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音乐活态传承视野下的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

2019-07-16樊佳

北方音乐 2019年7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传统音乐

【摘要】赣中花钗锣鼓乐历史悠久,有完整曲式结构和规范的乐器组合形式,音乐色彩丰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人民生活真实写照。本文从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赣中花钗锣鼓乐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与班社特点,以及花钗锣鼓乐活态传承方式分别进行论述。

【关键词】传统音乐;活态传承;花钗锣鼓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传统文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在音乐学界还是教育界,对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的研究都是研究者们热议的话题。在当今全球化智能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传统音乐是人类学研究的活化石。具有鲜明特色的赣中花钗锣鼓乐,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与音乐内涵,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当地人们生活的观照,是社会文化、情感性格的真实反映。

一、赣中花钗锣鼓乐的时空坐标

赣中花钗锣鼓主要是活跃在赣中地区,以丰城为中心、辐射于周边高安、樟树一带的传统锣鼓吹打乐。赣中花钗锣鼓乐历史悠久,最早有史料记载。“北宋大观元年(1107)乡绅陈瑞在龙泉、太阿宝剑出土地建了一所龙光书院,除教授学生诗文外,还传授练习音乐。朱熹在《龙光书院心广堂记》中说‘植丛篁以供吟啸,疏莲沼以纵游赏,诵诗读书以识圣贤之指趣,弹琴鼓乐以歌先王之风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宝剑出土纪念日,龙光书院中的雷焕祠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庆典活动。这一天,书院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龙光书院成了集中展示各类民间音乐的舞台,他们在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为丰城花钗锣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乾隆年间,经民间唢呐演奏艺人将龙光书院所演奏的曲目进行记录整理,形成了早期花钗锣鼓乐雏形。清光绪年间,花钗锣鼓乐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一些民间艺人游走四方收集吸纳各地曲调新词,丰富了曲牌,形成规范的演奏形式和乐器组合形态。至清末民初,花钗锣鼓乐进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整理,逐渐形成了严谨的曲式结构,完整的曲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独特的音乐色彩,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锣鼓吹打乐种。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民俗活动都能看到花钗锣鼓的身影。随着国家集成工作的开展,花钗锣鼓乐进入发展时期。民间各地区多次举办范围较广的花钗锣鼓乐比赛,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演奏水准的民间艺人,演奏形式也更加丰富。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与单一性的逐渐显现。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花钗锣鼓乐的传承问题凸显,已面临失传的困窘境地。

二、赣中花钗锣鼓乐的音乐事象

赣中花钗锣鼓乐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冲刷,有其灵活的乐器组合形式。例如可根据不同场合和环境下进行的不同乐器组合,唢呐、云锣、钗,唢呐、梆子、板鼓、钗、锣,或是传统的7件至10件乐器的组合。不同组合不同的音乐色彩。其次,丰富的曲牌组合形态。花钗锣鼓乐的曲牌丰富,有传统的戏曲音乐元素的继承,如《绣花棚》等,也有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如《夜落进贤》,亦或传统曲牌的沿用《茉莉花》《造船棚》等。单牌子就有一百零九个,还有一些丰富的杂牌子。适合重大节日与祭典时演奏的完整套曲结构《长牌》,由18个牌子曲组成,起承转合结构完整,旋律高低起伏明显,强弱变化大。根据不同的社会场域与仪式功能,采用不同的曲牌联结。花钗锣鼓乐演奏形式丰富。不同班社有不同的演奏特色。根据笔者对一次丰城花钗锣鼓乐田野考察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现简要介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个班社。

(一)荣塘镇阳泗村花钗锣鼓班

这是一个几代相传的班社,师傅徐荣顺是资历高深、颇具影响力的民间唢呐演奏家。班主徐福清属徐荣顺之子,是演奏技艺全面的花钗锣鼓传人。该班社能完整地演奏“长牌”及大量的“双鼓槌”“单鼓槌”曲牌,演奏风格、演奏曲牌、演奏程式、演奏技艺、乐队架构极具传统性,是丰城为数不多的花钗锣鼓班社之一。该班社日常主要在丰城西南地区及樟树等地开展演奏活动,在民间享有盛誉。在2011年丰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展演活动的花钗锣鼓比赛中,该班社得分最高。

丰城花钗锣鼓自由记录以来就保持7人10件乐器的传统这样严格的编制,气鸣乐器包含唢呐2支(高音、低音各一支),膜鸣乐器包含小堂鼓(桶圆形,两面蒙牛皮,直径约为20厘米、高30厘米)、体鸣乐器包含梆子(俗称“达锣叽”、一般用硬质木,长9厘米,宽6.5厘米,厚3.5厘米)板尺(也称“摇板”三块硬木制,长25厘米,宽:上为5厘米、中间3厘米、下为4厘米。左手演奏,类似快板)各一件,钗(铜质圆形,分一大一小两幅,每幅两片,大的直径为23厘米,小的直径为17厘米)锣(一般用京锣、锣面直径为27厘米)小锣(铜质圆形,锣面直径为21厘米)、云锣(置于左手掌中演奏,直径为9.5厘米,锣类最小的一种)各一件。

这个班社一直延续的是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口传心授,也有少量家族传下来的工尺谱。

(二)泉港镇白富村花钗锣鼓班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班社,迄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该班社的师傅鄢义根是演奏技艺全面的民间唢呐演奏家。以唢呐手徐宝华、司鼓徐元生等7名乐手组成的班社为该村第五代班社,能演奏部分“长牌”和全部“单鼓槌”“双鼓槌”曲牌。日常演奏活动范围广泛,除丰城市外还涉及樟树、高安、新建等县市。该班社多次参加比赛获奖,演奏活动频繁。

该班社善于演奏短牌“单鼓槌”《小放牛》《八板头》《王骂鸡》《盘杂货》《满江红》以及“双鼓槌”《瓜子仁》《落店》《绣花棚》《劝友》《倒春台》《夜落进贤》。“单鼓槌”的节奏形态最为丰富多彩,该曲牌在唢呐演奏开始前和结束后,或是曲牌转换连接处,都要演奏锣鼓段子,也是花钗锣鼓演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双鼓槌”的节奏形态主要是有两种。一是小堂鼓演奏的 咚咚咚 咚咚咚咚 | 咚 咚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 咚咚 咚咚;另一种是打击乐齐奏 七叉 七七叉叉 | 匡叉 七叉匡叉 | 七叉 匡当 |。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节奏型,都是为了与旋律相对称,首尾相呼应。

(三)隍城镇女子花钗锣鼓班

女子班社成立于2012年4月,成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岁,来自隍城镇集镇各个姓氏,主教师傅是丰城市隍城镇的民间唢呐艺人陈后武。在2012年6月9日的丰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演日上,进行了首次公开演奏。作为特色班社,演奏效果令人满意。其乐队编制、演奏曲牌、演奏技艺极具传统性,演奏风格高亢激越,相互配合,音乐情绪撩拨人心。她们不仅传承了花钗锣鼓的传统精髓,而且对传统乐队编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变两支唢呐为四支唢呐(其中两支为高音唢呐,两支为低音唢呐),由原7人10件乐器增加为9人12件乐器,解决了打击乐与唢呐音响不平衡问题,使这个旋律演奏和节奏击打并重的乐体的音响效果达到了较好的统一。将高音唢呐高亢激越的演奏风格和低音唢呐低缓抒情的演奏风格进行了融合,增强了演奏的表现力。从隍城女子花钗锣鼓班的出现中,人们看到了丰城花钗锣鼓的未来和希望。演奏形式为立奏(行奏)。顺序(左至右)为唢呐(高)唢呐(低)、小锣、锣、小堂鼓、梆子、板尺、大钗、小钗、唢呐(低)、唢呐(高)。

在乐队的演奏中两副钗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节奏行进的过程中配合默契发挥核心的作用。小锣和云锣的演奏既填充了节奏空间也装点了音响色彩。锣的演奏不仅支撑了整个节奏织体的框架,还表现了对音色的讲究。

三、赣中花钗锣鼓乐活态传承方式的思考

花钗锣鼓乐的活态传承,是区别于静态传承,例如其它实物具象的博物馆传承方式。现如今花钗锣鼓乐的传承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形式,唢呐演奏沿用传内不传外的规则,其它打击乐器演奏的传授也未有规范。对于活态传承的主体,首先就要从传承人的保护开始。花钗锣鼓乐的传承人以乐器演奏传承为主,对传承人所要传承的音乐演奏技巧与传统文化含义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可运用科学的教育学方法论进行传承方式的覆盖。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乐器演奏教学,传承人的传承不僅仅是乐器演奏本身,包含着花钗锣鼓乐文化的内涵与整个花钗锣鼓乐队传承群体的综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概念,可以将它置入社会群体的系统中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互动或传承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传承人员集合体。”花钗锣鼓乐的传承场域。从概念上来说,传统音乐场域概念与音乐人类学中“场域”(filed)概念相一致,多用于民族文化的研究。这里不仅限于花钗锣鼓乐的物质构成与演奏形式,应该更加适合研究花钗锣鼓乐在民间仪式、民俗庆典、仪式文化与象征文化的传承变迁。

赣中花钗锣鼓乐以其独特的音乐与传统文化魅力伴随人民日常生活,同时在历史行进的步伐中艰难的前行。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繁花似锦的现代潮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审美,“土”与“洋”的辩论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但这此起彼伏的锣鼓喧闹声坚守着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爱惜。当下国家对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的大力支持,我们须扩展视野,尝试以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思维,寻求适合赣中花钗锣鼓乐保护路径,使其可持续发展,让这熠熠闪光的传统音乐永远“活”下去。

参考文献

[1]何顺清.丰城花钗锣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47.

作者简介:樊佳(1985—),女,江西南昌人,博士在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器乐演奏。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传统音乐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