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丛生竹竹蔸造林效果分析

2019-07-17黄大勇蒙兰杨李立杰邓莉明罗筱娥

世界竹藤通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绿竹新竹竹子

黄大勇 蒙兰杨 李立杰 唐 武 史 进 邓莉明 罗筱娥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南宁 530002;2 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南宁 530107)

丛生竹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竹类资源,用途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大。传统栽竹常采用母竹分蔸移栽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连片大面积造林时存在种苗不足、成活率低、成本高、种苗采集地资源被破坏等缺点[1],逐步被枝条扦插容器苗造林所代替,但在竹子主枝和次生枝较细小、扦插育苗或埋枝造林困难的情况下[2],就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立地环境的差异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绿竹(Dendrocalamopsisoldhami)是竹亚科绿竹属竹种,又称“马蹄笋”,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和台湾等地,具有成林快、轮伐期短、竹笋风味独特和经济收益大等特点[3-5]。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brandisii)是竹亚科牡竹属丛生竹种,分布于我国云南地区,具有生长快、出笋快、产量高、鲜笋品质优良等特性,经济效益高[6-8]。绿竹和勃氏甜龙竹是广西新发展的笋用竹种,目前主要采用竹蔸造林。为了提高绿竹、勃氏甜龙竹的竹蔸造林成活率、缩短成林时间,在南宁市隆安县的平缓林地进行造林试验,观测其造林生长情况,探索相关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2种竹子竹蔸造林提供初步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地位于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中心位置108°00′E、23°10′N。地处北回归线南缘,广西中西部偏南,西临右江河谷,属北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5 ℃,极端高温40.6 ℃,极端低温-2.5 ℃,大于10 ℃积温7 697.8 ℃,年降雨量1 250 mm,年蒸发量1 613.8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0%。年均霜日3~5 d。下半年雨量少,较干旱[9]。

地貌属石灰岩峰丛间缓丘陵宽谷台地,地势平缓。土壤属第四纪红土发育成的中至厚层赤红壤,pH值4.5~5.5。有机质含量0.50%~3.16%,全氮含量0.40%~0.15%,速效氮7.5~70.0 mg/kg,速效磷2.5~12.5 mg/kg,速效钾40~50 mg/kg。表土层薄,层深厚,土质粘性重,渗透性良好。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绿竹和勃氏甜龙竹的竹蔸苗。绿竹的竹蔸采集于广西隆安县,秆基径2.5~4.0 cm,长度30~50 cm。勃氏甜龙竹的竹蔸采集于云南省保山市,秆基径3.5~4.5 cm,长度130~150 cm;2种竹蔸均于2017年3月采集后运至南宁市林科所,在苗圃竖直放置,用松土覆盖蔸部,绿竹覆土高20 cm,勃氏甜龙竹覆土高30 cm,淋水保湿,以促进根系生长,假植时间为3个月。

1.3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6月份依据地形进行区划,每个处理(每个竹种)种植3~5行,共30~40株,造林密度600株/hm2。重复3次,每个竹种共造林100~120株。造林后半年(12月份)进行第1次调查,调查指标包括造林成活率、母竹秆和新竹的基径及高度、母竹萌发枝条数量及长度、新生竹数量,并对调查的新竹做好标记。造林后1年(2018年6月份)进行第2次调查,调查造林后半年至1年期间长出的新竹生长情况,调查指标有新竹数量及其地径。用游标卡尺测量母竹和新竹地径,用测杆测量竹高,用钢卷尺测量萌发枝条长度。计算竹丛的平均有新竹率,公式为:

有新竹率(%)=(有新竹长出的竹丛数量/所有成活竹丛数量)×100%

1.4 试验林营建

2017年3月份完成林地清杂、堆烧炼山、机械犁耙等林地清理工作。按株行矩4 m × 4 m,挖坎规格为40 cm × 40 cm × 40 cm(长×宽×深),每坎施放过磷酸钙0.5 kg,拌土回坎。

2017年6月上旬,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竹蔸造林。采用竖植法,挖开坎内松土,将竹蔸放置在坎的中间,竹秆竖直,回土压实竹蔸,覆土深度至秆高10 cm处。植苗后立即浇足定根水。造林后所有管理措施相同。全林地割草2次,距竹苗基部直径1 m范围内铲草松土2次,11月中旬开沟施复合肥1次,施肥量0.3 kg/坎。

1.5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进行t测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10]。在统计分析时,成活率(百分比数据)经平方根反正弦转换。

2 结果分析

2.1 造林后半年2种竹子的生长情况

由表1可知,造林后6个月,绿竹的成活率为96.87%,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为50.63%;t测验结果表明,绿竹的造林成活率显著高于勃氏甜龙竹(P<0.05);绿竹母竹秆梢萌发的枝条数极显著高于勃氏甜龙竹(P<0.01);每丛绿竹的新竹数量、新竹高度极显著高于勃氏甜龙竹(P<0.01);而勃氏甜龙竹的平均新竹地径极显著高绿竹(P<0.01);绿竹的平均有新竹率(85.12%)和勃氏甜龙竹(85.71%)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只要栽植成活,大部分竹子都有萌发新竹的能力。2种竹子对比,造林后6个月,绿竹的成活率、母竹秆梢萌发枝条数、新竹数量、新竹高度均较勃氏甜龙竹高,而勃氏甜龙竹的新竹地径较粗。

2.2 造林后半年至1年竹子生长情况

由表2可知,造林后半年至1年,每丛绿竹平均发新竹4.67株,每丛勃氏甜龙竹发新竹2.56株,两者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勃氏甜龙竹的平均新竹地径为5.17 cm,极显著高于绿竹的4.13 cm;绿竹的平均有新竹率(92.33%)和勃氏甜龙竹(85.65%)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看出,造林后半年至1年间,绿竹的新竹数量增加较多,而勃氏甜龙竹的新竹地径较粗。

表1 造林后半年2种竹子生长情况

表2 造林后半年至1年竹子生长情况

对比2种竹子在造林后半年内与半年至1年间2个阶段的生长情况(表3)可知,绿竹造林后第2个阶段(半年至1年间)的平均新竹数量和新竹地径极显著高于第1个阶段(造林后半年内),新竹数量是第1个阶段的234%,平均新竹地径是第1个阶段的170%;平均有新竹率比第1个阶段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表明在造林后半年内尚未出笋成竹的母竹,在半年后还很多母竹可以萌发竹笋。勃氏甜龙竹在第2个阶段的平均新竹数量和地径极显著高于第1个阶段,新竹数量是第1个阶段的163%,平均新竹地径是第1个阶段的180%;而2个阶段的平均有新竹率变异不大,即栽植后半年内未萌发新枝的母竹,在半年后至1年间也未见萌新枝。由此可以看出,绿竹和勃氏甜龙竹在第2个阶段的新竹数量和新竹地径均极显著高于第1个阶段,绿竹的新竹数量增幅更大,而勃氏甜龙竹的后期新竹地径增幅更大。

表3 2种竹子造林后2个阶段新竹生长情况

本试验绿竹造林后1年的生长量与在福建造林的生长量相差不大[11-12];勃氏甜龙竹造林后1年的生长量明显高于在福建的生长量(出笋量为1.5株/丛,胸径2.3 cm)[13];说明绿竹和勃氏甜龙竹在南宁市有良好的适应性。

2.3 2种竹子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

由表4可知,绿竹造林后半年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与这期间的母竹秆梢枝条萌发数量、枝条长度呈正相关,其中新竹数量与之呈极显著相关,说明母竹枝梢萌发力体现母竹蔸部发笋强弱。绿竹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地径及高度又与半年生母竹和新竹各生长指标呈正相关,部分指标之间达到显著正相关,说明母竹优劣和造林前期管理对加快竹林生长至关重要。

表4 绿竹新竹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注:* 表示在 0.05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表示在 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下同。

由表5可知,勃氏甜龙竹造林后半年新竹数量、地径、高度均与母竹秆梢枝条萌发数量和萌发长度、母竹秆基径呈正相关,部分指标之间达到显著正相关,其中新竹数量受到母竹秆基径影响最大。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不仅与母竹秆基径、母竹秆梢枝条萌发数量、长度呈正相关,也与造林后半年的新竹数量、地径和高度呈正相关,其中新竹数量与母竹秆基径之间、半年至1年与半年的新竹地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勃氏甜龙竹母竹秆基径越大,则1年中所发新竹数量越多;半年的新竹地径越大,则1年的新竹地径越大,即造林后半年生长好的竹丛,其后的生长就更有优势,表现出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表5 勃氏甜龙竹新竹生长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 在广西南宁绿竹生长势优于勃氏甜龙竹。造林后半年,绿竹的成活率为96.87%,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为50.63%。造林后1年,绿竹平均每丛长新竹4.67株,勃氏甜龙竹平均每丛长新竹2.56株,说明绿竹繁殖量大、易成林。但绿竹为中型丛生竹,新竹平均地径为4.13 cm,低于大型竹勃氏甜龙竹(新竹平均地径5.17 cm)。

2) 2种竹子造林后半年至1年期间生长量增加显著。2种竹子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和新竹地径均极显著高于半年的相应指标,说明新造林出笋成竹较早,2018年1—6月有大量竹笋出土成竹;绿竹在新竹数量方面占优势,而勃氏甜龙竹在新竹地径方面占优势。2种竹子造林半年的生长量越优异,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生长量越高。因此,在这2种丛生竹竹蔸造林后,应注重保护,加强抚育管理,促进造林前期的生物量增加,有利于提早成林。

3) 母竹基径显著地影响2种竹子造林后的生长量。种植的母竹秆基径越大,则半年期和1年期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越大。粗壮的母竹栽植后恢复快,有利于提早成林。

猜你喜欢

绿竹新竹竹子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绿竹侠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国风·卫风·淇奥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找原因
千年指尖过,绿竹仍猗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