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宋“钢铁”陈亮:亮,生而有光芒

2019-07-16历史的囚徒

百家讲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抗金陈亮辛弃疾

历史的囚徒

什么是热血?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苏东坡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英雄的内心,总是相通的。

南宋著名硬汉陈亮写了一首古诗词《念奴娇·登多景楼》表达自己的热血——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首词主要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过得好,丝毫不为国家考虑的庸人。

1188年冬天的一个黄昏,漫天雪花模糊了万物。铅山(今江西上饶)的乡间小路上,掠过一匹枣红马。骑在马上的人,就是陈亮。

他看起来40多岁,身披蓑衣,一脸急切。从浙江永康出发,他已在路上奔波了好几天。雪越下越大,他的速度也越来越慢。由于得不到充分休息,马儿已经极其疲惫。陈亮手上有一张手绘地图,那是朋友帮他画的。地图上的小红圈是他的目的地——稼轩山庄。在那里,住着一位落寞的大英雄辛弃疾。

两人结识于1185年。

那一年,陈亮42岁,辛弃疾45岁,这两个大叔一个比一个热血。他们在抗金路上同样坚决,在诗词上同样豪放,两个人的眼睛里都容不得半点沙子。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刘熙载评价, “同甫(陈亮)与稼轩(辛弃疾)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他们似乎见到了镜子里的自己,第一次见面就喝得大醉。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他们互相思念,通信多达59次。在其中一封信里,陈亮专门写了篇《辛稼轩画赞》: “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生时……”辛弃疾的帅气和果敢,一览无余。

试想,不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陈亮又怎能写出如此贴切的文字?

雪,慢慢下得小些了,但钻进人的脖子里,还是凉飕飕的。陈亮的心里却热血翻涌。

南宋之初,外交极其疲软,卑躬屈膝之下,屡出怪事。有个大臣说,李纲,金人所不喜,岂能为相(后来李纲果然没成为宰相)?大将韩胄北伐,中途却被朝臣谋杀,其头颅被寄给金人……这些怪事的背后,都有一个重要人物的默许,他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

陈亮之所以决定远赴江西,与辛弃疾碰面,是因为赵构几个月前去世,宋孝宗接掌实权。陈亮终于看到了希望。

春节刚过,他便只身前往建康、京口等地调研山川地形,回家即向宋孝宗上言, “用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他心中的“非常之人”,一是朱熹,二是辛弃疾,三是韩彦古(抗金英雄韩世忠之子)。这次江西之行,他就约了其中两个。

江西铅山,虽然第一次去,他却一点也不陌生。13年前,首届中国哲学高峰论坛曾在这里举行,史称“鹅湖之会”。参加论坛的,有朱熹、吕祖谦等人。因为廓清了知识分子内心的迷雾,人们对这次论坛的评价很高。陈亮很希望借势再来一次“鹅湖之会”,至于主题,他希望是抗金。

结果朱熹非常犹豫,虽然他家离鹅湖并不远。 “能把会议提纲传过来吗?”他在回信中说,“要避免空谈。”陈亮明白,经过这些年的抗争,朱熹不想过多评论朝廷军政大事,只想安心做学问。他等不及朱熹的回复,便牵马出发了,接着取道东阳,沿浙赣公路直奔铅山。

一路上,他根本顾不上休息。“得地得,得地得,得地得……”到了,终于到了。他勒住马,往远处望了望。前方的山坡上,辛弃疾的木屋已隐约可见。

陈亮的血液里,天生就有悲壮高亢的基因。他的外曾祖父是在捍卫家乡的时候战死沙场的;曾祖父也在跟北方的蛮族战斗时被乱刀砍死。

上小学的时候,陈亮最喜欢看的书是《三国志》,并视青年军事家周公瑾为偶像。到了15岁,他开始与古人对话,写古代故事,尤其是军事题材。3年后,他像模像样地出了本新书,名为《酌古论》,引得出版界一片骚动。在这本书里,他以一个少年的视角,评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领袖和英豪。很多买书的读者发现,书里有很多军事地图,都是对古代著名战役的复盘。写古,是为了喻今。书中有很多是陈亮对南宋时局新颖的思考。

这本书引起了地方官周葵的注意,周葵一向喜欢发掘青年人才,他也是陈亮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位伯乐。但是,周老师一方面教他苦读古籍,另一方面却禁提抗金。这让陈亮很苦恼,他几乎怀疑自己遇到了一位假老师。他认为,空谈心性的道学远离现实,并不能对抗金事业有所帮助。刚好,一向成绩很好的他在两次科举考试中都落榜了(也有人说他是故意考砸,让老师对自己失望),索性钻到自己的军事世界里去。

乾道五年(1169年),朝廷再次与金人媾和。

闻讯,官场人士一片欢呼雀跃。唯独陈亮大哭一场,他以布衣身份连上五疏,力陈抗金之必要,这就是著名的《中兴五论》。赵构一直在官里研究养生,根本没有时间理会满腔热血的他。陈亮的每一次上疏,都会引来百官的讥笑。

慢慢地,他有些等不起了。

赵构虽然一辈子都很窝囊,却特别能活,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20岁即位,在位35年,退位后又做了25年太上皇。连他的接班人都被熬死了——他以80岁高龄去世后一年多,孝宗皇帝赵昚(shen)驾崩。

漫长的岁月里,陈亮的心有些發凉,只能寄情于文学作品。他此时的诗词大多以景讽世,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

1185年秋,南宋大理少卿章森等人出使金国,陈亮特地写了一首《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他警告金国悍匪:南宋是一头睡狮,待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颤抖。

大宋会醒过来吗?这只是仁人志士们的梦想。西湖边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人再说抗金的事。每次想起来这些,陈亮内心很是愤懑。《念奴娇·登多景楼》即是陈亮这个时期的心情写照。那首诗,他写好后马上寄给了远方的辛弃疾。

现在,他真的马上就要见到辛大哥了。这时发生了一件历史上有名的屠马事件。

辛家附近有一座小木桥,因为太窄,又堆满积雪,陈亮的枣红马很是畏惧,它三次扬起马蹄,却三次后退。“没胆子的东西!”陈亮忽然抽出宝剑,砍下马头。辛弃疾听说陈亮要来看自己,早站在家中二楼阳台上,向远处眺望,刚好看到陈亮斩马的一幕。 “还有这种操作?”辛弃疾心想,陈亮“真乃大丈夫也”!

当时的辛弃疾已经进入人生第四个本命年,正生着重病,连夜咳嗽,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动。七年前(1181年),因遭王蔺诬陷,他被削去官职,彻底雪藏。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决定在铅山瓢泉定居。那里不仅山清水秀,地理位置更是上佳——进,可随时听朝廷召唤;退,可随时享受田园生活。

辛弃疾对时局仍然有奢望。看到陈亮越走越近,他兴奋得忘乎所以,拔腿就往外跑,高烧顿时退了大半。在樓下,辛弃疾和陈亮来了个热烈的熊抱。 “你来了?”“我来了。”“你真的来了?” “我真的来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英雄情谊。

酒酣之际,辛弃疾即兴写词,这是一首可以载人中国文学史的作品《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露头飞雪……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大雪围着他们,肆无忌惮地狂舞。

雪是寂寞的,但人比雪还寂寞。

陈亮的一生,铁骨铮铮,难免招致报复。

淳熙五年(1178年),他连续三次上书,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以及读书人拱手端坐空谈的不良风气。宋孝宗大为感动,想重用他。不料陈亮一口拒绝,因为正当红的一个大臣想拉拢他,陈亮不想让那个大臣得逞。

结果,不久即有人向刑部控告他。刑部侍郎何澹素早对陈亮怀恨在心,以“言涉犯上”逮捕他,并施以酷刑,以致“笞亮无完肤”。宋孝宗得知后,还算有点良心,连夜下诏免去陈亮的死罪。不久陈氏家族中一个家丁杀人,却诬告是陈亮指使的,陈亮与父亲都因此下狱。多亏好友辛弃疾等人出手搭救,陈亮再次免死。

淳熙十五年,陈亮建议“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直接打了很多投降派的脸。结果,很快他就再次人大理寺狱——直接原因是某次乡宴上,同桌有人回家后猝死,其家人称是陈亮下毒谋害。幸得少卿郑汝谐在宋光宗面前求情,陈亮才免于一死。

那些年,陈亮确实不幸,遇到了太多的戏精。但是,陈亮仍在心中暗暗想:投降派,我还会继续diss你们!当然,他偶尔也会在日记中抱怨: “亮滥膺无须之祸,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英雄也是人,他的心,真的累了!

陈亮不仅是无辜的,还是大宋的骄傲。但终其一生,他始终未获得重用,因为投降派被他骂了个遍。

绍熙四年(1193年),51岁的陈亮忽然重回考场,参加当年的全国进士统一考试,一不小心中了状元,随即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地级市的市委办公厅主任)。

很多人觉得陈亮终于熬出头了。可是,他次年就因长期忧患劳神,永远离开了他爱着的世界。崇拜英雄,后来自己也成了英雄。陈亮就是这样一个热血的汉子。

如何概括他的一生呢?《宋史》中曾有数千字陈亮小传,里面写道, “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但那句开篇之语,更为精准传神——“亮,生而有光芒”。

是啊!人活于世,如果没有锋芒,失去光芒,岂不是白活一场?

猜你喜欢

抗金陈亮辛弃疾
主动自锁托槽在一例上中线偏斜病例中的应用
岳飞大破金兀术
陈亮:惹祸不由己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高原美景
这个状元命太苦
辛弃疾作词限酒
岳母刺字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