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以河南省为例
2019-07-17余兵
余 兵
(信阳农林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农业科普旅游资源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媒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以及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能够对农业休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开发为农业旅游和科普教育活动并产生多种效益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丰富,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研究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鲍春裕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发展的基本类型。[1]张智慧以河南省12个农业科普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示范点的发展潜力做了分析评价。[2]杨正通过对河南省主要的农业科普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对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的客源市场进行调查,证实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庞大。[3]综观现有文献,大部分文献是对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类型、发展潜力、客源市场等进行研究,在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方面,还未见有专门的研究。本研究选取20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普旅游示范点,运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分析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资源等级及各评价因子得分,并提出对应的开发策略,以期为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与数据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市。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有1863个乡镇,4.98万个村庄。全省 37811个旅游资源单体中,73%在农村,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科普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4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1065个,发展农业科普旅游意义重大。[4]
本文选取郑州绿博园、郑州中牟农业科技园、郑州新郑大枣基地、信阳毛尖基地、信阳市太阳坡寨田园综合体、安阳汤阴恒大农业种植基地、南阳南召玉兰生态观光园、许昌鄢陵花卉生产基地、驻马店嵖岈山郁金香、洛阳薰衣草庄园、新乡宝泉万株郁金香园区、信阳市郝堂村、南阳镇平中原荷花博览园、洛阳栾川重渡沟、平顶山东坡文化生态园、商丘市玫瑰庄园、周口老子生态园、三门峡信达生态园、漯河神农庄园、鹤壁紫金山生态园等20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普旅游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应用的是由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共同编制,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评价方法,该评价体系包括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附加值3个评价项目,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频率(10分)、完整性(5分)、知名度与影响力(10分)、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8个评价因子。每一评价因子分4个层次,相应分值为四档。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为100分,只有附加值中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有负分值,其余均为正分值。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评价方法,本研究邀请了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黄淮学院、平顶山学院、周口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等10所高校的20位旅游专业副高以上职称教师为评价专家,对研究对象20个园区各评价因子进行评分,再计算各园区的总体得分,最后依据旅游资源单体图例标准(表1),评价出20个园区的资源等级,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92份,回收率为98%。
表1 旅游资源单体图例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开发利用,为分析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优劣势,为资源开发提供参考,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20个园区各评价因子的平均得分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
三、结果与分析
(一)四级、五级农业科普旅游资源欠缺
从表2可以看出,选取的河南省各地有代表性的20个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单体中,评价结果为五级的旅游资源单体没有,评价结果为四级的旅游资源单体4个,占20%;评价结果为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6个,占30%;评价结果为二级的旅游资源单体3个,占15%;评价结果为一级的旅游资源单体7个,占35%。通过各资源等级所占比重,可以看出河南省的五级旅游资源,即特品级旅游资源没有,四级旅游资源也只占20%,我省高等级的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十分稀缺,大部分为资源等级较低的三级、二级、一级旅游资源。
表2 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评价结果
表3 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各评价因子得分
(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从表3可以看出,“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平均得分为14分,即“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得分较低,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有限。
(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平均得分为12分,即“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得分较低,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
(四)珍稀奇特程度
“珍稀奇特程度 ”平均得分为8分,即“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珍稀奇特程度得分较低,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比较大众化,珍稀奇特程度不突出,特色不够明显,没有非常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五)规模、丰度与频率
“规模、丰度与频率”平均得分为5分,即“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疏密度较差、频率较低”。本项得分为5分,得分较低,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小、体量不够大,不便于开发成集群性旅游产品;丰度较差、出现频率较低,对游客吸引力较弱。
(六)完整性
“完整性”平均得分为2分,即“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形态与结构保持不够完整,需要维护原始面貌。
(七)知名度与影响力
“知名度与影响力”平均得分为4分,即“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只在本省范围内知名,但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与影响力较弱,还没有全国知名的农业科普旅游品牌,与河南省的农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
(八)适游期或使用范围
“适游期或使用范围”平均得分为2分,即“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的游客使用和参与”,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适游期时间不够长。
(九)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减掉了3分,原因是“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说明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已受到轻度污染,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防止污染进一步恶化。
四、开发策略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与分析,对应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提出如下开发策略:
(一)加大优良级、特品级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培育力度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大部分为三级以下等级的资源,四级、五级的优良级、特品级农业科普旅游资源较为缺乏。目前,河南省还没有在国内叫得响的特品级农业科普旅游品牌,这与河南省的农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加大优良级、特品级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培育力度,是提升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品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我国江浙地区农业科普旅游资源优良级、特品级较多,这与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开阔等因素有关。就河南省而言,首先,聘请高层次的规划机构,高起点、高规格地做好农业园区的规划,并和乡村振兴、产业精准扶贫、特色小镇、“互联网+”农业、农业信息化、农村电商紧密结合;其次,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多渠道、多途径融资,保证项目落地实施;再次,在运营保障方面,可以与国内知名大型旅游集团合作,深度开发农业科普旅游产品,形成农业科普旅游全产业链条。
(二)开发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观赏游憩价值
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有些仅仅作为农作物种植,产生的是农作物的效益,农作物的观赏游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旅游价值功能没有发挥。例如,许昌鄢陵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卉苗木种植规模大,面积已达40万亩。目前,许昌鄢陵花卉生产基地主要的经济效益来自花卉的种植、生产、销售,花卉的观赏游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观赏游憩价值欠缺,花卉生产基地还没有深度开发为“景区景点”,花卉产业没有和旅游业紧密的结合。应充分开发花卉产业的观赏游憩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符合市场规律、受游客欢迎的花卉旅游产品,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挖掘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没有充分的挖掘。例如,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唐朝时期就被列为贡品,信阳毛尖不仅国内知名,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远销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阳毛尖作为农产品,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作为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其旅游价值功能没有很好的挖掘,没有和旅游产业很好融合,茶旅融合力度不够,应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方面,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应该把茶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把茶文化中的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体现在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科学价值方面,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应发展茶养生、康养旅游,开发旅游购物品时,应把信阳毛尖的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等多种功能融入旅游保健品中;艺术价值方面,开发茶文化旅游演艺项目,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把信阳毛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展示出来。
(四)突出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珍稀奇特程度
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珍稀奇特程度不明显,珍稀物种较少,景观不突出,没有非常独特的,具有垄断性的农业科普旅游资源。洛阳薰衣草庄园、驻马店嵖岈山郁金香对本省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近几年全国各地纷纷搞花海经济,导致现在的花海已经成为一般的大众性产品,越来越没有特色,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珍稀奇特程度是旅游之基,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对原始的地方文化特征进行深度挖掘,充分整合。只有根植于本地自然、文化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珍稀奇特程度突出的旅游产品,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要避免照搬、再造、复制、模仿等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行为,跳出雷同开发的套路。因此,在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开发产品的珍稀奇特程度、突出资源的特色。
(五)扩大农业科普旅游资源规模、丰度
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小,丰度较低,不利于形成规模化的观赏价值高的旅游产品。笔者认为,不管是什么农作物的花和果,只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丰度,都可以开发成为旅游景点。比如油菜花,本身是油料农作物,但如果形成一定规模,就可以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像江西婺源油菜花,种植面积较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自然地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湖北麻城龟峰山的映山红,千百年来漫山遍野开放,近几年当地政府将其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农业科普旅游品牌正在叫响。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的是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洛阳连续举办了36届“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连续举办了35届“开封菊花文化节”,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除此之外,河南缺少叫得响的农业科普旅游品牌。应扩大驻马店嵖岈山郁金香、南阳南召白玉兰、新乡宝泉郁金香、商丘市玫瑰的种植规模、丰度,这样才能形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结构完整、疏密度优良的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品牌。
(六)加大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保护利用,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破坏性开发行为,体现在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开发上,就是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措施不到位。例如,信阳毛尖,每年春季,都有大批的旅游团大巴到茶园基地购买茶叶,体验茶香风情游,但是旅游大巴排放的废气对茶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由于信阳毛尖茶园病虫害防治需要喷洒农药,造成对基地环境的污染,和旅游目的地对环境的高标准要求相冲突。既要做好茶园的病虫害防治,又要保护好旅游环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还有新郑大枣,新郑大枣是河南省知名特产,新郑市一直把大枣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品牌,成功举办了多届“枣乡风情游”,开发了“古枣园”“红枣大观园”“玉皇观枣台”等著名景点,但枣树易生虫,需要喷洒农药,尽管新郑喷洒农药符合国家标准,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应该加大农业科普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措施,让游客吃得放心、游得开心,形成健康的农业科普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