思路,博采众长,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有用、有趣。
此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文本和自己所任教的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尤其重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便针对同一文本,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难度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写作教学,教师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的教学目标可能是在规定题目下的开放性写作;而对于英语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的半开放性写作,比如给出写作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写作任务;而对于英语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则可以调整为给学生搭建写作框架,让学生独立写出基本句式和关键词语。虽然教学目标都是完成语言的迁移运用,但做法也要有所不同。如果教师教授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和英语语言基础好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手段,可能会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后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沮丧,有挫败感,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双方失去教与学的兴趣。
备课组和教研组也可以组织同课异构和同课重构等教学活动。活动内容可以采用相同文本、不同教学目标或不同的教学切入点;相同课型、不同文本、不同教学阶段等组内或区域教学研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们资源共享,还能够引导他们依据学情进行合理的调整,设置出既符合文本特征,又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
程惠云:“同课异构”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教师备课质量的方法。“同课异构”可以是同年级教不同班级的教师互相分享自己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思考。同课异构也可以在不同年级间展开,以提高教师的学情分析意识。例如,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是初一到高三都在学习的语法内容,如何在不同的年级教授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是老师们碰到的共同难题。让不同年级的教师分别备课,同台分享如何让学生学会使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讲清楚每个活动的学生需求。这种跨年级的同课异构方法有利于迅速强化教师的学情分析意识。
刘莹:赵老师在上面详细介绍了备课的种类。我想继续就如何通过教研组共同备课、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效率的方法和实用技巧谈谈个人的想法。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的形式,研究的主题很多,包括校本课程、阅读教学、课堂评价、有效提问、人人参与的小组学习活动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集体备课更凸显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和求同存异的特点,发挥团队备课的优势最大化。独立备课则更容易发挥个人特长,凸显个性化教学特色。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简笔画,操练活动可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还可采取做游戏、剪纸、唱歌、念歌谣、猜谜等不同形式。这些形式都具有个性化特点,不是人人都擅长的,因此较适用于独立备课。教师在独立备课时应注意不要“独立讲课”,要避免“满堂灌”“一言堂”,要特别考虑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只是引领者、组织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怎样引领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何种活动及活动的途径和开展的方法,提供何种资源手段,如何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学习。如果独立备课能够照顾到这些,又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质量就有保证了。
为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教师可能需要关注以下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或主备人引领,全员就聚焦的备课题目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分享观点,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达成共识;主备人总结该次备课形成的决议,避免由于人员不齐、意见不统一导致备课效果欠佳。这也是基层单位组织教师学习发展有效的组织形式。我就我的经验谈谈关于集体备课的建议。
1.明确讨论内容
集体备课前,主备人通知组员了解备课的教材、语言点、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联系点、学生的兴趣点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果是高中学段,教师们还应该关注《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等。
2.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全员就教学目标进行讨论,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有可操作性的、可评价检测的教学目标。制定模块、单元或课时目标时,教师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减少两极分化。同时,教学目标既要涵盖知识技能,也要兼顾对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目标确定后,教师应研究教学的过程和活动,比如一共设置几个环节,安排什么活动,活动的时间、目的、与主题的联系,某个活动是否多余,哪个活动更好等。学习活动要有机械操练,但又非全部机械操练,应体现层次性;学习活动突出主体性,避免教师满堂灌。集体备课区别于个人备课的优点是思想共享、资源共享,能提高教学时效。
4.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集体备课要研究如何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作用,为教学改进、及时查漏补缺提供依据。教师要根据学段设计不同的评价手段和方式,使评价的效果最大化。教师还要注意避免评价的形式化,否则费时无效。
5.作业设计
集体备课也可就作业设计进行讨论,如作业的内容、数量、形式等。我们应避免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抄写,但必要的练习是应该有的。
总之,集体备课要有专人负责,否则教研活动无法开展。这个专人可以是组长,也可以由组员轮值负责主持。主备人可事先通知组员集体备课的主旨和要求,请组员分头准备。活动时,主备人可根据大家发表的观点、意见、思考和建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最后引导大家达成共识;也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或内容分类依次发言,然后讨论。这样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就很容易收到实效了。
张莲:我觉得刘莹老师的这些细节性建议应该对很多开展集体备课的教研室或教研组都有帮助。集体备课有时有可能会形式化,导致效果难以最大化,所以需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和效率。
赵红艳:刘老师讲的备课原则非常实用!我再介绍、补充一些简单的备课方法。前面刘老师提到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实现智慧和资源的共享,这些非常好!但还要注意,教师要依据个人教学风格和任教学情进行适当调整,不可以完全照搬。
在备课时,教师还可以区分不同的课型。例如,教研组和备课组可以研讨出一些经典的案例,以便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考学习。初高中英语常见的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新授课分为听说课、听力理解课、阅读课、写作课等。阅读课根据文本特征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分为阅读欣赏课,阅读理解课,以读导写课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课等课型。各地区、各学校发展情况不同,可能也有别的情况,我在此仅以自己的教学环境为例。
无论是哪一种课型,我认为目标输出驱动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备课方式,这种备课方式也称为逆向设计。其根本的做法是从设定教学的终极目标入手,逆推教学的各个步骤。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从初高中整个学段到基础教育的某一个学年、某一个学期、某一个主题单元,最后逆推到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逆向设计一节课,可以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要达成的终极目标,逆推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需要分几个步骤完成,各个步骤之间的逻辑联系、思维层次的递进、语言知识之间的相互铺垫、语言内容的相互联系,这些都要考虑。最后形成教学目标的由浅入深,备课问题设计的由表及里,教学步骤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用逆向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备课中的无效环节和平行步骤,更有利于改变英语教学备课中常见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步骤不一致的问题。
例如,某教师在设计北师大版《英语》(必修4)Unit 11“The Media”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 写一封正式书信这一课时,使用逆向设计,前后的教学目标都是完成一封正式信件的写作。因为第一版没有使用逆向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只完成了阅读并区分两封信是否为正式书信,区分正式和非正式书信的语言、格式,认读正式书信的结构、语言和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只好课下去完成写作任务。而使用逆向设计后,教学过程由目标逆推而来。因此,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呈现目标,即本节课要完成给英语校报写信的任务。然后,师生依次展开各个教学步骤:展示校报征稿函,引出完成征稿任务要先“学写正式书信”,继而学生开始阅读并学习正式书信的格式、语言、结构、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观点以及与事实依据之间的逻辑衔接,讨论写信所需要的语言,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师生共评作品(见表2)。
同一个教师,针对同一个文本,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不同之处在于是否使用逆向设计。使用逆向设计后,教师可以清晰地分辨、逆推每一个教学步骤是否为达成目标服务,删减无关步骤,添加完成任务的必要步骤,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使用逆向教学设计可以解决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不一致的问题。
刘莹:赵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下面我再补充一些备课技巧。我个人认为,提高备课的质量首先应该准确解读和理解教学内容,明确语言学习的重点;其次要考虑学情,了解学生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掌握了多少,内容中有多少是全新的知识、有多少是需要学生生活的经验与其他学科的认知基础,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会有哪些兴趣点,哪些又是他们理解、接受、掌握的难点。例如,如果小学生理解虚拟语气有困难,教师可以选择不讲语法,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相同的语言结构、理解含义,创设语境引导学生模仿使用即可。
表2.
老教师对于备课比较有经验。我想对青年教师说说心里话,建议青年教师备课要详细,避免过于简单。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本节课要体现的理念或指导思想,如创设语境,发展真实语用能力;或借助任务型活动,促进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提高等。指导思想要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或课程理念及要求。
然后,教师应准备教学背景分析,分为学习内容(或教材、文本)分析和学情分析。这是教师平时感到最头疼的:抄了一大堆理论或《课标》,却与课堂教学完全没有联系。我们可以参考下面这位教师备课时确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节课是人教版《英语》新起点二年级上册 Unit 6“Happy Holidays”的第1 课时,课型为新授课。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包含单元开篇页和第一课,内容是关于圣诞节的情境会话与词汇。因为讲圣诞节,所以一定会涉及节日文化。本课力求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可分享、可操作的游戏、歌谣、手工,为学生提供文化体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知节日主题,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初步的文化意识,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能够依据学习内容和儿童特点思考撰写,值得借鉴。这就是这位教师总结的本课的指导思想。之后,教师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
接下来教师应确定本节课明确的、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突出指导思想,符合学生实际,照顾语言知识、技能、文化、思维、情感态度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和可评价性,值得教师学习借鉴。如果目标设定得过高,则学生达不到;如果目标设定得过低,学生不用跳就够着了,又难以引发学习兴趣。
供教师们参考借鉴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听音指图、看图会说并掌握和圣诞节有关的五个词汇:Christmas、Father Christmas、Christmas tree、card、present。(语言能力)
(2)能够表达圣诞节的祝福语“Merry Christmas!”并回应“You too.”能够在情境中运用赠送礼物功能句“Here is a… for you. ”并礼貌回答“Thank you.”(语言能力)
(3)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加强交流互动,通过猜测、观察、想象、关联、判断等,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4)能够通过对圣诞节相关词汇、交际语和故事的学习,初步了解圣诞节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节日文化感兴趣,乐于学习和表达。(文化意识)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明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供教师们参考借鉴的教学重点:
(1)了解圣诞节相关文化。
(2)学习圣诞节词汇、祝福语及相互馈赠礼物的交际用语。
供教师们参考借鉴的教学难点:
(1)个别单词的发音,如present,以及馈赠礼物的功能句“Here is a... for you.”
(2)在本单元起始课学习词汇和交际用语,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
然后是教学准备的部分。教师要着手查资料,补充素材,如图片、实物、音视频等。教师要准备课件、教材、礼物盒、魔盒游戏教具、圣诞面具、圣诞帽、圣诞卡、圣诞树和圣诞相关奖励贴片等。学生要准备教材。
教师还应制作教学流程图(示例见图3),包括基本环节和预估时间,避免由于某环节用时过多,导致教师准备的活动没能全部开展。
图3.
下一部分是教学过程,包括各个环节、预估时间、活动、组织方法、利用资源等。一般来讲,词汇新授课可分为热身激活(热身复习)环节、导入呈现(输入感知)环节、操练巩固(巩固内化)环节、运用拓展(输出运用)环节,最后是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环节;阅读教学分为读前环节(pre-reading),读中环节(while-reading)和读后环节(post-reading);复习课一般就按照复习的内容进行活动设计,如热身活动、听力练习、阅读练习、写作练习等;语音课的分法不同,没有通用模式。
最后一部分可以是教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板书设计、小结和作业。
常玉梅:提醒老师们在叙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努力做到涵盖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尤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以学生为宜。
张莲:刚才两位老师通过许多案例梳理了备课的种类、方法和技巧。接下来,我们请程惠云、黄丽两位老师谈一谈备课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备课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程惠云:问题一,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宽泛,没有微技能的概念和意识,缺乏把一个大目标细化为各种小目标、微技能的能力。
例如,在某老师的教案里,我看到这样的目标:阅读全文,理解文意。严格地说,阅读全文是教学内容,而理解文意的说法则过于宽泛,这样的目标会让学生感到迷茫: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能够算是理解呢?
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彻底的分析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分层分类的教学目标,用展示性的词汇将目标准确地表达出来,下面是一些展示性词汇。
关于识记(Remember):说出(tell)、复述(retell)、辨认(recognize)、列举(list)、回忆(recall)、选出(choose)、识别(identify)等。
关于理解 (understand):解释 (explain)、说明(elaborate/illustrate)、描述(describe)、归纳(conclude)、概述(summarize)、排序(order)等。
关于应用(apply):设计(design)、撰写(write)、解决(solve)等。
关于分析与评价(Analyse & Evaluate):推断(infer)、质疑(question)、证明(justify)、整理(sort out)、区别(distinguish)等。
关于创造(create):预测(predict)、续写(continue to write)、角色扮演(role play)、换角色写作(rewrite from another person’s stance)等。
例如,教学目标可以表述如下: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ble to:
(1) f igure out the meanings of some new words in the context;
(2) draw a mind map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3) te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and the shared bikes in China;
(4) predict the future of shared bikes in China and justify your prediction.
这样的目标表述分出了理解的层次:目标1,词汇的理解;目标2,篇章结构;目标3,理解事件发生的始末和前因后果;目标4,分析推断事件的发展趋势。学生容易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也能够执行任务。如果学生的基础弱,教师可考虑多加一些辅助活动,如回答问题:
(1)Why is Amsterdam a good place for bicycles?
(2)When did the f irst white bikes appear?
(3)Who started it?
...
教师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作答,然后让学生尝试用一段话来回答几个问题或所有问题。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就视学生的情况准备好。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问题就得准备得更越细。针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则可鼓励他们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写下关键词,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或写出提纲并复述全文等。
常玉梅:备课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要备目标,即在学生“已学的、应学的、能学的”内容基础上确定本节课中“要学的”内容。所以建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力求让目标达成,不然学生参与了许多活动,却往往说不出参与活动后的实质收获。
刘莹:程老师,我在下校听课时经常发现部分小学老师在备课中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混为一谈,只是把它们分别摆放在三个不同位置。看来,部分老师对于目标、重点、难点的区分、含义和表述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问题。
程惠云:刘老师说的对。有的教师误认为教学的重难点与教学目标是并列关系,其实不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是教学目标里面的一个部分。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全课追求的结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和难点所在。
例如,根据上面所举例的教学目标,该课的重点应该是“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and the shared bikes in China”。难点则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判断,预测学生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黄丽:刚刚程老师就备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表述进行了分类说明,并给出了示范。确实,在日常课堂教学观察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学目标的表述过于笼统。事实上,无论是听力、阅读还是写作能力,都是由许多微技能组成的。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依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具体针对学生的某一个或几个技能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问题出发,以学生在构建某一知识体系过程中或掌握某种技能中的难点为突破口,确定总教学目标,然后以总教学目标为中心,细化子目标及选择相关的教学活动。
例1:广东省听说考试第二部分的角色扮演题型中三问五答的“五答”部分,是学生听说备考的难点之一。学生的问题在于对话只读一遍,且听对话时不知道后续五答部分的设问点。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把教学总目标设定为“如何捕捉角色扮演对话部分的设问点?”然后以总目标为中心,细化子目标,具体为:(1)了解五答设问的疑问句类型和五答设问常常涉及哪些内容;(2)学会预测和捕捉设问点。
例2:在高考阅读理解试题中,常常会有关于“why”的提问,而答案所在的原句中并未出现because、so、therefore 等表示因果关系的显性关联词或副词;相反,有些句子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展现了句与句之间的隐性因果关联。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整合这一类型的试题,细化教学目标,把“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隐性因果逻辑关联,提升深层次阅读技能”作为总教学目标,然后细化子目标。具体为:(1)了解隐性因果关系的句式特征;(2)在文段中识别隐性因果关系;(3)能够进行隐性因果关系与显性因果关系的语言表达转换;(4)运用隐性因果关系解题;(5)运用隐性因果关系进行片段写作。这些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提示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思考怎么把难点放在教学设计里,挖掘难点背后的能力缺失,找到问题根源,然后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生成语言和思维能力。
葛炳芳:我们的研究成果是“用什么方法实施什么活动以达成什么目标”。
严格来说,这“三段”中只有第三段才是目标,但有了前两段,目标就能真正地具体化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常常觉得前面的“两段”写起来很困难。于是,我们的做法是尽可能写全“三段”,如果写不全就至少要保证前两段中写一段,再加上后一点,即“用什么方法/设计什么活动,以达成什么目标”。目标常常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只有显性的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赵红艳:显性的目标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每一节课的终极目标?
葛炳芳:不完全是,有终极目标和分步目标。
程惠云:问题二,教学目标之间的相关度低。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本课目标与单元目标之间相关度低,另一个是教学活动的目标与本课教学目标相关度低。
例如,北师大版《英语》必修1第二单元的话题是Heroes,单元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辨别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但第一课在进行National Hero 这篇文章的学习时,很多教师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只是带领学生将杨利伟当作新闻人物来认识。难怪很多学生反映这篇课文过时了,确实,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杨利伟和神舟五号飞船早已经不是新闻,也没有了认知上的挑战。但是,如果要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民族英雄”的价值观,杨利伟显然是有现实意义和思辨价值的。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论证杨利伟是否称得上民族英雄”,却又把教学活动定位在“说出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的经过”上。这样,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既无语言上的障碍,又无认知上的挑战,激发不起学习的热情。
黄丽:接下来我想就备课中如何选择、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活动缺乏持久性,无目标导向,没有达到真正的学习深度,让学生产生学习就是参与“动手不动脑”活动的错误观念,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另一个问题就是备课时设计的教学活动预设过高,超出学生的水平层次,造成学生参与度低,活动的有效度低。
例如,某教师在人教版《英语》必修2 Unit 2 “Olympic Games”的阅读课型备课设计中,安排了给学生看一段录像的环节。录像指出奥运会的意义在于“给每一个普通人登上世界舞台、展现自己的机会”。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预设目标为:学生看完之后,能够将文章的主题大意升华到录像表达的意义这个层次。但是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前面的阅读教学设计并未对其进行铺垫,学生的语言、思想都达不到该任务的要求,结果课堂的最后五分钟里,老师只是与一位同学交谈,其他同学只能旁观。这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建议教师保留这段录像,把录像作为讨论的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奥运会的意义,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教师预设的范围里。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备课中应首先确立引导性的智力目标,思考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是什么,大概念是什么,我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做什么,学习此项内容与什么有关,为什么学生要学习这个知识,然后遵循语言教学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原则,围绕大概念的导入、呈现、运用和巩固来选择相关的教学活动,搭建支架,助力学生生成能力。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个正面的案例(见图4)。
点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围绕“故事五要素概念”展开教学设计,所有教学活动的选择都以中心概念为主线,开展导入、呈现、运用和巩固的环节,层层铺垫,搭建支架,保证学生最终的能力生成。最后一个小组活动的设计考虑到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起点,小组内自主分工,提供组内交流机会,以小组合作式的方式进行故事复述,降低了任务难度,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提升了活动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图4.
程惠云:问题三,缺乏对教学各环节之间自然过渡的思考。好的教学目标之间需要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例 如, 以 北 师 大 版《 英 语》Module 3 Unit 8 “Green Life”的教学设计为例(清华附中陈彦竹老师提供)。在本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1)获取小区居民关于环保的调查报告的事实性信息(如调查实施的时间、地点、目的、参加的人员、调查的具体问题和基本发现等)。
(2)梳理调查报告的文本结构,辨别调查报告写作的四个部分及具体内容。
(3)辨别调查报告典型的语言句式特点,尤其是如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定量表述。
(4)初步运用不同的语言句式进行定量表述,根据图表口头介绍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这样的目标具体、可测、相关度高,可以梳理为:(1)获取信息,了解文本内容;(2)梳理结构,学习结构之间的联系;(3)关注语言的运用,聚焦难点;(4)汇报调查结果。前三个目标为最后的目标作了很好的铺垫,第四个任务的完成也就水到渠成。
陈彦竹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前面三个任务,同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收获,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她在每两个任务之间会说几句承上启下的话,如:“Now that we are clear about the f indings, let’s see how the writer presents the f indings.”这使得课堂充满探究式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氛围,而不是仅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指令。
最后,陈老师给学生五分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第四个目标。然后,各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当众展示。输入活动为输出作好了准备,输出活动显示出了学生理解的程度。
教材里提供的课文练习都有很具体的目标指向,建议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时候,花时间认真研究教材提供的练习,思考这些练习之间的逻辑性和目标的合理性,再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选用或设计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目标和学习活动。
张春青:赞同。不要随意舍弃课本的练习,因为它们都是有理论基础和内在联系的。
黄丽:由于教师在备课中缺乏支架搭建意识,很容易造成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没有清晰的优先次序来架构学习体验,极易导致教学流程的衔接不连贯,逻辑性不强。
下面以一节写作教学课例为例(见图5)。在“问题解决型”文体写作教学中,学生在掌握了文体结构、相关句型和词汇后,写作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提出逻辑性强的有效建议措施”,教师以此为突破口来设计整堂课的教学。
点评:教师在备课中,始终围绕“如何提出逻辑性强 的有效建议措施”这一写作难题展开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即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高中英语文体写作为学习起点,以学生在掌握某一具体文体的写作中的难点为教学问题来规划教学内容;然后采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即为学生建构某一文体的写作知识和解决该文体的写作难题,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教学支架;通过有针对性地为每一种文体写作量身定制半开放式的课堂互动式口语活动,突破语言表达难点,搭建写作内容层面支架,从而完成写作目标。由于是一堂写作课,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注意到所有选择的素材、话题的一致性,本节课全部选择了“保护环境主题”的语言素材,为最后学生的语言生成作了很好的语言铺垫,实现了从语言的输入到语言的输出。
图5.
程惠云:问题四,关注了文本表层信息,却对语篇层面的信息思考不足。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生词和长难句的教学,但是较少带领学生在语篇层面上对文本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九年级全一册Unit 9 课文Sad But Beautiful 时,某位老师的教材分析如下:本单元是Go for it!九年级Unit 9。教材以“音乐和电影”为话题,以表达喜好为交际功能,重点在语境中学习和运用定语从句。本节课就中国乐器和音乐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阿炳的故事训练学生通过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于该教师对语篇的认识不够透彻,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停留在让学生认识新词,完成课文,为每一个段落配上段落大意并找出可以支持段落大意的句子上。但是段落与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对中国的民乐持怎样的态度?本文在语言或结构上有何特点?这些关于语篇的问题都没能得到处理。
解决办法:
(1)牢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明确文本解读的要素:通常文本要素包括词、句、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和态度等。
(3)预测学生在理解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词汇和句子障碍。
(4)从主题和内容(What), 结构和语言(How), 观点、目的和态度(Why)等维度对语篇进行解读。
以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九年级全一册Unit 9 课文Sad But Beautiful 为例。本单元话题是“音乐与电影”。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外国人,他讲述了自己欣赏中国民乐《二泉映月》的感受。因为想知道这首乐曲为什么会如此感人,作者在音乐会后进一步查阅了乐曲创作者阿炳的生平。文章随后介绍了阿炳的生平故事和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乐曲和音乐家的观点与态度。(What)
本文采用记叙文的文体讲述听音乐会的经历和后续故事。全文夹叙夹议,语言生动且有张力。“Its sad beauty not only paints a picture of Abing’s own life but also makes people recall their deepest wounds from their own sad or painful experiences. ”这个句子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乐曲《二泉映月》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很有创造性。文章结构清晰、逻辑连贯、语言优美。(How)
作者给予了乐曲《二泉映月》和阿炳很高的评价(amazing musical skills、very popular、a piece which all the great erhu masters play and praise、one of China’s national treasures、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ieces of music that I’ve ever heard)。正 因 为 如 此,他写下这篇文章,赞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优美动听,歌颂阿炳笑对苦难的勇气及其对中国民乐的巨大贡献。(Why)
只有清楚了文本的这些信息,教师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带领学生顺着作者叙事的脉络潜心会文,理解主题意义,探究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解读标题的深层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该文的意义不仅仅是认识阿炳和《二泉映月》,还在于了解一个外国人听了《二泉映月》之后的感受和他对《二泉映月》及阿炳的评价,让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认识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葛炳芳:问题四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度的把握很难。深层问题的探讨,必然基于浅层信息的输入/获取。其中深度不是个难题,但是梯度、广度和效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很值得研究的,包括材料、学生水平与程度情况、教学时间等。
张春青:基于文本,切莫过度解读,我们花两个小时读出来的东西,不要指望学生十分钟读出来,所以葛老师说的梯度很重要。
黄丽:《课标》增加了关于语篇知识的要求,提出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课型备课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语篇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
(1)文本处理非常肤浅,自下而上,使学生不能识别语法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对篇章内容的连贯和形式上的衔接缺乏宏观的整体理解。
(2)问题设置没有层次感,缺乏梯度。练习形式限于判断正误、提问、填表和细节题,试题以直接信息题为主,能直接用文章原句回答,基本上围绕字面阅读展开,缺乏深层次阅读思考题。
(3)阅读和思考时间不充裕。有些教师为了课堂气氛的热闹,在备课中花大量时间设计用于课前导入和课后话题延伸或拓展的活动,压缩文本阅读时间,没有真正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本。这样的课堂设计本末倒置,营造了一种虚假繁荣的阅读课堂生态,没能通过阅读开启学生的思维。
后果:《2016 年广东省高考年报》指出有些学生高考英语考试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语篇意识,深层次理解能力差,对语篇中的语义逻辑以及语篇手段的理解能力不足。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需要依据《课标》和高考考纲,落实深层意义理解、语篇模式分析和语篇手段分析,确立“阅读领先,立体推进”的教学思路,强调语篇学习的重要性,不赞成进行支离破碎、脱离语境的词汇和语法学习及单纯记忆。
图6.
解决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尝试以语篇为单位设计阅读教学,思考构建“语篇分析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型模式,即从语篇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语篇结构分析的教学模式,分为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结构分析(示例见图6)。宏观结构分析指分析语篇的体裁、篇章类型、篇章模式和篇章连续体。微观结构分析指的是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的角度来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而把握篇章的推进模式及段落的推进模式,关注语篇中如何通过词汇的同现和重现,来保证语篇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
图7-10 是三个我自己尝试设计的课例,供各位参考。
葛炳芳:“阅读领先,立体推进”,不赞成进行支离破碎、脱离语境的词汇和语法学习及单纯记忆。
程惠云:问题五,在表达练习指导中关注形式胜于关注内容。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练习指导的时候,总结了很多万能的短语和句子,但缺乏对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该说什么和如何得体说话的指导。
以2017 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写作题为例:你的英国朋友Jim 所在的学校要组织学生来中国旅行,有两条线路可以选择:“长江之行”或者“泰山之旅”。Jim 来信希望你能给些建议。请你给他回信,内容包括:(1)你建议的线路;(2)你的理由;(3)你的祝愿。
学生写作使用的开篇句是:Dear Jim, I am glad to know that you want some of my advise and I’d like to help you. 教师一般都能够指出本句中的advise 应该用名词advice,但是很少有教师会指出该句在此处的语气显得非常生硬。相比之下,若用:How is everything? I’m more than glad to know that you’re blessed with a chance to pay a visit to China. Of the two trips to the Yangtze River and Mount Tai, both are highly recommended. Personally, I prefer… 这样的表述就显得语气较亲切柔和。
图7.
图8.
图9.
学生在给出建议理由的时候,写道:Comparing with the Yellow River, the water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much clearer, and the scenery on the bank will be a feast for your eyes. It is certain that you will be conquered by its breathing portrayal… 教师会指出Comparing with 应该改为Compared with,但极少有人会指出此处的行文逻辑错误。试题中明确说,有“长江之行”或者“泰山之旅”两条线路可以选择。那么,此处提出the Yellow River 实为无效交际,最好改为Compared with Mount Tai。
解决办法:平时教学中,教师多引导学生观察得体的交际用语,关注输入材料中的行文逻辑,注意表达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黄丽:非常赞同程老师的分析!教师在书面表达评析课的备课过程中往往过多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词汇和句型是否高级,而忽略了写作素材的主题统一性(unity)、表达的内在逻辑性(support)和连贯性(coherence)。
有效写作四要素:
(1)Unity—discover a clearly stated point, or thesis
(2)Support—provide logical, detailed support for your thesis
(3)Coherence—organize and connect your supporting material
(4)Accuracy—revise and edit so that your sentences are effective and error-free
下面展示一个高三作文讲评课课例(见图11)。
这样的作文讲评课把学生习作中写作素材的选择与主题的相关性、句与句之间表达的逻辑性方面的问题透过学生的习作原原本本地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发现写作中除语言错误之外的其他问题,会更加直观,给予学生真实的体验;通过改错呈现语言错误,再以语法填空的形式巩固和加深印象,可以实现一例多用。
程惠云:问题六,缺乏对问题情景的思考和设计。很多教师在读前或听前都会有引入环节。但很少有人会对为什么我们要听/读这段材料进行情景设计。好的情景设计通常能够激发学生听或读的愿望,从而使学生听得或读得更明白。
图10.
图11.
例如,在上Sad But Beautiful 这一课时,很多教师都会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并问学生听后的感受。然后,教师可能会说:“Now, let’s read the article Sad but Beautiful.”这样从引入环节进入阅读环节的方式十分生硬。“引入”和“阅读”两个教学环节之间缺乏联系。
如果这位教师这样说:“Then what do you think a foreigner would think of Erquan Yingyue when he heard this piece of music? How would he express his feelings and thoughts in English? Let’s read the article and find it out.”这几句话巧妙地将孤零零的阅读任务与前面的热身活动联系起来,并设定阅读问题的情景:通过阅读了解一个外国人听了《二泉映月》之后的感受和想法,并学习他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教师将阅读任务变成了探究之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黄丽:(1)教师在备课中缺乏语言教学情景化意识,如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将语法规则满堂灌,没有把语法教学与语用原则结合起来。
(2)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考虑课堂教学的节奏感,造成课堂教学节奏平淡,课堂气氛沉闷,未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堂课的节奏感如下:导入部分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间部分设计让学生聚焦重难点、埋头思考的活动;结尾部分设计一个产出性活动。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见图12)。
下面我用两个课例对上述两点作具体说明。
教师在备课中针对教学内容或核心概念理解创设的情景,激活了学生现有知识,让学生体会英语文本中如何运用词汇链构成语义场,从而理解语义场的概念(见图13)。
对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的难点之一。我在备课中设计导入环节时,以2016 年中秋节福建厦门遭受台风“莫兰蒂”为情景,写了一篇台风来袭的新闻报道。教师在备课中创设的这个以台风为背景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选的句子全部包含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语言现象,不知不觉中为学生理解非谓语动词作状语在灾难体裁写作中的运用作好铺垫(见图14)。
程惠云:总之,建议老师在备课时问一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从这节课能学到什么? (2)我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获得了这些东西?这两个问题提醒我们,备课时要充分研读文本,分析学情,将教、学、评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张莲:各位老师,我们今天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了备课的意义、方法和问题。微信对谈的速度很快,信息量大,观点和看法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各位嘉宾都准备了丰富的实例来说明。我个人收获很多,也希望今天的对话对大家有所启发。
我想借另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微信谈:“Teachers don’t merely deliver the curriculum. They develop it, define and reinterpret it too. It is what teachers think, what teachers believe and what teachers do at the level of the classroom that ultimately shapes the kind of learning that young people get(Hargreaves,1994)。”从今天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备课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备课的质量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息息相关,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投入密不可分。只有充分理解了自己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能尽心、扎实地做好这件事。
图12.
图13.
图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