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型”乡村小学教育师资艺术素养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7-16杜涓

北方音乐 2019年6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乡村体系

【摘要】本文以乡村小学艺术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展开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全科型”小学教师艺术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理念有机融合,结合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从培养目标、能力结构模型、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四个层面科学规范地进行培养体系的设计,以期能够按照培养理念的目标要求,培养出能够具有音乐、舞蹈或美术、书法综合素质,在小学(尤其是山村小学)开展艺术课程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全科型”小学教育新师资。

【关键词】全科型;乡村;艺术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一、“全科型”乡村小学教育师资艺术素养的意义

目前,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正在大力推进,在校舍的改、建,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以及教师职后培训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就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质量的保障方面还普遍存在缺乏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类的课程专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些课程往往是靠其他学科有一些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特长的老师来承担。不得不承认的现实问题是,这些老师没有受过相关艺术学科理论与技能的专业学习,更没有相关学科教学法等相关的知识背景,教学中免不了存在不掌握《新课标》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及要求,也不能够从相关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展开教学,以至于不能够充分落實艺术教育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素质教育理念及目标。

针对艺术教师(尤其是边疆山村学校)缺乏的现状,以及借鉴国外英、美、德、澳等发达国家在“卓越教师”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旨在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诚然,艺术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高素质小学教育新师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也是解决、提高对乡村小学生艺术教学、活动质量的必要途径。

二、“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资艺术素养培养的目标

笔者近几年参加山区中小学教学课题的研讨过程中发现,在云南乡村,尤其是山区的学校大都没有音乐、美术等专业毕业的专任艺术课程教师,艺术类课程几乎都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能够兼任艺术课程的老师,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等师范毕业的教师;而年轻的老师,能够兼任艺术课程的院校少之又少,尤其是能够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有一定广度的艺术鉴赏及甄别评价能力,通过艺术课程的开展,可以引领人学生欣赏相应艺术作品、陶冶情操的老师更是寥寥无几。

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为:树立本土意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理念有机融合,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培养出能够具有音乐、舞蹈或美术、书法综合素质,能够在小学(尤其是山村小学)开展音乐、舞蹈或是美术、书法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小学教师。

三、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实习研究发现,在对小学教师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其一,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入学前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学习,甚至绝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相应特长都没有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通过仅有的102课时的必修课便要让学生达到能够具有音乐或美术、书法综合素质,能够在小学(尤其是山村小学)开展音乐或是美术、书法教学及校园活动的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学生学起来难,教师教起来也相当费力,是我们每一年都回避不了的大难题。

其二,多年来在以学科教学、系统知识学习及教师为中心、为标志的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下,造成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其三,在社会适应能力中,以自信地表达自己、形成沟通为主的新时期人才素质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也成为了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全科型”乡村小学教育师资艺术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艺术素养的培养,应根据该云南边疆地区学校教育特点对教师提出的艺术素养要求以及云南地区生本源的具体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强化实践操作,构建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的模块化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模式。具体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按照培养理念的目标要求,是培养出能够具有音乐综合素质,能够在小学(尤其是山村小学)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学及校园艺术活动的小学师资。在课程设置方面,则应该合理定位,注意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以突出专业特色。具体要求为:在课程设置上注意不能生搬硬套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拼凑;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理念有机融合,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科学规范地进行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从事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要求的职业适应性。此外,还要体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自身优势和地域优势,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将专业发展与地方区域艺术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要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拘一格,彰显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特色。

2.以需求为导向、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设置教学内容

然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对于云南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更多的是通过诸如报考特岗等形似分配到了城乡结合部、农村甚至山区去任教。笔者通过长期的走访及调查,了解到在以上这些学校里,专职音乐教师的配备几乎是没有落实的。在山区,就算是中心校这样建制的学校,基本上都没有音乐、美术老师,偶尔有一个艺术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要么就是认为山区闭塞的条件影响了自己的发展,要么就是因为生活艰苦、单调,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学校,艺术课程的授课常常是靠各学科教师兼任,致使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不高,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理念的目标要求。要解决这样的状况,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也能够胜任艺术学科课程教学并保证其教学质量,就应该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自身特点,构建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体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因为其自身的特性,在学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有着彝、白、藏、傣等26个少数民族这样得天独厚的艺术文化资源。将各民族不同风格、韵味及特色的艺术元素合理有效地融入到该专业教师艺术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中,其作用不仅仅只是运用同学们所熟悉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材料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以保持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意义还在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相应的理论及技能,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积极作用。故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我们不必搬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固有模式,而应该以该专业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突出民族化的优化与整合。

3.运用综合型教学法,实现课堂教学多元性

针对该专业学生入学前几乎不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与技能的现实,以及在课时较少但毕业时又要求具有开展小学艺术教育与活动的培养要求,对于该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能完成教学培养目标便显得十分关键。

通过多年的教学及探索,笔者认为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应该采取综合型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即将讲授与欣赏型教学法、跟学与表演(表现)型教学法以及采风与研究型教学法三种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机整合,通过融“讲、看、学、表、研”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改变传统教学法单一结构、保持同学们学习兴趣及动力的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研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保证[2]。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综合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體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要求进行合理调配,点与面的结合以及将理论讲授与实操等表现技能有效结合。

4.结合实际,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整个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3]。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都有直接的影响,是整个课程系统工程登高临远的有力支点。斯塔费尔比姆(L.D.Stuflebeam)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4]。对于地处边疆教育理念及教育资源均还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评价标准主观单一、评价主体单薄、评价客体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课堂教学评价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使评价的意义及作用能够真正名副其实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生源及培养目标之间有着有别于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而且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在这样的前提及要求下,构建科学合理、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评价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应该着眼于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综合素养的全科型小学教师,而不是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对于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艺术素养模式中,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应该在以“形成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科学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多元评价主体,同时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以此促进教师教学的反思、创新以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五、结语

“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是缓解乡村小学艺术教师缺乏,保证艺术课程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该专业教师艺术素养的培养,不能生搬硬套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拼凑,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理念有机融合,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规范地进行培养体系的设计;同时,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师范院校自身优势和地域优势,挖掘一切可利用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将专业发展与地方区域艺术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不拘一格、开拓创新,彰显少数民族地区“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师资艺术培养体系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周邦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民族音乐,2014(4).

[2]付兴锋,张常年,尹天光,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3]吴贡山.谈高师音乐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教法创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4).

[4]连凯凯.普通高校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J].通俗歌曲,2013(6).

[5]何晓蓉.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杜涓(1977—),女,云南省大理市人,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云南省乡村教师培养研习所主任、楚雄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成员,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乡村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