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
2019-07-17李海东刘月伟
李海东,王 泳,刘月伟
吸入性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因误吸胃内反流的食物、固体或鼻咽喉部的分泌物等引发的化学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患者、患儿及长期卧床患者发病率较高。长期卧床患者因缺乏日常运动,导致肢体活动能力严重下降,加之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的减退,极易在进食过程中发生误吸而导致肺部感染等问题[1-2]。老年患者则主要受高龄和基础疾病的影响,气道黏膜纤毛清除异物的能力显著降低,气道保护效果不佳而导致吞咽障碍的出现[3]。若误吸的吸入物不能及时排出,易导致患者出现气管痉挛和剧烈的呛咳,严重时还会出现气急、气喘等问题。既往报道显示吸入性肺炎患者的病死率为20%~65%[4-5]。住院期间发生吸入性肺炎将导致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影响康复效果,加重其精神和经济负担[6]。有研究表明,吸入性肺炎的治愈率可达95%以上[7],但也有研究指出,吸入性肺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34%,30 d再住院率可达18%[8]。因此,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对临床更好地认识、控制和预防该病具有重要意义[9]。本研究对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诱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认识和预防该病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2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患者的纳入标准[10]:①患者饮水或进食时有呛咳现象,或突然出现刺激性咳嗽、咳泡沫样痰,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等症状,或出现肺部干湿啰音、反复发热等问题;②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内吸出食物残渣或其他异物;③X线胸片检查显示双侧或单肺不规则片状边缘模糊阴影等炎症浸润表现;④痰培养结果阳性。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存在肺部感染性疾病;②合并存在其他脏器感染者。所有研究均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下进行,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收集入组215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功能状况、营养状态、意识状态、进食方式、胃食管反流情况、气道建立方式等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215例患者中发生吸入性肺炎45例,发生率为20.93%。45例患者均存在基础疾病,其中患高血压39例(86.67%)、冠心病36例次(80.00%)、糖尿病40例(88.89%)、脑卒中28例次(62.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5例次(55.56%)、恶性肿瘤22例次(48.89%),同时存在2种基础疾病者为21例(46.67%)、3种基础疾病者13例(28.89%)、4种基础疾病者11例(24.44%)。吸入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热型不明确的发热33例(73.33%)、有明显呛咳史25例(55.56%)、呼吸困难15例(33.33%)、意识障碍19例(42.22%)、咳嗽咳痰12例(26.67%)。
2.2 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单因素分析 发生吸入性肺炎与未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在年龄、白蛋白水平、既往病史、咳嗽反射、吞咽功能、意识状态、是否鼻饲或胃肠道营养、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气道建立方式和体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
2.3 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白蛋白水平低、合并基础疾病、咳嗽反射敏感性低、吞咽功能障碍、意识障碍、鼻饲或胃肠道营养、胃食管反流、气管插管、体位不当均为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P均<0.05),详见表2。
表1 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单因素分析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3 讨 论
本研究对住院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高龄、白蛋白水平低、合并基础疾病、咳嗽反射敏感性低、吞咽功能障碍、意识障碍、鼻饲或胃肠道营养、胃食管反流、气管插管、体位不当均是发生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
住院期间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患者以老年人群为主,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患者因隐匿误吸导致支气管刺激或突发喉反射痉挛而出现剧咳、喘鸣等,部分患者仅存在神志淡漠、精神萎靡等,而高热、寒颤、胸痛、咳嗽咳痰等一般肺炎的症状并不明显,加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容易导致早期漏诊、误诊等问题[11-12]。此外,老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X线胸片变化不典型,也是造成漏诊、误诊的因素之一[13]。因此当老年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呼吸困难等表现时,不论是否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都应考虑是否存在肺部感染[14]。
老年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其机制主要与呼吸系统内纤毛的运动能力下降,机体咳嗽反射敏感性不足相关[15]。此外老年患者咽喉部黏膜感觉功能和肌肉运动能力均显著下降,存在一定程度的吞咽反射功能障碍,导致食物残渣等成分极易误入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的发生[16]。昏迷、脑卒中患者存在意识障碍等问题,神经反射活动水平显著下降,机体正常反射功能消失,咽喉部肌肉的协调性不佳,胃肠液返流至口腔并误吸入气管,呼吸道对异物的清理能力不足,均为造成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因素[17-18]。老年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括约肌松弛、正常解剖结构改变,胃食管生理屏障消失,诱发胃潴留、呛咳和食管反流等问题[19]。此外临床对无法正常进食患者,如昏迷、吞咽反射功能障碍患者常实施胃肠道或鼻饲营养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预后效果,但须要注意的是,鼻饲营养易对患者咽喉部产生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及呛咳等症状,若鼻饲营养量大且间隔时间短也易造成患者胃内容物反流,导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20]。长期卧床患者受体位因素的影响,若进食时体位选择不当,也极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1]。
针对上述吸入性肺炎高危因素,应鼓励意识清晰患者主动咳嗽排痰,对昏迷、脑卒中等意识障碍患者通过负压吸引、雾化吸入等方式降低痰液黏稠度,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并对舌头、咽腾弓及口腔私膜等部位反复刺激,从而增强机体对咳嗽反射的敏感性,恢复患者吞咽功能,即使发生少量吸入,也能通过咳嗽反射顺利排出,有效降低住院期间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22]。对气管插管等需鼻饲营养患者选择合适的鼻饲管,避免营养液堵塞管道或压迫消化道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密切关注鼻饲或胃肠道营养患者营养管道有无出现移动,防止鼻饲或胃肠道营养管道脱出,并通过控制进食速度等方式尽可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此外,还应注意避免呼吸机管道中的冷凝水倒灌入患者气道[23]。定期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翻身、扣背,进食时尽量采取半卧位,尽量避免上呼吸道-食管-胃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从而有助于患者进食和减少误吸,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4]。
此外,营养状况差和免疫功能不足也是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因素。营养状况不良患者机体免疫水平低,加之疾病影响,常存在咽喉、口腔部位细菌繁殖,菌群失调等问题,且合并存在高血压、脑卒中等基础疾病,肺部感染风险将显著升高[25-28]。因此应重视合并高血压、脑卒中等基础疾病或昏迷患者的口腔卫生,通过调节饮食、适量应用药物等方式提高患者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发生吸入性肺炎者以老年人群和意识障碍患者为主。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吞咽反射障碍、意识障碍、咳嗽反射障碍、长期卧床、胃食管反流、鼻饲或胃肠道营养等均为其危险因素。积极训练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射,加强饮食、体位、心理和气道的管理,可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