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2019-07-16张利娟
张利娟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指出。
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亚吉铁路开通运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二期工程竣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已建成重要中转枢纽……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愿景变为现实,硕果累累。与此同时,一大批已规划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也已进入准备阶段。
喜人的成绩预示着“一带一路”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然而,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中,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不断凸显:全球基建资金缺口巨大,项目落实难度加大;外部风险日益突出;企业业务转型升级仍面临困难;产业链企业间跨界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因此,探索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成热点话题
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基础,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其列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今年的20国集团峰会主席国日本也把高质量基础设施作为重点议题。
今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風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的主张,这与当前国际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度契合。
“目前,亚洲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波兰重要的发展伙伴。我们愿意参与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如今,我们意识到泛欧洲乃至连同亚洲的运输交通网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陆路和海路的交通网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继续提升质量。”波兰基础设施部副部长Andrzej Bittel在第十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说。
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Loke Siew Fook则表示,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马来西亚一直致力于创新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关注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可持续性以及成本控制。
“作为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年度海外营业额突破2400亿美元,营业额超过1600亿美元,这样的业务其中一半分布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秘书长张湘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湘认为,经过40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业务发展正在从规模数量拉动向创新合作引领这样的方式转变,其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利益相关的关切,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开发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也成为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灵魂,合作是保障
在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多、距离远是最让国内设备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
如果无法实时监控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情况,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就不能完成,施工进度必然受到影响。有着30多年海外项目经验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对这一点深有感触。
为了破解这一令人头疼的难题,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相关负责人几经考察,最终决定于2018年开始采用卡特彼勒的CAT智讯系统(Cat VisionLink)。借助这一系统,项目后方管理人员每天只需花费十几分钟,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APP全面了解海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情况,并在掌握情况后及时提醒前方施工队伍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检查维修,或提前准备相关零件对即将到期的设备进行保养,避免出现设备意外停工的情况。与向项目派驻人员管理的方式相比,CAT智讯系统在国内即可实现对海外设备的实时监控,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管理效率。
“中国的承包商在全球建设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越来越注重建设质量、提升标准,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应对环境、安全、效率和生产力等各方面的挑战。了解到中国承包商这些新的关注点,我们积极创新,致力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以此推动整个公司和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陈其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介绍,近年在位于玻利维亚和安哥拉的“一带一路”项目上,水电十一局共有34台CAT设备同时运行。在CAT智讯系统的辅助下,水电十一局高效出色地完成了多个“一带一路”海外工程项目。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广大的基建企业需要创新技术应用,转变发展模式,同时有效管控在社会和环境的风险,切实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张湘说。
在张湘看来,政府部门则需要进一步创新决策理念,做好基建项目的前期规划,确保不同的基建项目协调可持续方面,金融机构则需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强与私人资本的合作,积极帮助破解基建项目的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合作是发展的保障,基础设施不同利益相关方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各施所长、协同配合,共同致力于“一带一路”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实践。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定地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包容性,实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同时坚持市场化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企业要遵守市场规则,严格遵守东道国各项法律法规及相关国际条约;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财政金融和環境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地融入当地社会。
多渠道拓展金融合作模式
要想促进国际基础设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除了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力外,资金助力同样不可或缺。
在过去5年中,“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中国。鉴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庞大,所以中国政府一直以来致力于通过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拓展“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渠道,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注入新的资金动力。但是,未来一段时期,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依然存在较大缺口。
根据近年来主要国际机构的预测,未来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供需缺口每年均处于约1万亿美元甚至更高水平。
“全球基建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一带一路国家基建项目也不例外。”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说,“促进国际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仅靠公共部门的资金和资源难以满足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因此吸引国际私有资本的参与至关重要。”
毕马威中国、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撰写的《共绘 “一带一路”工笔画——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报告显示,国际私有资本有意愿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并具备能力和经验帮助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中国企业也亟须与国际私有资本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弥补项目资金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鉴私有资本的管理理念、建设技术、融资模式和运营经验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项目的成功率,从而开发新的市场机会,包括在发达国家市场的商机。
《报告》建议,中外政府、企业、国际多边组织和中外专业机构需通过合作来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构建风险管控系统和能力、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建立有效的政企合作平台来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和实施,从而构建有助于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机制。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各参与方需形成一股合力,通过合作来加快形成信息透明、规则完备、公平竞争、政企协同的市场机制,这样才能使私营部门资本有更多的参与感、安全感、归属感和依靠感。”毕马威全球中国业务发展中心首席运营官崔莉说。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还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政府开展PPP、BOT(即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模式,降低投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