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懂你(3)

2019-07-16吴品萱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曲调牡丹亭昆曲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你;悲哀婉转,寂寥冷清,是你;欢快明媚,绮丽悠扬,是你———昆曲。

小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去听昆曲。观前的老戏院,刚进门就感受到萧条衰落的气息———嘎吱作响的旧木地板、幕布上簌簌飄落的灰尘、昏暗的灯光,无不让年幼的我感到恐惧不安。舞台上扮相奇怪的演员在唯一一片昏暗的灯光下咿咿呀呀,曲调和唱词怪异,我完全听不懂,我“哇”的一声哭了,妈妈怎么哄也不行,周围的听众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妈妈只好一把抱起我,仓皇逃离。

从此,昆曲在我的脑海里烙下“古怪”的印迹,直到我上了初中。

上初一时选社团,昆曲社是唯一有舞蹈的社团。尽管印象不佳,我还是选择了它。最初,老师只教我们基本动作,一圈一圈地走着圆场步,别说表演了,连曲谱都看不到。枯燥乏味的练习让我越来越后悔加入这个社团。

直到老师开始教我们曲子,是《牡丹亭》里的《一江风》:“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原来这个春香是个奴婢,性格活泼可爱,“吃的是夫人杖”,道尽了春香的委屈。昆曲里还有这样吸引人的人物和故事!

冬去春来,小草才刚从冻土中苏醒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冒出了浅浅的绿。见春光正好,那天我揣上MP3,来到小区花园,独自与春天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坐在秋千上轻轻晃着,心情好得出奇,学习的疲惫一扫而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苏州话,把我吓了一跳。一听,原来又是《牡丹亭》。“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说的不正是眼前这片春景吗?我听着音乐,不自觉地哼了起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我明白了,昆曲表达的,不正是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吗?

我懂得你了,昆曲。你珠圆玉润的唱腔,是对自然的感悟,你柔婉悠扬的曲调,是对美的追求……你,永远在我心中荡漾。

综合点评

同一道题目,三位同学的选材大相径庭。写奶奶,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写自己,换个角度表现自己;写昆曲,感受经典的美。

“懂你”,很适合写亲情。亲情常被忽略,就像陈沁怡同学写的,回到家,奶奶就在那里,会为你准备水果和豆浆。外面的世界充满精彩,年轻的心灵却更向往自由。当我们飞翔的时候,亲情是什么?文末点题———港湾。

此次作文有些同学写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懂”,比如家长懂得了自己等。读着总觉得有点儿别扭。那么是不是这个题目就不能写对自己的“懂”了呢?孙芷晗同学给了我们做出很好的示范。她化身一个局外人,展现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从重复的“不懂”之中,让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少年气”: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

看到吴品萱同学文章开头的昆曲,我有点儿担忧,觉得这个选材有点儿大,初中生要写清楚昆曲,难度不小呀!吴同学不光选材特别,也有她的巧思,从切身体会出发,写成长的不同时期对昆曲的理解和感受,一步步道出昆曲的妙处。最后以“对自然的感悟”“对美的追求”提升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但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昆曲能被人欣赏的最朴实的原因呢!

三位同学选材不同,但都有自己的巧妙构思,立意深刻,表达细腻动人。(吴怡)

猜你喜欢

曲调牡丹亭昆曲
Wake up, Bunny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布谷鸟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读《牡丹亭》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