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探讨
2019-07-16冯玲玲
摘要:歌剧中的人物主要指较为典型的艺术概括后的人物,是组成歌剧内容的基本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对歌剧的整体存在直接产生影响。本文将围绕著名的歌剧《白毛女》,针对其中人物的形象及经典唱段展开详细分析,以期为有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歌剧 白毛女 主要人物 形象 唱段
歌剧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其中人物生动、鲜活的表现上。人物间的冲突及矛盾,是推动歌剧作品剧情发展的主要线索。《白毛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便是经由上述方法表现出来的,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人物及情节的印象,且引发了观众对未展现情节的好奇,对深化作品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一、歌剧《白毛女》艺术特点概述
(一)利用音乐深化人物形象
利用音乐对人物形象加以具体、深入的刻画,为该作品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成为“民族新歌剧”代表作的关键性原因。作品中针对黄世仁、杨白劳及喜儿等人物的音乐刻画有效突显了人物个性,强化了剧中人物的典型性。
(二)利用人物主导主题
歌剧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多个民族民歌曲调,并利用了曲艺的多种表现形式。同时,基于作品中人物个性及剧情发展的现实需求,将上述素材合理、科学地融入作品中,强化了剧情冲突,促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起到主导主题的效果。
二、歌剧《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探讨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喜儿
喜儿是剧中人物杨白劳的独生女,佃农的女儿,生活困苦,出于父亲的宠爱和照料,童年生活较为快乐。年幼的喜儿在贫穷的生活中学会了为父亲分担,表现出了淳朴、善良的性格。在父亲为了逃避债务不敢回家时,喜儿没有抱怨和难过,而是独自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父亲。从作品内容中也能够看出,喜儿并不是喜欢过年,而是想要和父亲在一起,对生活的要求可谓极低,只要有父亲和两斤白面即可,将传统农民的优秀品质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在喜儿遭受封建社会不公平待遇被抓进黄家以后,饱受折磨,还承受失去亲人的悲痛,委曲求全。在得知恋人不幸遭遇、自身受辱以后,绝望情绪达到巅峰,妄图一死寻求解脱,在黄家佣人的规劝下,才打消念头。这些深入刻画了旧社会弱势群体的形象,也引导观众更充分地了解到封建社会黑暗的制度。
2.黄世仁
黄世仁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反派人物,杨格庄最富有的人,剥削阶级代表人物,也是作品批判的主要人物,性格狠辣、虚伪。作品对该人物的形象刻画主要包括:首先,恶霸嘴脸。在杨白劳得知需要用自己女儿抵债时,顿时暴怒,起初黄世仁利用无辜的伪善嘴脸,哭穷、让座,企图让杨白劳就范,在杨白劳苦苦哀求不肯接受安排以后,原形毕露,威逼利诱达成目的,恶霸嘴脸和行径暴露无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次,心狠手辣,为富不仁。歌劇中的黄世仁一出场便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将其狠辣、阴毒的本性完全暴露出来。年节来到,黄世仁花天酒地,穷苦人家由于穷被饿死、冻死,但黄世仁依旧想的是怎样发放高利贷,搜刮更多钱财,充分体现了其为富不仁的本性。
(二)经典唱段分析
1.喜儿《我要活》
此唱段的篇幅较短,词句简单,但却句句紧扣主旨,将人物的真实心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品中融入了朗诵呼号成分及秦腔因素,具体表演过程中需要合理拿捏,充分理解人物真实情感,以对其开展更好的诠释。唱段中第一个字是整段的最高音,将人物的恨、怒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随后便是一字一板,像是要让整个天地都听见喜儿的宣言“活下去”,尤其是对“我不死”“我要活”两句中的每个字都进行了重音处理,以期将喜儿的决心充分地表达出来。“活下去,报仇”即为喜儿活下去的理由。唱段中个别重音,需要表演者在腹部呼吸支撑,将其有意地突出出来,以达到更好地表现人物情感的目的。以新版《白毛女》为例,雷佳版白毛女爆发力极强,将人物情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对推动歌剧表演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2.黄世仁《花天酒地辞旧岁》
该唱段的速度适中,将地主家庭的派头突显了出来,此时的黄世仁被春节的热闹气氛感染,内心盘算着抢夺喜儿的事情,因此心情十分愉快。作品中黄世仁一角主要由男高音表演者担当,在实际演唱过程中需要重视维系气息的平稳,特别是下滑音部分,不仅需要注重科学应用演唱技巧,演唱过程中也需要配合哼鸣,切勿让声音过于扎实。同时,充分理解歌词,把握作者情感,将黄世仁的心态表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既是由于其人物生动,剧情冲突鲜明,更因为其见证了中国民族新歌剧的蓬勃发展,代表着我国开始踏入新歌剧时代。经由复杂的情节和内容,对黄世仁、喜儿等人物加以有效塑造,揭露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贫苦农民备受压榨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臧海萍,贾慧.从歌剧《白毛女》的“重生”看中国经典民族歌剧的继承与创新[J].四川戏剧,2019(03).
(作者简介:冯玲玲,女,研究生,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方向>)(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