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和调式特点
2019-07-16高晓鹏
【摘要】陕北地区地域辽阔,人们性情也都相对为豪爽,因此在乐器方面也延续了豪迈粗犷的特点,陕北唢呐乐器便是典型的代表,唢呐吹奏组成的吹打乐乐队,从古至今都有很大的名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被视为“传统文化”类别的乐队越加稀少,因为人们对于此类音乐文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故而这种乐队的“养家糊口”能耐也被消磨得越来越低,且不问前因后果与社会因素,就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而言,包括音乐演奏,无论是对于音乐领域的丰富性与整体进步,还是对于人们历史的影响,都有很强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便进行具体探析。
【关键词】陕北文化;唢呐吹打樂;乐队结构;调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乐队的演奏讲究风格特点,与个人因素有着一定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吹奏手利用乐器本身发出声音、而非现在乐队有词演唱),那么乐队的结构以及音乐特征(包括谱子)便有了很大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传统唢呐吹打乐的乐队在当今社会,是与之前有了变化,亦是或者保留了何种固定不变的东西,以及在这种音乐文化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现代人能够抓得住什么可以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故而本文在陕北唢呐吹奏乐队的传统与现代结构变化、调式特点做出分析。
一、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
(一)传统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
对于传统陕北吹打乐的唢呐乐队而言,其实乐队的发展并不算大,特别是在旧社会时期,虽然唢呐吹奏是人们养家糊口的一种技术手段,但是在古代陕北唢呐吹打乐队地位并不高,故而队员被人们看来都是地位低下的人群,甚至有些时候,吃饭都不与唢呐吹打乐的队员一起吃饭。
那个时候,唢呐乐队的传承与教学,主要讲究子承父业,徒承师业,可以通过很多历史资料以及具有一定真实性的电影了解到,很多关于唢呐吹打乐等这种手艺,很难发现有女性传承到并且运用,这就可以从侧面看到其地位。
其中子承父业这一项便不必多说,家底子都是父亲留给儿子的,各种手段技巧却不一股脑交给儿子,颇有家族传承的意义在里面,而徒承师业便颇为复杂了,通常徒弟(若未被老师父收掉自然不算徒弟)被家中长辈领到手艺人手中,老唢呐手艺人便会对徒弟进行一番考验,首先是考察徒弟的天赋能耐,最简单的就是令徒弟喊上一嗓子,看看其肺活量等基础性入门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看电影中说“这孩子适合不适合吃这碗饭”便是考研其天赋能耐),最主要的便是人品的考研,讲究尊师孝道。
以上的考研都通过之后,师傅才开始教真本领,但一般而言,都会隐藏压箱底的绝技(譬如著名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在传承的时候就会很谨慎),甚至很多老唢呐吹奏师将压箱底绝活带进了棺材里,实在是可惜。
基本上有能耐收徒弟的老师父,手头上都有一个吹奏班,接三乡五里的红白喜事、办寿迁移等业务,等老师父归西之后,班主的位置基本由大徒弟担任,保障班子不散,传统的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基本由五个人组成,包括是两名吹奏手,打鼓、拍镲、捣锣各1人,这是一直以来的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标配。
(二)现代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结构
传统唢呐乐队有两名吹手,打鼓、拍镲、捣锣各一人,共五人,之所以组成乐队的人数是五人,是因为在保障音乐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五人的配置已经将唢呐吹打乐的表现形式发挥出来,当然这并不会是固定的,若是再加入一些人员配合,音乐形式多样性必然还能进步,但是因为乐队班子的地位并不高,收入水平也并不高,考虑到人员增加费用,一般招收到了五人便停止饱和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的陕北唢呐吹打乐兴趣匮乏(原因在于近些年流行音乐等现代化音乐的发展与流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维度上来讲,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便意味着增加乐器,增加乐器便意味着增加人员,甚至对于很多的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来说,这在很多现代的演奏场合,不再局限与乐队本身的演奏,而是与一些非唢呐演奏乐队联合,取得一定的合作,虽然为表演增添了很多的精彩,但是更多的是将内容做得稍加复杂。
纵观现在的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在乐器上到现在又增加了小号、笙各两只,大号、萨克斯、黑管、管子、电子琴各一件;打击乐器增加了大小锣、大小钹、碰铃、梆子等。
乐队的乐器增加,指望乐队原本人员并不能支撑如此多乐器的实施,所以对于现在而言,乐队也由原来的五人,增加为十人至十五人。
乐队上进行的调整,并不仅仅是乐队乐器的增加、人数的增加,在曲调方面也有了新的改进,曲调上出现了新旧结合,除了传统的唢呐曲牌外,还大量加进了民歌、小调、革命歌曲、流行歌曲等,内容多而活。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之外,现在的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在表演上出现了奏唱结合,也就是说现在很多唢呐乐队都自带演唱,在吹奏中增加演唱,也允许观众参加演唱,把卡拉OK搬到农村,红火热闹,青少年最开心,围观者很多,比传统唢呐乐班吸引力更大,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在新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接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至少在收益方面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与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此一来,唢呐吹打乐,便脱离了原本的那种纯音乐形式,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那么在乐队之中,也出现了专门演唱的人员,乐队的人数又有了明显的增加。
二、陕北唢呐吹打乐的调式特点
(一)乐队合奏音响刚强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组成人员基本上都是由男性组成,到了近些年以来,才逐渐有女性加入其中,但是女性加入进去,也只是在演唱方面的工作岗位上,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陕北唢呐吹打乐的合奏节奏实在是太强了。
一般而言,在演奏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场面,很多时候观众围观的数量很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为了保障听众可以听到乐队的演奏,便会运用音响这种扩音的设备,如此一来,再加上陕北唢呐吹打乐本身的声音高昂粗犷,其造就的气势也十分浓厚,所以说,这也就造就了乐队合奏音响的合奏音响刚强的调式特点。
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不如以前那样气氛高昂,那么放在这个层次上来说,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更加需要寻找其现场感,也就是对于现场的气氛把控,有着准确的判断与把控,那么其合奏的音响刚强特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强的方向走向,所以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音响刚强调式特点,始终存在。
换个维度思考问题,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演奏风格音响刚强的特质,便属于其独有而绝不会丢失的特质了,這点也是由陕北人民的粗犷性格从侧面决定的,甚至可以说,只要陕北地区的文化以及人民普遍性格存在,唢呐吹打乐文化便会始终存在。
(二)演奏风格粗犷
都听说过一个词语叫做“相由心生”,其实在音乐方面这一点也是说得通的,包括是对于音乐演奏的人员方面的“相由心生”,乐队的组成人员基本都是陕北汉子,性格比较粗犷,而听众基本上也是陕北人,由于地域与生活习性造就,演奏者与听众都是性格粗犷之辈,因此陕北唢呐演奏吹打乐队的演奏风格也较为粗犷。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多时候演奏乐队接到黑白喜事等一些单子,整个班子都前往地方进行吹奏,而附近的乡亲邻居也都会赶过去,据调查资料记载,在旧时候,只要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班子一去,周围的人全部都赶过去,包括吃饭的大人、玩耍的儿童、聊天的老人,纷纷去看热闹。
这一方面是因为陕北地区在旧社会的时候,因为时代发展的原因,娱乐情境并不多见,因此遇到此种情况,附近的人都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另一方面,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吹打乐乐队班子虽然地位并不算高,甚至是低下,但是在娱乐方面的地位与受欢迎程度还是很高的。
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了陕北人民普遍存在性格粗犷的特点,因此这从反方面作用来说,是对于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粗犷演奏风格,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三)乐曲侧重于表现热烈火炽的情绪
无论是对于何种音乐形式来说,最终的目的无外乎两个方面,其一为了给予观众听觉上的满足欣赏,另一方面,便是对于人民日常生活与情绪的帮助作用,这一点是需要注重于意境而言的。
针对陕北乐曲的表现形式,笔者发现其主要以表现热烈火炽的情绪为主,如苏南吹奏的《满庭红》等曲子,我们可以通过乐器吹奏出的音符,进而感受吹奏者想要表达的信息以及情绪,甚至听者本身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与触动,这一点便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根据现实情况来分析,可以发现往往是那些传统的音乐,特别是一些即将要失传的音乐、现代人因为浮躁欣赏不了的音乐,对于情感的触发以及生活感悟的思考触动,有着极强的作用与价值。
陕北唢呐吹打乐的大部分曲子,都可以直击人的内心,特别是对于生活方面的思考感悟,很难想象,以唢呐这种简单的乐器,竟然可以通过音符另人情绪受到大波动,但是现在的唢呐吹奏来看,形式虽然更加多样化了,噱头也更加足了,甚至有很多新东西(如请人伴舞演唱),但终归是少了一些纯粹与打动。
三、结束语
陕北地区的地域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造就出陕北唢呐吹打乐的乐队这种存在多年的乐队,虽然在乐器的选择应用、人员班子的变动方面,这种乐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手艺依然存在,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好的方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为接受),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欣慰的,陕北唢呐文化并不能遗失,而这方面的曲子特点与其独特的文化代表内涵,笔者坚信无论是经历多长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也不会褪色。
参考文献
[1]蒋生彬.文山壮族民间唢呐吹奏的特点探析[J].北方音乐,2011(12):146.
[2]张建庄.我国南北方民间唢呐吹奏的异同点[J].大舞台,2011(6):166-168.
[3]刘玉树.浅谈唢呐吹奏[J].北方音乐,2010(6):54.
[4]张宁.把握唢呐吹奏中的“起”“行”“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2):82-85.
[5]张宁.把握唢呐吹奏中“声音的高位置”[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4):81-84.
[6]吕景利.唢呐吹奏中的呼吸运动[J].电影评介,2006 (24):100.
作者简介:高晓鹏(1968—),陕西米脂人,本科,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专业方向为唢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