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落魄已成翁,笔底明珠抛藤中
2019-07-16马金林马培杰
马金林 马培杰
摘要:徐渭作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位奇才,在诗、书、绘画方面样样精通。而中国绘画发展到明朝,花鸟画已趋近成熟,徐渭作为大写意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为《墨葡萄图》。画风自谓“泼墨”,以大刀阔斧、纵横恣肆的写意著称。
关键词:徐渭 绘画 《墨葡萄图》 特点
一、徐渭绘画的风格成因
(一)社会时代背景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导致对绘画的重视程度也没有之前那么高。但在此时期,绘画者擅于通过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亲身经历以及心中的感情,所以,当时的美术具备了时代赋予的独特风貌,彰显了中国美术的多样性特征。
(二)自身成长经历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老人,浙江绍兴人。与陈淳齐名,画史合称“青藤白阳”,明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处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在徐渭年幼时期,父亲就已经去世,家道从此衰落。父亲死后,他由继母抚养,没过多久,继母去世,从此,徐渭就每日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寄住在跟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家中。在徐渭中年时期,娶妻丧妻,从自己幼年到中年,徐渭一直遭受命运的重重打击。
徐渭从小就聪慧过人,但自己的事业一直没有着落,曾进京赶考9次,从未中举,科举之路,走得也是前所未有地艰难,人到中年,因为误杀继妻而入狱7年之久。在当时,如果有入狱经历就不能去参加科举考试,而入狱7年之后,徐渭出来已经是年过50的人了,就无心再考取功名,从此过着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的生活,曾多次自杀未遂,精神几度失常。徐渭一生才华横溢,却无人问津,最终郁郁不得志,终于故土山阴。
可能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及绘画者一生坎坷的命运,才造就了绘画史上这样一位奇才。齐白石曾经拿60两黄金去换得徐渭的一幅花鸟画稿,并刻下印章道:“青藤门下走狗。”并感叹道:“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
二、徐渭绘画风格特点
徐渭绘画主要风格特点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赋予花卉,擅长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愤恨不平、激荡不平的感情。
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图》,看画面,就会给我们一种荡气回肠,酣畅淋漓的感觉,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徐渭的这幅作品。先从用笔和用墨的节奏上看:徐渭在画葡萄的时候,淡墨浓墨相間,技法上,多运用王维的破墨手法和王洽的泼墨手法,干墨湿墨相融合,给人视觉上的一种张力,赋予了葡萄旺盛的生命力,而淡墨的葡萄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赋予浓墨的葡萄给人一种果肉饱满的感觉,挂在葡萄藤上沉甸甸的。奔放恣意的笔墨,墨色的随意变化,使得垂落的藤蔓显得灵活有生气,淡墨垂落下来的藤蔓,几缕藤条,若有若无,虚无缥缈,右上角的藤蔓和左下角的藤蔓相互呼应。从画面节奏来看,画面呈现一种激情奔放的节奏,用笔酣畅淋漓,犹如管弦急鸣,通过画面传达出对自身命运不公的愤慨以及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从构图上来看,画面的整体构图,有一种疏密相间的感觉,而这样的构图,会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 画面就不会感觉紧密,葡萄的构图也采用“s”形,视觉上给人一种美,使整个葡萄藤有一种弯曲向下的趋势,在留白的地方留有“气”,而画有葡萄的地方又有“聚”,气聚而不散,虚实相生。
徐渭在绘画画面左上方题诗的纵向书写,加强了画面一个竖构图,给人一种自上而下的感觉,而葡萄藤的生长也正是自上而下。这种构图方法,加强了葡萄藤的延展性,使得画面更加完整,稀疏相间,将主枝干上方的空白有机地联系起来,起到了“以实击虚”“虚者实之”的效果;徐渭采用对比的手法画了两支葡萄藤,葡萄藤稀疏不一,右上方的那枝葡萄藤繁茂,左下方的那枝葡萄藤稀疏,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张力,而藤枝的一高一低,有一种不平衡的感觉,但左上角的题字,将构图的融洽关系很好地呈现出来。
三、徐渭在绘画史上的影响
在徐渭的《墨葡萄图》中,可以体会到他所谓的大写意的绘画风格,笔下的酣畅淋漓,也就是他面对生命的态度,他通过笔触传达出来的画面,是他一颗伤痕累累的心,而葡萄只是作为一个传达感情的线索,其实真正想要传达的是他面对命运不公的愤慨之情。就像在《墨葡萄图》上题的字一样,自己的画明明是珍宝,为何无人欣赏,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一样。进而,我们可以说,《墨葡萄图》中恣意汪洋的气势, 动荡起伏的韵律,既是个体人格极大的提升和舒张,却又超越了一己的悲喜,是一种“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的“大乐与天地同合”。他的画风在历史上影响也是较大的,是继宋代绘画的高峰之后,开创了大写意的风格,对后代的齐白石以及吴昌硕影响重大。
(作者简介:马金林,女,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