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模型的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2019-07-17陈秋珠余一夫
陈秋珠,余一夫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伴随着大众对于学前教育关注度的持续升温,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短板的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走入大众视野。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1]。经过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2014-2016),农村学前教育的软硬实力均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进一步缩小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推进教育的协调公平化发展仍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长期的工作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园、扩大农村公办园规模是当前各级政府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工作重点[2]。目前农村乡镇中心园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部分县镇中心园所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持续提高,为农村落后地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形式与发展经验。但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长期滞后的经济发展在资金上限制了农村幼儿园硬实力的提升,也降低了农村园所对于优秀教师与投资者的吸引力,间接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专业化发展。其次,农村地区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农村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育管理机制的重组。新时代经济政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准确把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定位,推动教育公平的普及化成为农村学前教育长期发展的焦点。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提出的SWOT分析法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3]15。SWOT分析将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内部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外部威胁因素(threats)综合在一起进行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到对问题更加全面、深入的科学认识,提出相对应的对策途径。运用SWOT分析法来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能够直观地看出发展中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从而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更加全方位的战略措施,以期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一、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农村学前教育在逐渐走入民众视野的同时,在党和国家的相关会议中也成为热点,黄西勤委员的“让农村儿童幼有所育”引发了一众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缩小学前教育的城乡差距,致力于让每个孩子享受同等教育,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不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满足农村学前儿童入园需求,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社会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学前教育也起到了一定影响,主要外显于园所数量(表1)与在园人数的提高(图1)。
表1 2012-2016我国农村幼儿园数量变化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表1可以看出,2012-201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总数呈现上升趋势,增长率由高到底依次为,2013年10.8%、2016年8.6%、2015年6.4%、2014年3.9%。其中,2013年新增加农村幼儿园6784所,2016年新增加农村幼儿园6624所。
图1 2012-201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及占比情况(单位:万人,%)
由图1可以看出,首先,我国农村幼儿园入园人数由2012年的1039.78万人,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1117.54万人。其次,农村幼儿园入园人数所占百分比由2012年的28.21%,逐年下降为2016年的25.32%。
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发现,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规模与质量较前几年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幼儿园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农村幼儿园入园人数所占比例在逐年减少。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幼儿园长期受制于地理位置、资金投入、师资专业化、教育管理缺位等因素,加之其对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足,城乡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差距依然存在,经济富裕之后的农村家长,越来越重视后代的学前教育质量,将孩子由农村幼儿园送至城镇幼儿园就读,导致农村幼儿园的在园人数比例逐年下降。
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SWOT分析
利用SWOT分析法形成的可视化模型图(见图2),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分析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
优势(S)机会(O)劣势(W)威胁(T)
图2SWOT分析模型
(一)内部优势
1.优质的自然环境
大部分农村地理位置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环境整体宽松自由,为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成长发展提供了宽松的自然物质环境。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目的是通过培养“自然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乡村幼儿园置于绿水青山之间,为学校设置各类课程提供了最直观、最真切、最生动的素材[4]。幼儿在接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充分进行学习活动和游戏,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田野的芬芳,探访自然的奥秘,感受乡土的气息,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个性与形成自己特有的人格特征。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学前教育,注重了学前儿童的直接感知和实际经验,培养了学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易将教育目的通过平时的生活落实在教育教学之中。
2.淳朴的人文环境
农村的教育环境在整体上比较淳朴、纯真,不仅仅是因为贴近生活且回归大自然,更因为农村村民的淳朴性格和真诚品性,促使农村学前教育整体的人文环境较为优质,对学前儿童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前儿童既单纯又具有较强可塑性,其对周边的生活与社会的认知微乎其微,认知“正处于从不存在到存在,从潜在性到实际性的过程中”[5]131。在淳朴真实的人文环境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环境更加单纯,心理发展更容易受到先进良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促使幼儿形成符合农村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认知。
3.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育生态学认为,人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被看作社会的人,又被看作自然人(即生物人),教育的周围存在着社会环境、规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的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圈层[6]12-13。自然环境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相比较于现代化的城市,农村地区有许多独到的、有利的自然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学前儿童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认识农作物、山川田野等提供了很多渠道。约瑟夫·康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中表明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无形中也塑造着学前儿童,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具有隐性特征,农村居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文化情感交流融合构成的人文资源[7]。一方面,直接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幼儿的教育提供了资料来源;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习俗成为学前儿童平时生活学习的优良“课本”。人文教育资源既能够丰富学前儿童的精神世界,又能够通过文化的传递塑造学前儿童优良的个人价值观。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能够为幼儿提供较多的具体实践操作机会。如学习蔬菜种植相关的知识,农村学前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地参观,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在自家蔬菜地里体验亲自种植蔬菜的过程,而城市儿童则只能在幼儿园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蔬菜种植基地,或者仅仅在书本上通过图片与文字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实践和操作的资源。
4.有益的群居生活方式
聚居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宣传。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少量迁移与家族之间的汇聚融合[8],农村地区的社区布局多以聚居为主,邻里之间的交往与关系较城市居民更为密切,小范围的密切交往更利于教育理念的高效分享与传播。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传播和落实密切相关,而教育理念的传播和落实不能仅限于园所内部,更需要家长、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农村地区邻里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学前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影响提供了便利,高效的理念传播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内部劣势
1.地理人文方面,交通不便,占地较少,观念落后,发展不均衡
大部分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近原生态,且地理地势较为复杂,交通不便,村落间、村落与城市间道路不够畅通,教育信息的传达和沟通比困难。乡村地区幼儿园占地面积为145797656.23平方米,远低于城市地区幼儿园占地面积178223278.52平方米。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农村地区的民智开发程度较低,观念较为落后,大多数农村居民不能平等对待学前教育,更谈不上重视学前教育,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差距较大且发展不均衡。
2.教育机构方面,数量偏少,学位不足,管理失效,制度缺位
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随着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的启动、两期“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9],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开始加大,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数量、班额也在逐年增大;但是由于历史因素造成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的巨大缺口难以一时弥补,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机构数量所占比例仍然偏低。2016年全国幼儿园总量239812所,农村地区幼儿园数量83884所,仅占全部幼儿园总量的34.98%。同时“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可能会导致农村地区的生育浪潮,致使原本数量较少的学前教育机构难以满足农村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难以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位保障,导致农村地区学前幼儿入学难,入园率降低。2015 年,我国学前3年的毛入园率为 75%,其中城市地区入园率接近 100%,而农村地区入园率仅占60%左右[10],集中连片地区的入园率更低。
在管理体制上,农村幼儿园发展缺乏专业整管与系统规划。随着国家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整改,农村幼儿园在管理上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专业化,但整体而言,农村幼儿园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管理者的文化素养不高,87.15%的幼儿园长和专任教师学历为大专及以下(见表2)。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层相对匮乏,园长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保教主任等职位并未设置健全,或者并未发生实际作用,导致农村幼儿园的决策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与非专业性。
表2 2016年我国城市与农村地区幼儿园园长及专任教师学历的情况
3.硬件软件方面,场地不足,设备缺乏,课程随意,倾“小学化”
由表3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幼儿园与城市地区幼儿园相比较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存有较大差距,而且在软件课程方面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
硬件设施方面,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场所占地较小为3812万平米,教学用房狭小简陋,教学用品较少且陈旧,部分园舍存在着安全隐患。丰富的教学材料可以为幼儿教师组织活动、幼儿自主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撑。目前仅少部分农村私立幼儿园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琴等基础教学设备,大多数农村地区幼儿园在基本的教学设备,尤其是教学媒体设备和电子图书的配备依然非常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开展,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软件课程方面,农村地区幼儿课程的教育质量很难达到城市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农村地区的课程活动设置大多遵循家长的意愿,教学内容及课程缺少计划和安排,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及教学形式,都趋于“小学化”。教学内容多为单一的文化知识,教学活动随意性大、灵活性小,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地区学前幼儿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表3 2016年我国城乡地区幼儿园部分硬件设施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4.师资方面,数不足,质不高,待遇和稳定性较差
随着我国农村幼儿入园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而实际供给严重不足,供需之间的缺口愈来愈大,幼儿教师承担着超额的教学任务。加之有相当一部分不合格者进入到了农村幼儿教师行列,拉低了农村幼儿教师的质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优质发展[11]。《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要求,全园教职工与幼儿全日制比例为1∶5-1∶7,即使农村幼儿园的幼师比例从2012年的1∶45,上升为2016年的1∶30(表4),仍然和规定的比例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地区本科及以上的幼儿教师占比达到25.94%,而农村地区本科及以上的幼儿教师占比仅为12.85%(表2)。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大专及以下学历,专业化水平不高、接受的专业系统训练较少,较难捕捉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具有给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教育环境的能力[12]。
此外,幼儿教师的高流动性难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受到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薪酬、认同感和幸福感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很难长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加之幼儿教师待遇与工作投入的落差相对更大,其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工作流动性和不可控性较强。为了弥补空缺的教师岗位,多数农村幼儿园管理者不得不临时外聘老师,结果导致师资不稳定,教学体系不完善。代课教师、支教、顶岗实习等传统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12],教师转岗、特岗计划、定向培养成为其补充教师的重要渠道[13],但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强的问题依然无法彻底消除。
表4 2012-2016年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在园幼儿的数量及比例
(三)外部机会
1.国家政策带来的发展支撑
2010年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政策颁布与出台均涉及到农村学前教育。2018年的“让农村儿童幼有所育” 提案引起了人们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更多关注。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上述系列政策的颁布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支持,部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已被相关部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开始投入专业性的人才与资金推动其发展。农村幼儿园应抓住国家政策倾斜所带来的社会关注优势,纳入社会力量与更多的优质师资,优化园所建设,大力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2.供需不匹配带来的市场优质学前教育需求不断壮大
伴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加之农村地区传统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农村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生育高峰,目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居多,即多个农村地区共同拥有一所农村幼儿园,学位供给不足,教学质量也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导致不少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家长将孩子带出村镇,走向更高教学质量的城市幼儿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农村幼儿家长有了承担高质量学前教育费用的物质保障,而且也促进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14],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需求尤其是优质的学前教育需求将持续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发展,推动农村幼儿园找准定位,抓住契机,扩大优质供给。
3.培训规模扩大和机制完善有效保障了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
近年来,针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规模空前扩大,以“国培项目”为主导的多种形式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机制逐步完善,为农村幼儿教师接触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培训,观摩优秀课例,分享教学感受和技能提供了多种途径。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幼儿教师所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培训项目,如转岗教师、学前教育中专及大专毕业生、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等的培训,从不同的培训目的出发,找准培训参与者的弱项和短板,通过相应的培训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又减少了因职业技能欠缺而离职的人数,提升了农村幼儿教师的稳定性。
(四)外部威胁
1.社会对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未考虑到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上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职能转变不到位、各级政府与部门间职权责划分不尽合理、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15]。近年来,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媒体的宣传,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开始走入大众视野,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村幼儿园在大众的视野中仍只是存在于网络平台的浏览,很少有人愿意真正走进农村,走进农村幼儿园实地了解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提供切实的帮助。概括而言,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在政策层面虽然得到了重视,但是其在政策的贯彻执行方面还不够深入。
2.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
从教育经费中划拨给学前教育的经费相较其他类型教育的经费量而言,处于不利地位,其获得的经费投入数量偏少,更不用谈及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量。具体而言,教育经费总量长期没有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分配给学前教育的经费更少[16],“从1993 年至2009年,学前教育经费一直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17],而作为学前教育短板的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资金量更是少之又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尽管国家对于村镇中心幼儿园的资金支持在逐年增多,但是由于农村幼儿园现有资金与园所发展需求资金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加之资金有效管理缺失,制约了农村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
3.农村幼儿园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与深度不足
交流与合作是幼儿园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桥梁,但是受限于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多数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环境相较城市幼儿园而言较为封闭,获得的社会声誉较少,受到的社会关注度较小,教师出园进行学习交流不仅机会较少,而且交流的深度也不足,多数仅仅停留在参观园所布置和课堂教学观摩。相当一部分农村幼儿教师的学习交流,仅限于幼儿园园长或者管理者外出到县上或者镇上接受培训,普通幼儿教师获得相关幼儿教育信息和技能培训的机会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幼儿教师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的获得与提升。
4.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教育资源流失
城镇化改变了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挑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应[18]。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造成冲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必然会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逐步降低农村人口规模[19]102。很多有自我理想的文化人群开始进入到城市生活并留在城市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农村幼儿老师。农村幼儿教师转向城镇幼儿园工作,使得本身就缺乏教育资源的农村幼儿园可以获得的教师资源越来越少,导致了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幼儿教师保有量与城市高质量幼儿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破解这样的冲突,既不降低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满足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保有量,又较好满足城市高质量幼儿教师需求,是政府需要深入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三、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战略对策的SWOT分析
为了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更长远的发展,根据SWOT分析法所剖析的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四大应对战略(见表5):SO战略——增长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ST战略——多元化战略、WT战略——防御型战略[20]。
表5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矩阵
(一)SO战略——增长型战略
增长型战略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的颁布推行,体现着法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农村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有利的政策形势下,农村地区幼儿园在执行相关政策时,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兼顾灵活性,同时依托于自身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二,抓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契机,提高办园质量。在城镇化经济发展推动下,农村学前教育不仅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需求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素养、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教师学历要求等方面均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的同时,农村幼儿园要及时抓住学前教育的发展契机,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同时提升幼儿教师的学历补给。第三,多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传播先进的农村学前教育观念。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既要拓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渠道,又要鼓励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素养,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对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教育观念偏于传统保守且更新慢的农村幼儿园,要根据其群居的生活方式特点,借助集体宣传手段,普及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
(二)WO战略——扭转型战略
扭转型战略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落实以政府为主的政治责任与财政分担制度,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明确各级各地政府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政策,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以便针对性地扶持学前教育配套基础设施的发展。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扩大招生规模,以民主管理为主,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目前农村学前教育供需不匹配,学前教育资源的缺口,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机构、增加学位数量来弥补;另一方面,需要已有幼儿园坚持民主管理制度,着力打造多样化的特色办园理念,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提供科学教育培训,完善激励与评价制度,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和福利保障制度,促进其质的提高。多途径为园内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培训机制、激励与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间的专业交流,专业成长,将科学教学方式运用于实践,开展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
(三)ST战略——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推进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中的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媒体推介等形式促进社会公众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优势与发展需求的认知,唤醒民众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热情与有效关注,鼓励那些愿意投身于农村学前教育的社会资源进行农村幼儿教育的自然、人文等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第二,扩大社会资金筹集路径,提高资金利用率。建议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由省级政府进行统筹,保障投入的长效性[21],同时发挥社会力量,稳定幼儿园资金来源,为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借此逐步补充和完善幼儿园的现代化媒体设备,为幼儿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第三,政府应引领和鼓励农村幼儿园打破交流壁垒,采取竞争与合作策略,在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平衡城镇发展利弊。农村幼儿园要主动突破相对封闭的环境,积极寻求与外界优质园的交流机会,加深合作力度,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儿园的竞争力与社会公信力。农村幼儿园应该立足于自身丰富资源与信息传播的优势,以综合提升保教质量为重心,致力于推进园所课程文化软实力与设备设施硬实力双重发展,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四)WT战略——防御型战略
防御型战略具体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当地幼儿园数量及质量的重视程度。凭借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有关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大趋势,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既要重视政策宣传,更要重视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全社会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推动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社会氛围。第二,寻求政府的资金支持,改善园内设施设备。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发展也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农村幼儿园要加大寻求政府资金支持的力度,多渠道筹措所需资金,打破资金缺乏的瓶颈,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园质量。第三,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农村地区幼儿园应适度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给幼儿教师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保证幼儿教师的生活必需和社会福利,避免人才流失。第四,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学习机制,形成科学课程教育观。交流与合作是幼儿园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提高幼儿园及幼儿教师质量,提议加强幼儿教师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幼儿教师的快速成长。建立教师培训学习机制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形成科学课程教育观,合理设置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避免课程的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