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深化与拓展研究
2019-07-16周峻磊马瑞祾
周峻磊 马瑞祾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的时代特点,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探索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育人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新模式、新路径,进一步深化拓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实效性。本文从社会实践的意义入手,论述了高校共青团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现状、赴民族地区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以及本文总结的赴凉山州开展实践活动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本文运用数据统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举例说明与统计推断相结合的方式,文章内容均为先总体概括,后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社会实践;民族地区;育人新路径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关于青年工作的讲话、与青年的座谈、回信中都强调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勉励大学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社会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共青团凝聚青年、引领青年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重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加,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促进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真正达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二、高校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部、北部以及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以下特点,一是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形势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二是科学技术以及教育资源匮乏;三是地形复杂、地势险要,人口相对稀少。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脱贫攻坚工作,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深入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途径,尽管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益处颇多,我国教育部门、高校都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就目前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参与人数不够广泛,动因单一。以四川省为例,目前四川省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就其学生参与人数来看并不广泛,覆盖面有限,特别是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占比很小。目前,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原因也很单一,主要是以下两个:一是这个区域内的民族类高校定期赴民族地区,二是近期内有国家领导人访问民族地区等社会热点出现。
2.形式局限,缺乏深度和广度。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利用寒暑假期,分散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队或者回自己家乡参与社会实践,做一些参观、走访、简单调查,实质性的调研结果甚少。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特殊之处,较多非民族类高校仅管前往了,也无法规划一个合理的实践路径,甚至会存在语言障碍等问题,致使大部分学生无法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面比较窄,且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3.社会实践的内容陈旧,模式有待创新。目前,高校大学生赴民族地区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比较传统,无法很好的结合民族地区特点设计实践内容;大多以国情社情观察、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等形式为主,内容已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
三、少数民族地区独特优势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意义
仅管国内很多学者和专家认为社会实践育人功能仍存在思想认识不深刻、形式化严重、实践特色不鲜明、创新性缺乏等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社会实践同样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也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对民族类高校,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民族高校更好地发揮自身独特优势。这种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源优势,学校招收学生学生就来源于这些民族地区;二是地缘优势,学校距离民族地区较近,开展社会实践更加方便快捷;学科优势,学校开设的专业与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相对应。民族高校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有效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为他们搭建舞台、提供支持。
2.是贯彻国家对民族教育宗旨,深化“五个认同”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按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民族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各族青年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有助各族青年学生认识到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等,便于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更好地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
3.保护发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做贡献。在经济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习俗、经济都在不断消失,民族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多种方式和途径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作为民族高校培养民族性地区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符合和体现了国家对民族教育的宗旨。
4.创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课堂”。德育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局限于在校园里、教室中,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课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引领更多青年深入民族地区,了解民族地区发展现状,有助于鼓励在校大学生毕业后来到该地区进行工作,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四、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深化与拓展
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始终是以实践为手段,育人为目标的。社会实践同劳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形式相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深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索有效发挥作用的新模式、新路径,我们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因新时代而“变”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创新,赋予社会实践新的内涵和形式,推动社会实践育人形成强大合力,从而达到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最大化。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本文在总结梳理近年来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地成果后,结合新时代的青年特色,重点以四川省凉山州为试点,进一步探究赴凉山州开展社会实践的创新路径,旨在进一步深化拓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实效性:
1.“追寻红色记忆”主题国情社情观察寻访。一是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活动。组织各族实践团团员赴冕宁县彝海结盟地进行参观、寻访。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主题活动,坚定各族青年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不忘使命与责任。二是重走长征路主题团日活动。在彝海结盟地,通过“重走长征路”主题教育,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追忆前辈壮志,践行红色文化。
2.“守望相助凉山情”教育精准扶贫关爱活动。一是开展“教育关爱 定点帮扶”爱心捐赠活动。组织实践团团员到凉山州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的特困地区小学开展“教育关爱 定点帮扶”爱心捐赠活动。二是“彩虹人生”青少年教育陪伴活动。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组织实践团团员面向当地特困地区留守儿童,开展素质拓展、户外课堂等教育扶贫关爱活动。三是利用学科优势,打造民汉双语“共享课堂”。结合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汉语的习得现状,发挥民族类高校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将一些城市里的课堂通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等“共享”至少数民族地区。
3.“农情畜牧”科技支农帮扶活动。开展知识宣讲、科普活动。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现状和主要经济形式,发挥高校生物技术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组织实践团团员深入畜牧养殖户,开展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护等知识科普宣传、为农牧民提供“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指导等服务活动。
4.“禁毒防艾”基层走访宣讲、调研活动。一是禁毒防艾知识、政策普及宣讲活动。组织实践团团员赴冕宁县、西昌市基层学校、社区、街道、农村家庭调研实践,开展发放禁毒防艾宣传材料、普及禁毒防艾知识、禁毒防艾政策宣讲等活动。二是禁毒防艾基层调研实践活动。组织实践团团员深入西昌市监狱、少管所等部门,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了解当地毒品犯罪整体情况,与当地相关政法部门开展座谈,了解掌握相关数据,以小见大,整体分析毒品犯罪态势,共同探究当地毒品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
5.深化“五个认同”教育。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增强实践团团员的“五个认同”意识。二是探寻彝族历史文化。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等地,通过实地体验了解彝族过去的奴隸社会,探寻彝族历史的发展变迁,增强“五个认同”,坚定不忘初心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三是开展实地调研、学习交流活动。赴当地民族高校、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地分别就当地民族高校发展现状、民族青年创新创业工作等开展实地调研、学习交流。
五、结语
本文探索建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育人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新模式、新路径,进一步深化拓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实效性。本文创新的实践路径从追寻红色记忆,到教育关爱,农牧精准扶贫,到禁毒防艾科普宣传,再到见证民族发展与腾飞的同时深化“五个认同”意识,一系列实践活动希望能更好地培养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实践团成员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青年,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指导老师:阿呷以布莫)
参考文献:
[1]李琳琳,金华,张靖等.民族高校大学生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2月(第7期).
[2]罗亮.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