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景观空间中的文脉源流

2019-07-17李林卿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6期
关键词:烙印居住小区院落

李林卿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1 引言

于上世纪开端,伴同西方景观因子之陶染,传统的营园则令由灿烂转至零落,中国的景观空间造法亦历尽了更迭变换[1]。在那个学术考讨与案例试验皆是进退维谷的岁月里,业内垂哀[2]。此时,吴良镛先生洋洋洒洒,一声哀哉、一稿檄文,满文尽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3]

2 居住区景观空间中之文脉源流

2.1 居住小区景观空间中之“地”与“文”

“地”乃地脉;“文”暨是指文脉,海涵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组织结构、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生产关系与经济形态、哲学体系与道德价值等诸多社会条件[4]。景观空间之血脉烙印必不外乎“地”以及“文”此二类罢。本文就以“文”为着力点,针对于中国居住区营景造法起源何处、流向又将走势何方,展开讨究。

对于文脉来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组织结构是脉络构成的基本因素,生产关系与经济形态是文脉产生的基础。但对于景观空间中的文脉来说,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哲学体系与道德价值似乎更易于引导人类与寓居环境之间的协同相生。

2.1.1 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是风土人情在漫长发展时期中的凝结,而风土人情则是风俗习惯之间彼此摩擦碰撞的衍生物,其二者此彼长消,于消融之内寻觅迥异,于冲突之中寻觅融会。地域范围内民众之理事行为亦与上述二类有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国人念头内的人与自然尽道为“天人合一”。

2.1.2 哲学体系与道德价值

哲学体系是道德价值蔓延之基础,道德价值是哲学体系生长之内核。“仁者爱人”,此为道德价值,表述为对现世的追求[6],其之标准也因此会受到时代背景的拘束。而价值在迥异期时的长将束缚层叠,往之于此,便被营建形成至了体系,是为哲学。“道法境清”与“王事鸿途”皆为二类较为直观反映的取向观。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这两种传统景观空间历程中最为主要的形态之内核亦因此而生。

2.2 居住小区景观空间中之文脉源头

园林起源于囿、台、圃[7],与之相对应的产物便是动物园、居住区和植物园。暂且抛其它两者不论,单就居住区景观空间之源而言,则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此后,因其受众群层乃至其往求之格调竞相迥异,进渐演长至截湖是非的二类生态,即个体型与海纳皇途的王室型。前者既衍生出了迥异的营景造境之貌,又往求清律之安适以及非仕之讨饶,主要代表为北方院落住宅和江南庭院住宅两种。

北方院落住宅的寓居是在儒家礼教秩序中有节奏地生长起来的。通过回廊将数个非绝对单分不加依附的院落容于洽连,圈围于壹内收的景观半封围之空间。抛去少量小型院落外,列正堂其后,大多还附有后院,亦是借廊子的转合进行联络。甚至达官显贵会在院中乃营置院中苑,主副两模糊轴彼此交织,皆相构架出附带有私家清雅韵味的景观空间。常设茶座、棋室、书斋之类的玩娱空间列于苑中,亦作宴宾会客之用。

为了满足人口高密度、土地资源狭小不足以及战略放率等因子,江南庭院住宅在营造时会将各门各户紧挨凑于一块,屋脊斜倾状的上表部依律按次向类内型呈走势状剖切,门廊、巷道、步阶、茶室、牌屋皆营境于水之侧畔。

而今,居住小区之形式便不外乎于私家型罢,即使之中亦不乏少数为谋得利润而附带有商业噱头的“类皇家型”居住小区。若论起居住区景观空间中的文脉之源,不得不提到魏晋开始出现的文人造园。园林这种产物在晋代以前绝大部分为皇室所专属;唐代开始盛兴的文人营建巧夺画趣境清融之至园景,摸索“相外之象”、“韵外之逸”和“景外之境”[8],“三境”[9]至此才逐渐衍生出其雏形(见表1)。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景观美学仅停留在前两个层面之中,至今仍未能升格到“缘心求神”的意境追求上。

自50年代的初期诸如四部会议大楼等的构造方式,到60年代诸如原外贸部办公楼等对民族特色与形式的摸索,到后来的贝聿铭先生所作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继而到今天对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摸索、探究、研讨以及实践,居住小区脉络烙印就是由此复苏并且迅速生长的。

2.3 居住区小景观空间中之烙印流向

任凭社会同步与经济共融,国人的记忆之中仍伴同着千年来的儒道烙印,骨子里的中国情结深沉(见表2)。但若完全复古、照搬传统的空间形式,势必会致使古人的礼法空间与而今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故而,有必要将中式之审美需求融会至西式之营造模式中,造就既留存东方韵律、又附带西方规制的新中式景观空间。展现“水、桥、廊”的空间格局,“黑、白、灰”的民居色彩,“轻、秀、雅”的建筑风格,“情、趣、神”的园林意境,令技艺文明在当前社会中得到合适而生动的体现。

就受众群体而言,文脉之源的受众群层乃以人臣权贵为主,空间外庭里的小品为用以饱满其欺虐末体群层之崎岖人格求索,因而会具有不同限制的反撤离性和反安逸性,而其流向则就无需经思心虑如讳法,其充分融合与吸纳了现代的工程技艺,体现并且积极发展了古典文化,并可满足各年龄段以及各阶层中国居民的审美需求的。次而,就礼制烙印来说,以绪营律,多在注重实用美观的基础上,装点清趣和神韵,但几乎不会为了彰显地位而过分雕琢,该性质令其在继承以及弘扬古典园林中的优秀因子的同时,又积极汲取、吸纳了外国的现代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里的诸多优良因子。再次之,就景观空间来讲,文脉烙印源头尚为纯然,而烙印势流则会借用古代风景园林中的植株栽植中惯用的移竹当窗、河岸植柳、山上挂藤、水中缀莲、槐荫当庭、栽梅绕屋等手法或经验总结,辅以配置手法的点缀,以此来体现生态和谐的园林情趣之美,延续受众的感知脉络。综上,受众群体、等级制度以及景观空间的变革,是主导居住区景观空间中的文脉流向的三个特质。

表1 景观空间中的“三境”

表2 景观空间中的烙印情结

表2 景观空间中的烙印情结

风格类型 古典园林 欧陆风 伊斯兰风 东南亚风 新中式 总计18~30岁 12 13 16 19 21 81 31~50岁 21 19 16 16 23 95 50岁以上 35 8 7 14 33 97总计 68 40 39 49 77 273

图1 泰山院子之块域讨析

3 案例之泰山院子

3.1 泰山院子概况

泰山院子留存了传统院子之营园造法,雄踞于泰山南部块域之中央热土地带(见图1),双湖映绕、商街沿抱。而泰山乃系天地之祭、封禅之场为古帝王用。

布局上,以新院落模式为主,兼汇院落、巷子、里弄之长,轴线交叉全贯八方,尊重原始山势,院落顺应其起伏,融入泰山雄浑之中。院门之中,造院神髓的主庭院和照壁,内庭里多院房层叠的构筑则令乃至营建脉络,既寓景境于换步之中,又帖服大型宅巷的进户构成形态,山河壮阔徐徐展开。空间上,张弛相宜,既能保证院落的私密性,又重视院栏赋予街巷之缀迫。大小宅立体零落合组,绘勒罢出了跌宕的街际线,公用景观空间被其充盈。不完全拘泥于儒家礼教的限制,在大格局中追求雄浑的秩序,在景观空间中向往“巧于因借”之奥妙。

3.2 疏通文脉的策略与启示

以符合功能、实用为基石,居住区景观空间之趋势仍会以美观为主。为了打造差异化美学、延续文脉、使各年龄层段的受众群体都能从其中获得满足,因而,在冶园、营造及养护中,必须遵从以下几项策略:

1)基于生态文脉。无论在什么时候,生态都是文明之基,任何美的东西都是建立在基于其生态之准则上的,否则其也终将会并迅速衰零。居住区之景观空间亦必须延续“师法自然”的准则,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秩序体系。

2)立足营造美学。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可洞度美,美亦是忖悉人。互望而不相厌的景境之貌亦于其浸染中节控各群层受众的心绪,这一点尤甚于长相寓居的景境空间中。故而,必要借以营园美学作基阶,造“柳暗花明”的生境画景之姿美。

3)延续风土惯性。居住小区之景观空间势必要作为厚载的风土惯性之文脉而延续,而不该与其相违背相碰撞。在居住区景观空间中,风俗习惯是价值体系之凝结,而价值体系主导场所精神,进而决定受众的精神面貌。立足于此,居住区景观空间的营造理念理应从源头感悟营造美学,使其从风土层面感受场所之清韵美。

4)顺应文脉流向,遵从受众群体、等级制度及景观空间的变革。顺应受众群体由少部分人向普通民众的转变、等级制度由森严到摒弃的转变、景观空间模式的转变,顺应新时代的文脉流向。

4 结论

归去来兮,文脉将芜胡不归?在全球寓居时代下,文脉之留存日渐衰微,以星球为单位的文化有利有弊,对某些民族来说甚至是弊大于利。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融合发展这一大机遇下理清其之脉络源头、摸索其之流向,既能够在时代狂潮里求取得一席之地,又不会迷失在其中、丧失自己的文化。

居住区景观空间以皇家型或私家型为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衍生出了以北方院落住宅和江南庭院住宅为代表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景观空间形式。而今,两种相对立的寓居形式或可将二者之长相融会,造就既留存东方韵律、又附带西方规制的新中式景观空间,这必将是居住区景观空间文脉后续发展的流向。

猜你喜欢

烙印居住小区院落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八一作品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每一“体”都是时代深深的烙印 浅谈音乐载体的变迁史
日本节日里的“中国烙印”
家是一生的烙印
居住小区价格与公共服务网络可达性的相关性研究①
院落里的黄昏
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