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2019-07-16吴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枣庄柳琴戏也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面临着现实的生存问题。当代柳琴戏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嫁接起来,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间戏曲;柳琴戏;生存现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及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不断冲击,枣庄柳琴戏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代柳琴戏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嫁接起来,未来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
枣庄市现有枣庄市艺术剧院柳琴剧团和滕州市柳琴剧团两个专业团体。2012年7月,根據国家专业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文件精神,枣庄市又成立了“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枣庄市和滕州市的柳琴戏虽然过去有各自的发展特色,但目前的生存现状几近相同。
演员和人才培养。枣庄艺术剧院和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现有演职员63人。唱腔演员年龄普遍偏大,乐队演员严重不足。枣庄艺术剧院院长郝艺介绍说,面对人才匮乏的局面,2000年至2006年曾经招收了一批柳琴戏学员,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和培养。但这批学员的出路没有解决好,对之后的学员招考、培训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枣庄市另一个县级市的柳琴剧团--滕州市柳琴剧团刘振书记谈起柳琴戏的传承时不无忧虑,主要问题集中在演员的培养和资金投入上。
演出条件和硬件设备。目前,枣庄艺术剧院设备总资产近1000万,包括6辆演出车价值约300万元,灯光、音响设备约500万等,设备投资主要靠财政拨款和文企联姻相结合的方式。滕州柳琴剧团与枣庄柳琴剧团设备资产相当,也达到了1000余万元,基本能够满足各类演出的需要。
演出市场和观众。枣庄艺术剧院和滕州柳琴剧团,每年演出基本都平均在300场左右,其中政府扶持、拨款的“文化惠民,送戏下乡”的演出都超过150场。一般元旦、春节前后是“文化下乡”演出的旺季,此时的演出内容以戏曲节目为主。而每年的下半年,以商业性演出为主,面对的是企事业职工,内容和形式上以歌舞、曲艺等为主。
创编剧目和取得成绩。枣庄艺术剧院自成立以来,创排了大量优秀的柳琴戏剧目,并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奖,《娘家人》《石榴峪》《洋庄园落地山沟沟》等八次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大型柳琴戏《一碑三孔桥》和《厚土》分别获“中国(徐州)柳琴戏艺术节”、“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优秀剧目奖;大型柳琴戏《六字碑》获“喜迎十八大,相约十艺节”2012年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奖;柳琴说唱剧《近水楼台》获第四届“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优秀剧目奖;民乐队获“中国民族乐器民间乐种组合大赛”专业组演奏奖等。
二、枣庄柳琴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演出节目多以综艺为主,戏曲市场严重萎缩。在每年的300场演出中,演出节目综艺类与戏曲类的比例全年平均下来大约为3:1。柳琴戏专场节目受众年龄明显老龄化,约有五分之四为60岁以上的老年观众。年轻人在多元娱乐环境中,失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包括与其他戏曲一样程式化的表演、拖沓的唱腔和节奏、缺乏时代感的剧本内容,都不能满足年轻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演员青黄不接,人才培养机制难落实。以枣庄艺术剧院为例,枣庄柳琴剧团的戏曲演员以45岁以上者居多,没有年轻演员接班。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年轻演员的招聘和培养。为弥补演员队伍的缺口,在演出时,剧团不得不采取“统分结合、三团合一”的模式(枣庄艺术剧院除柳琴剧团和豫剧团外,又成立了“歌舞、曲艺团”),这种模式虽然解决了舞台上的角色问题,但也使得柳琴戏剧目的演出质量得不到保证。
创作缺乏时代感,难以吸引和培养年轻观众。近几年,枣庄艺术剧院柳琴剧团和滕州柳琴剧团虽然在政府的扶持下,投入较大资金排演了几部较有影响的古装戏和现代戏,如滕州柳琴剧团的《墨子》和枣庄柳琴剧团的《一碑三孔桥》等。但由于从形式到内容缺乏时代感,与普通百姓生活有较大距离,加之,从舞美、服装、道具和化妆不能满足观众的现代审美需求,使得这些新编剧目叫好不叫座,无法真正走向市场。
经费严重不足,柳琴戏发展举步维艰。每年枣庄市财政拨款占艺术剧院收入的60%,其余40%要靠自筹经费。为了剧团的正常运转,演员们不得不顺应市场,排演各类综艺节目等。最近几年,政府虽然也多次调研,但实质性的扶助远不能满足剧团的日常运转,2012年改制成立演出公司后,更是给剧团增加了生存压力,柳琴戏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处境艰难。
但与此相反的是,在国有专业剧团艰难前行的同时,一些庄户剧团活跃在民间,这些庄户剧团以柳琴戏为主要演出剧种。场地随意、人员精简,成本较低、收费低廉,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观众。至2013年,枣庄市共有庄户剧团206家,仅2012年一年演出就达6400余场,得到各级政府财政补贴70余万元。这其中,“丁崇兰家庭剧团”影响较大。
三、枣庄柳琴戏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柳琴戏作为枣庄主要的地方戏,是地方戏曲艺术的代表,是这一地区的优秀民间戏曲文化,保护、发展这一地方剧种意义深远。
首先,柳琴戏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柳琴戏还具有特殊的唱词格式以及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这在中国戏曲演唱也独具特色。因此,保护柳琴戏,不仅能够提高柳琴戏的地位,带动综合艺术的发展,丰富完善中国戏曲的内涵,对世界范围内小戏的生存发展,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枣庄柳琴戏正逐渐淡出人们文化生活的视野,但是它民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不仅映射出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情趣,也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反映了百姓的审美取向。因此,保护柳琴戏,也是保护枣庄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园。
最后,柳琴戏所具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个性,在旅游开发、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打造具有枣庄特色的旅游文化演出实体,把文艺演出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将柳琴戏艺术及其衍生品共同构成产业链,以柳琴戏为主业,介入到其他产业中去,如休闲、娱乐、出版等。
总之,枣庄柳琴戏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发展处于低迷的大环境中,必须开拓出一条适应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借助于被收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契机,争取政府支持,与媒体和企业联姻,培养人才、开发市场、苦练内功,不仅让传统剧目焕发新的光彩,还应多措并举,使柳琴戏的新编剧目能够与时代与社会接轨,真正走进百姓的生活,让这一来自于运河民间的声韵流淌进当地群众的血液里。
参考文献
[1]程志.柳琴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2).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97 (3).
[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4]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5]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
作者简介:吴蕾(1972—),女,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