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探讨
2019-07-17郭雅婧
郭雅婧 师 刚
(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甘肃兰州 730000)
自2008年国务院颁布《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以来,甘肃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5年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提出了在市场导向结合政府推动、统筹规划结合分类指导、鼓励创新结合规范使用、基础建设结合体制创新的指导思想下实施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到2020年实现全省知识产权制度基本完善,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知识产权拥有量较大幅度增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比重显著上升,知识产权对全省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的战略目标,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推进进行全局谋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横贯境内,经过了全省许多重要城市和关隘,在甘肃省内绵延1600多公里,对甘肃省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合作,将为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性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是全方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互利共赢国际合作模式的新探索[1],也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沿线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前景[2]。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面临的问题与机遇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对策建议。
1 专利结构和知识产权运用情况
甘肃省知识产权发展起步较晚,但增速较快,科技创新效率较高。截至2018年年初,甘肃省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1.8万件,累计授权专利超过5.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2件;有效注册商标累计超过5.3万件;出版“非遗”保护成果专著199部,建立各类项目保护基地69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1项。以专利为例,1985—2016年甘肃省累计申请和授权专利每万人口拥有量分别为36.4件和16.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和1/5。2011年甘肃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全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事业,2012—2016年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1.8%和28.3%①数据来自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及2012—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幅(表1)。
2012—2016年,甘肃高技术产业每件有效发明专利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全国排名在10—20位,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有效专利比例在全国排名第18位,获得专利奖奖励的项目累计150项,新增销售额累计400多亿元,新增利税累计60多亿元,获得国家专利奖优秀奖28项②引自《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年评估报告》,2018年4月。,表现出较高的科技创新效率。《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指出,2016—2017年甘肃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突破50%,升至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保持在全国第18位。此外,大部分市州的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在90%以上,达到了最优水平[2-3]。
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省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有效量分别是6045件、18066件和4111件,分别占到总数的21.4%、64.0%和14.6%。发明专利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个百分点,实用新型专利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外观设计专利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低6.7%。有研究表明,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实用新型专利[4];实用新型专利存在比较突出的专利“泡沫”现象,占比过高甚至可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效应[5]。因此,要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专利投入结构。
表1 甘肃省及全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较上年增长率 单位名称:%
近年来,甘肃省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甘肃省登记技术合同5850项,同比增长11.4%,成交额达到162.9亿元,较2016年增长8.1%,成交额排名全国第15位。其中,技术咨询合同成交额占10.3%,同比增幅最大;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占79.1%;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占9.7%;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占0.9%。技术交易的重点领域为农业领域和城市发展领域,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列全省前三。《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年评估报告》指出,2012年至2017年年底,甘肃省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27.3亿元,驰名商标总产值3893.5亿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产值586亿元,共有20余家企业积极参与贯标,培育国家示范优势企业48家和省级优势企业131家。
2 制度体系
2016年和2017年,全省14个市州分别申请专利20276件、24448件,两年中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件的地区为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张掖市、庆阳市、白银市和武威市。这7个地区2016年和2017年的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了全省总量的82%①数据来自甘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16-2017年甘肃省专利统计数据。,知识产权能力较高的地区为兰州市、张掖市、酒泉市、天水市以及庆阳市。
甘肃省于2010年出台了《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随后相继修订颁布了《甘肃省专利条例》《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意见》《甘肃省专利奖励试行办法》《甘肃省专利权质押融资指导意见》《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专利质押融资办法》《甘肃省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甘肃省专利奖励试行办法实施细则》《甘肃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专利保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等知识产权相关文件90余件,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此外,为保障专利执行,甘肃省还出台了《甘肃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程序》《甘肃省知识产权局专利行政执法随机抽查工作细则》,签订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区、市)专利协作执法与联合执法工作备忘录》《西部地区专利协作执法与联合执法工作备忘录》等,开展了“护航”“天网”“雷霆”等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专项行动,切实加强了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能力,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2017年,甘肃省处理各类专利案件709件,同比增长46.8%,结案率达到98.7%;纠纷案件与假冒案件的比例由2016年的1:11优化至1:4,专利执法维权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专利行政执法能力不断提升。
3 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滞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础薄弱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甘肃省生产总值7459.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49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6.3%和60.1%。甘肃省总体经济开放度较低,经济发展缓慢,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科技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尚未发挥根本性的作用[6]。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民营企业体量较小,知识产权发展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甘肃省以能源、有色金属、重化工等区域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重工业型企业占比较高。受到资源型产业的“挤出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国有经济占比较大,资源要素配置和工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产业规模较小,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经济总量低,研发能力薄弱[7-8]。
甘肃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99%,但具有总量大、分布广、劳动密集等特征,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截至2017年年底,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共有623家,仅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0.46%,2017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生产总值7677亿元,全国排名第27名,高新技术企业对全省经济及知识产权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足。
(3)知识产权人才匮乏,专利代理机构较少
甘肃省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普遍较低,对知识产权仅限于创造和消极防御,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专门人才,更缺少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长远规划。截至目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甘肃省专利代理机构只有6家,仅占全国总量的0.28%;备案的专利代理人仅有51人,占全国总量的0.28%①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人查询系统。,专利代理机构的专利申请量不足年申请总量的30%[9]。全省每年获得专利实施许可的专利数量不足百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和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省内尚无与知识产权运营相关的组织机构[10]。甘肃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来,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代表企业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仍然缺乏[11-12]。
(4)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缺乏经验和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向沿线国家专利申请公开量由2013年的2157件增加到2017年的5608件,年均增长27.0%,涉及沿线25个国家;来华专利申请量从 2013年的 2597件增加到 2017年的 4317件,年均增长 13.5%,涉及53个国家②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专利统计简报,2018年第16期。。“一带一路”的建设为甘肃省建立起了与沿线国家沟通和合作的桥梁,实施海外知识产权投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需求,但由于受沿线国家地区政治文化多元、法律差异较大、信息互通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企业面临的知识产权政治风险及法律风险也将剧增[13-14]。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有限,在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及纠纷应对方面缺乏经验和风险防控机制[15]。构建知识产权交流的平台,制定高效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对知识产权成果进行追踪和评估,及时做好知识产权侵权预警,都是甘肃省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4“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1)抓住“一带一路”政策利好,促进产业转型及区域经济合作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后,于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及区域间交流合作,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部门间的合作协议覆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各领域。“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而各项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导,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促进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战略规划》等一系列对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为甘肃省乃至整个西部经济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2)打破西北内陆的地理区位困局
甘肃省地处内陆腹地,是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也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甘肃省地理区位劣势明显,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使位于欧亚大陆交通枢纽的甘肃省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黄金道”。甘肃省也转变为我国向西开发的第一战略平台[1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甘肃省全力配合“一带一路”的建设,着手打造兰州、天水和武威三大国际陆港以及兰州、嘉峪关和敦煌三大国际空港,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丝绸之路物流通道及跨境贸易枢纽;加快开放口岸及平台建设,马鬃山中—蒙口岸复通提上议事日程;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世界陇商大会、“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甘肃国际新能源博览会等大型国际间交流合作活动。
(3)有利于提高经济开放度和运行效率
2017年,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及司法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2016-2017年全国申请的PCT国际专利共有9万件,甘肃省仅占54件,甘肃省知识产权国际化能力较弱。在推进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抓住机遇、对外开放,加强与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对甘肃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甘肃省获得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以建设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内陆进出口集散中心、产业集聚地为目标,2015年8月18日通过国家相关十部委正式验收,2015年12月24日正式封关运营,截至2018年10月底已经完成进出口贸易15.7亿元,招商引资26.2亿元,注册国际贸易企业148家,跨境电商企业12家。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际贸易的枢纽港,五大核心功能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已全面启动建设,兰州铁路口岸已获批建成并正常运行,东川铁路物流中心已投入运营,多式联运项目列入全国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开创性地打通了全国唯一一条南亚国际贸易通道,中亚、南亚、中新南向国际货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发运,被评定为全国示范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和国际陆港的运营将有利于推进甘肃省对外开放、助力甘肃省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提升,必将成为甘肃服务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重要平台和门户。
(4)有利于挖掘潜在优势、发挥自身特色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稀有金属、贵金属等能源矿产资源及中草药、马铃薯、蔬菜种植加工以及制种等农业资源,科技和人力资源也颇为丰富,这些资源优势奠定了甘肃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此外,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不平衡的中亚国家类似,有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同时又在石油化工业、制造业、轻工业、农业等方面有技术和人才优势,存在巨大的市场潜能和合作空间[16-17]。2018年2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兰州—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成为西北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于甘肃省加快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战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5 对策建议
(1)创新驱动发展,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相辅相成,实现经济支撑产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提高甘肃省企业知识产权能力至关重要。首先,甘肃省要借助“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机制大力推进改善水利、交通、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加强政府投入、引进民间资本大力吸引外资。其次,应该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以大规模企业为支柱产业、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各种规模企业合作共生的产业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再次,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和运用。最后,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战略性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主导产业,加强区域内协作,提高对外开发度,延伸能源产业的价值链,着力实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18-19]。
(2)借助贸易畅通推进机制,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近年来,甘肃省利用丰富而独特的农林畜牧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已形成了以马铃薯、中药材、蔬菜、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制种和酿酒原料等产业为代表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区和特色产品,培育了“五谷种业”“腾胜淀粉”“平凉金果”等“农”字号龙头企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数量多,农业经济占比高,对于农业互惠共通合作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广阔的合作前景。但甘肃省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知识产权产权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0]。此外,农业知识产权具有价值不确定、权利主体分散、侵权界限模糊等特点,甘肃省要加强农业技术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宣传,对具备授权条件的基因资源申请及时保护,重视申请商标、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等权利的保护,发挥自身农业资源优势,重视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抢占市场先机,打造特色产业链。
(3)建设和规范知识产权贸易代理及相关服务机构
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全球经济发展,甘肃省必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与国家的各类知识产权贸易活动中来,而知识产权贸易代理可以为企业提供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权利的申请、转让、诉讼、咨询等专业的综合服务,有利于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21]。因此,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贸易代理业务水平精湛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批规范高效的知识产权贸易代理服务机构是甘肃省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必然要求。目前,甘肃省知识产权贸易的市场还比较小、与国外机构对接合作经验匮乏,知识产权贸易代理人才缺乏,现有的知识产权贸易代理机构主要业务集中在专利的申请上,业务范围比较单一并且普遍缺乏营销意识。甘肃省政府层面应该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律体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提高专业代理人员业务能力,规范专利代理收费和服务标准,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处于有规划有秩序、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状态。
(4)文化先行构建丝绸之路产业带,有效推动甘肃省知识产权的发展
甘肃省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家,民族文化别具特色,文化资源富集度位居全国第五。
甘肃省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成功举办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同时在丝路沿线埃及、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举办“甘肃文化周”“丝绸之路(敦煌)音乐节”等国际性文化展演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了甘肃省对外开放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甘肃省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正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支柱力量。因此,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分行业保护,进一步挖掘甘肃省潜在优势,整合规划、开发区域文化资源,构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提升甘肃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6 结论
2018年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甘肃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大幅提升,累计新增专利申请10.43万件、专利授权4.4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幅达26.5%①引自《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十年评估报告》,2018年4月。。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甘肃省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同时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今后的实施中还存在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知识产权人才和代理机构匮乏、专利侵权问题严重、缺乏海外发展经验等诸多问题。
“一带一路”的建设打破了甘肃地处西北内陆的地理困局,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产业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2018年6月,甘肃省印发了《2018年甘肃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推进计划》,站在新的起点上,要实现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区域潜在优势和特色,建设和规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农业领域和文化领域特色产业,打破甘肃经济发展困境,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强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