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崇高感
2019-07-17朱鸿召
朱鸿召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舒同,被称为“红军书法家”,延安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风格,创造出“舒体”艺术,闻名于世。读舒同的书法作品,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舒同的革命人生,历经坎坷与荣耀,遭遇辛酸与委屈,都被他内敛于心,化为艺术,诉诸笔端,升华为一种奔腾不羁的浩然之气。温婉敦厚的笔墨,巍峨磅礴的气魄,带着历久弥新的情怀,透着苦难辉煌的风采,他用书法艺术写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审美崇高感,这是舒同书法艺术的审美精神之所在。
光芒万丈的文章
1944年12月,舒同夫人石澜带着刚出生的孩子从太行山区赶到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舒同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忙于工作,疏于舔犊,对病痛交加的妻儿照顾不周。山东军分区司令员罗荣桓对石澜说:“舒同是一个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人,是一个从不炫耀自己的人,但又是一个历史上容易被忽视、被人低估的人。”其实,舒同在历史上是不容易被忽视、被低估的存在,就凭他创立了以其姓氏命名的“舒体”书法字体。
钢筋铁骨的意志,兼容并包的情怀,勇于创新的精神,是“舒体”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舒同的人格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尚。
舒同本色是文人,书生气质,革命人生,戎马倥偬,血雨腥风,家事国事,磨难多苦难多,艰辛多艰险多。据匡亚明回忆,舒同在党内有个外号叫“毛驴子”,既埋头苦干,又性格倔犟,坚持原则,择善固执。秉承如此文人性格,他注定要担当天下道义,也注定要承受脚下泥泞。
1924年6月,舒同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撰写的《中华民国之真面目》,忧患国运,痛责军阀混战。“余之所以恶民国者,非恶民国之不善,恶其不能实践民国之宗旨耳。向使我国早息兵戈,无分南北,合五大民族而为国,并四万万同胞而为治,居上者以惠下为怀,为民者以爱国存心,选贤任能,却邪除奸,则真正之共和可得,真正之平等可至,真正之自由可期,而中华民国之真正精神,亦在是矣。”文章表现出英姿勃发的大情怀大抱负,其任课教师批语“前途未可量也”。
1939年6月,在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与政治部主任舒同的名义,致函日本侵华宣抚官《致东根清一郎书》,其中写道:“中日两大民族,屹然立于东亚,互助则共存共荣,相攻则两败俱伤,此乃中日国民所周知,而为日本军阀所不察。……中国迫于亡国灭种之惨,悚于奴隶牛马之苦,全国奋起,浴血抗战,勠力同心,以御暴敌,惟在驱逐穷兵黩武之日本军阀,非有仇于爱好和平之日本国民也。”是非曲直,循循善诱。绵里藏针,外柔内刚。“中国人民之生命财产,虽横遭日本军阀之蹂躏摧残,然为独立自由而战,为正义和平而战,其代价之重大,非物质所能衡量,故不惜牺牲一切,以与暴敌抗战到底。”文辞敦厚,义理明晰,逻辑缜密,言情并茂,被史学家称为“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份备忘录”,是“一个民族与另一民族的对话”。
不同历史境遇,舒同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革命文化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和斗争智慧。在现实革命斗争和国家建设发展的岁月里,舒同遭遇多次家破人亡的惨痛,领受无数次生离死别的痛楚,还有家事不和的漫漫煎熬。他单薄瘦弱的身躯,需要怎样顽强坚定的精神毅力,才足以抵抗平生风雨的侵袭摔打,保持革命者崇高的品质气节?比刚毅更可贵的品质是坚忍不拔,“看似平庸实则坚韧的大丈夫气概”。字如其人,“舒体字的美,就在于那种寓动于静的内涵,那种全部藏锋含蓄,那种气韵畅达的活力,那种既融汇传统、时代又保持鲜明个性,既清丽雄浑又雅俗共赏的难得的统一”。舒同能够实现艺术创新,源自于他兼备艺术家的心境、政治家的胸襟、革命军人的血性。
舒同草书《清平乐·六盘山》
革命队伍里的“红军书法家”
舒同1905年生于江西东乡,5 岁启蒙读书,自幼临习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楷书法帖,13 岁应邀为本县一位拔贡先生六十寿辰题写匾额“如松柏茂”,得“神童”美誉。1926年参加革命,带笔从戎。
书法创作是革命宣传的艺术,也是谋生济困的手段。长征途中革命队伍走到哪里,师政治部主任舒同的红色标语就写到哪里,刚健有力,鼓舞士气,被雅好文章书法的毛泽东称为“红军书法家”。1937年初,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进驻延安城,毛泽东拟订校训,指名让舒同题写校名“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和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抗日战争时期,舒同先后担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深切感受着坚持敌后抗战,需要的是“凿山开路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书法艺术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舒体”风格。1939年11月,晋察冀边区隆重悼念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大夫因公殉职,舒同为追悼大会题写会标“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灵堂匾额“礼堂”,以及多幅挽联,随后又为白求恩陵墓题词“永远不灭的光辉”,朴拙厚重,气韵生动,笔墨之间洋溢着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满满自信。
1949年4月,舒同随解放军进驻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长、文教委员会主任,兼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等职。他先后应邀为“上海站”“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公共场所和文化教育机构题写铭牌。1954年调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第一政委,1959年国庆前夕首都十大新建筑落成,毛泽东批示请舒同题写“全国农业展览馆”馆名,每个字约4 平方米,等大题写,力可扛鼎,拔山盖世。这些榜书题名,深得颜体精髓,结体宏伟,宽博敦厚,融篆书隶书圆转笔法,逆锋藏尾,中锋运笔,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线条刚健,兼备柳体何书的灵动飞跃,有如黄钟大吕,庄严肃穆,撼天动地。这是“舒体”书法艺术的典型代表。“舒体字不是某个书生个人在自己的书斋里苦读圣贤、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作为与民族危亡中的中国人民同生死共命运的革命者,在几十年革命斗争实践中一步步创造出来的,为时代和民众所需要的书法艺术。它要有一种舒展天地正气的形式美,更要让在苦难中艰难跋涉的苍生得到希望与勇气。”舒同书法艺术地表达了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从苦难中奋斗崛起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传递并升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那种自豪感、自信心和自觉性。
1960年,舒同被下放到章丘县担任县委书记,兼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期间,他因病到济南千佛山医院疗养,结识了书画大家关友声,交流切磋书法艺术,得缘拜读把玩古今书法名家法帖,在书法实践基础上,更有了书法理论上的自觉。他受郑板桥自称书法为“六分半体”的启发,一时兴起,称自己书法为“七分半书”:篆、隶、楷、行、草五体,和颜、柳两家,加何绍基半分。前五种是字体,后三种是书体,书法艺术中的字体就是书体。舒同曾经一度在同一幅作品中写作多种字体,有炫技之嫌,效果不佳。
其实,“舒体”书法从艺术源流上分析其价值意义,在于“七分半”形象地说明了舒同博取众长、转益多师的开放情怀,敢于创造、善于创新的勇气精神。作为一个圆满的艺术主体存在,其生命精神应该是十分——七分半兼容并受,二分半跨越创新,终于完成一个独特完整的艺术生命世界。“舒体”不仅仅是七分半的叠加,更有二分半的独立创造。
舒同书 鲁迅诗
1963年,舒同调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留下大量书法作品。其中,书写毛泽东诗词成为舒体书法内容特色,内容形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977年底,舒同离开西安,进入北京中央党校学习,次年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1年出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有力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1983年《舒同字帖》楷、行、草三种出版,1986年仿舒体电脑字体软件发行。1998年5月,舒同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中国艺术史上又一座书法艺术高峰。
如果说王羲之创立行书,艺术地表达了汉代博大宏阔后的自由精神,潇洒神韵;颜真卿创立颜体,艺术地传递了大唐盛世顶天立地,有容乃大,宽宏博爱的精神情怀;那么舒同创造的舒体,艺术地升华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斗,艰难曲折,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气象。
山高水远,莫忘初心。舒同一介书生,投身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国家建设事业,苦难备尝,生死考验,浮沉荣辱都默默地融于心,化于艺,归于美,成就一代书法艺术宗师。他用书法艺术将一代人的光荣,几代人的意愿,化成一种文化审美符号,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孙们!
“舒体”美在骨子里
舒同创立的“舒体”字,外形朴拙,温婉木讷,内涵丰富,气势磅礴,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
1970年代中期,舒同被下放到西安平绒厂当工人,大部分时间抄《毛主席语录》,写标语和大字报,居住在西安建国路南段48 号院的几间平房里。白天贴出去的大字报,往往过夜就不翼而飞,是被书法爱好者悄悄收藏了。经常有人慕名求字,舒同仍然有求必应,但坚持不署名、不盖章、不题款三原则。幼子舒安年少气盛,喜欢米芾八面用锋的笔法,觉得父亲的字不够帅,没锋芒,甚至对父亲为人温文尔雅,说话四平八稳颇有微词。他并非心甘情愿地帮父亲一遍一遍地誊抄检查材料,但父子共享电炉同烧的饭菜,使曾经戎马倥偬、公务繁忙的父亲变得可亲可近起来。一次饭后,碗筷未收,舒安终于说出心中疑惑:“爸,你自己觉得你的书法最大特点是什么?”舒同略作沉思,只回答一句话:“我的字,是全部藏锋的。”
逆锋起笔,中锋运笔,藏锋收笔,笔墨厚重凝炼,彼此顾盼连带,结体宽厚,钢筋铁骨,含蓄内敛,张弛有度,是舒体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藏锋内敛、憨厚朴实,与大气磅礴、震撼心灵,构成矛盾对立又辩证统一的舒体书法艺术无限张力,令人为之神往,为之遐思。
血与火的考验,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的膂力厮杀,更多的是精神磨难、心理煎熬、情感纠葛。经天纬地的情怀,源于包容天地的雅量;功成名就的荣耀,来自艰难困苦的冶炼。百炼成钢,千锤万炼才能化为绕指之柔,生命韧性,笔墨风华。
战争多死难,革命多苦难;执政多担当,建设多曲折。国事维艰,家事维艰;情感多苦楚,婚姻多苦辛。从才华横溢,到韬光养晦;从笔锋凌厉,到藏锋内敛,舒同书法艺术得颜真卿、柳公权之筋骨,融篆书、隶书之圆转,汇何绍基之中锋笔法,将远大革命理想与艰难现实斗争,将集体精神意志与个体生命经验,融会贯通在书法艺术的倾心独造中。
在汉字发展流变过程中,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书写方法的改变,带来字体特征的变化。舒同所谓“七分半书”,在同一幅作品中变化使用多种字体,是为炫技游戏,是对“七分半书”的表面肢解,不足为道。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舒同书法博取众长,转益多师,将篆书的圆合、隶书的回转、楷书的端庄、行书的从容、草书的潇洒、颜体的厚重、柳体的刚劲、何绍基的率真,都融会贯通,再自成一体,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所秉持的宽弘视野和开放情怀,以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如果说七分半是萃取传统精华,那么,其余二分半就是舒同的艺术独创,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伟大创举。
1980年代中后期,舒同长子舒关关在山东邂逅一位车把式。老汉听说舒关关身份,端着酒杯过来敬酒道:“舒同老书记的字好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舒同
何香凝老人曾经对熟悉舒同的中医刘惠民说:“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是于右任,共产党是舒同。”问她喜欢谁?老人回答:“各有千秋,我还是更喜欢舒同。”
笔墨当随时代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舒同以其“舒体”书法,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献身革命建设事业的心路历程,升华了一代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人民福祉而浴血奋斗的崇高精神境界,写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崇高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