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当代民族活力的三个向度

2019-07-16豆粉粉

青年时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豆粉粉

摘 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孕育出的瑰宝,是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把握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增强民族活力的重要原则,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夯实中国道路的坚实基础,是熔铸当代民族活力的理论源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从中汲取养分,对提升当代中华民族活力不无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民族活力

五千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价值意义,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归宿。新时代给予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更高追求,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及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战略资源: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理应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和根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可以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内生动力。

(一)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以化之铸国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先进理念,在当代仍焕发着无穷的真理力量。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实现,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极强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华民族文化是最开放和最包容的文化,这是新时代中国能把握发展机遇,迎接和战胜一个又一个艰巨挑战的根本原因。优秀传统文化的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华儿女力量的精神归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大同观”“和合”理念有高度的契合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万邦”的文化基因的高度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指出:“中华民族的和平信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

(二)普及推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通过系统梳理和创新传播,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积极主动向世界展示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事实上,中国目前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的地步,与国际社会信息交流有巨大逆差。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存在欠缺,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主观印象还是没有发生根本上的转变,不管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都存在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

提升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以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早日实现,这是当代国际大背景下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必然路径。

“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国,就不会有一个名扬四海的孔夫子”,文化软实力是增强中华民族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柱,事关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当代中国精神的凝聚,有利于彰显民族精神的当代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在每一次民族危难中能够克服艰难险阻、甚至浴火重生,正是因为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力量的支撑。

二、坚实基础: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确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基础是夯实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上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道路的基石、引领中国道路的灯塔。

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广泛传播,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契合了传统文化中的朴实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不应单纯从差异性的角度言说文化,而应兼顾文化的相似性和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发点,也是传统文化在今天能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的重要因素。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道路的性质和底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同样,“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里传播发展,就必须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基础力量,更不会产生所谓共时性的传统与现代之争。当前我国建设“一带一路”和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明态势开辟的古丝绸之路一脉相承的。

三、精神支撑: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肯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凝聚增强每一位中华民族儿女的精气神。“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破除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前进的强大理论源泉。对此,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对民族文化拥有强大信心。

季羡林先生曾经预言称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造就了诸多奇迹。经济的进步正是因为文化品格的高度提升才得以更快更好发展,文化从精神层面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面对当代多种错误思潮入侵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永不分散的根本保证。文化是最能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够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促进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认知。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民族活力之中,“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体现,是几千年思想文化传承的共同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事关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构,是彰显中华民族基因特色最根本的底色。

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只有坚定地守好中华文化的立场,才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凝心聚力,中华民族才能以最具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要不断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念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李方祥.《中国共产党与民族文化传统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4.

[5][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与历史:文明比较研究导论》,夏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117.

[6]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9.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