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原理及维修策略
2019-07-16王建鑫
王建鑫
摘 要 固态发射机是数字化信息传输中最基础的沟通形式,它具有适应性、多样性以及关联性等特征。基于此,文章结合当前广播电视中技术应用的相关背景,着重对固态发射机原理及维修策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社会广播电视节目传播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关键词 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原理;维修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5-0093-03
电视广播信号传输,是社会信息沟通的主要环节,它实现了社会信息的综合沟通与探索。随着我国传媒事业的逐步发展,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方式也将面临更新与自我优化的实践要求。而固态发射机作为当代传媒中所应用的主要技术形式,其信号传输体模式实现多维度、科学性的传导,才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取得更深层探索的主要趋向。
1 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原理
固态发射机,是由几个、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是几千个固态发射模块组成而成的信息调控设备[1]。它主要是通过各个大小功率的分配器件与合成器件,将从激励器来的信号经分配器后输出几路信号,送予各功率放大模块单元,信号经功放模块放大后进入合成器,然后经过合成后就可输送带通滤波及天馈系统。
按照当前广播电视日常管理中所应用的固态发射机结构来看,该技术主要包括激励器、功率放大器、无源部件、供电控制结构、冷风系统、以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等部分。其中激励器是负责固态发射机信号的传输与接收,而功率放大器、无源部件主要负责功率的调节与处理。供电控制结构、冷风系统、以及计算机监控系统,又分别对发射机的工作状态与播出节目质量进行综合处理及监管,即各部分程序按要求,在主控系统状态下进行功率调节与单片机控制。
固态发射机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程序调节结构,其一,固态发射机可借助功率传导体系,实现信号结构的频率调控合成。由此,固态发射机所传导的信号多为双重性、稳定性的信号传输。其二,固态发射机中功率连接模式,属于应用型功率管理结构,程序内所设定的功率放大单元,可强化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进而确保信号传输过程持续性、稳定性的传导。其三,平衡放大器与功率合成器,就有高增益、高线性的功率效率调节能力,自动化转换程序可确保信号传输期间,发射频率交换时不出现信号传输故障问题[2]。
2 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问题维修
固态发射机与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相比,不仅实现了信息快速性传导,也能够保障信号交换传输体系建设成本降低。但实际应用中依旧会出现设备应用故障,我们将当前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问题维修要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过低的处理策略
固态发射机,是一种综合性电压处理控制结构,该装置利用了局域性程序调控原理,对区域信号传输结构进行持续性调节。由此,当固态发射机与外部某一结构发生信号传输结构变化时,激励器输出部分的功率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当广播电视区域出现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变化,但调控方未发生班变化时,说明此时固态发射机的输出功率过低,系统无法随着固态发射机信号传输强度进行强度调节。
为解决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过低的问题,维修人员应从固态发射机的整体结构入手,进行传输功率情况的综合检验。若输出结构在常规状态下触碰,传输功率未发生异常变化,说明传输结构并未出现较大问题,局部进行固态发射机发射功率的调节处理即可。局部实行问题处理的要点可归纳为:1)先对固态发射机中输出线路上各个信号转换装置进行功率检测,对比正常的功率检测标准值,分析输出线路上存在的故障问题;2)局部对功率传输线路测试部分的电阻进行检验,记录检验中电阻异常部分的功率传输情况;3)更换掉激励器中功率异常的元件,程序连接完成后,重新启动程序即可[3]。
以上关于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过低的问题分析,正是整体进行固态发射机传输功率问题调整,调控干扰功率发送波局域因素的有效方式。
2.2 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为零的处理策略
目前广播电视中所应用的固态发射机信号正常传输功率主要为10kW,且固态发射机可在自动化控制单元的辅助下,进行传输功率的自主性调节,由此,只要固态发射机信号传输期间,保持单元结构整体信号强度在10kW即可。但由于固态发射机信号发送时,局部电路元件信号状态不好,或者射频数据输出输入异常,固态发射机整体结构部分的数据功率,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保持10kW状态的情况了。此时,固态发射机进行信号频率信息传播时,设备装置的输入、输出功率多为零。
解决该类问题时,主要是从固态发射机输入端的阻抗变换器环节入手进行问题分析。当阻抗变换器电阻较大时,单元内传输电压和电流值会随之减小,而固态发射机又是阶段性的信号传输方式,由此,固态发射机最终信号沟通时的功率就会变为零,此时可直接通过调节阻抗变换器电阻的方式,恢复固态发射机传输功率情况。其次,射频问题处理时,由于固态发射机射频调控线路连接不当,也会出现固态发射机信号输出功率为零的情况。此时,维修人员应先对固态发射机周围线路连接情况进行检查,若依旧无法解决问题,可进行固态发射机线路的逐一检查,将其中短路或断路的问题解决。最后,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为零维修检查时,也同样必须在发射机电路元件更换后,对线路部分的阻抗模块进行设备同步运行情况进行测试,观察是否存在“排异”的问题。若新调整的阻抗器功率运行时,线路中其他部分不能正常运转,则需要再细分析排异情况。按照以上步骤进行固态发射机输出环节综合调节后,才算是完成功率为零问题的处理步骤。
2.3 固态发射机信号程序异常问题的解决方法
固态发射机信号传输程序异常,也是实际信号传输问题出现的常见点。其表现形式为固态发射机传输期间,阶段性信号传输断断续续,或者固态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可识别度较低。
进行该类问题处理时,维修人员可从固态发射机的外部元件上进行检测,若实际检测期间出现了外部故障受损、或者固态发射机发送部分的感应强度不够,说明信号程序已经出現了问题。进行信号调节时,可通过局域性调节的方式进行硬件问题处理。如,将固态发射机初始信号的强度从“较大”调节到“居中”状态;同时,固态发射机部分的信号传输时长从30分钟一周期,转变为45分钟一个周期,这样的延长信号传输时长减弱信号传输强度的方式,正是固态发射机信号程序外部元件异常的应对形式。简单分析来说,就是减少固态发射机信号在外部元件传输中的损耗比,这样方可实现按照信号传输的实际需求,进行信号传输异常问题的处理[4]。
同时,为有效解决固态发射机信号放大程序异常的问题,可通过内部信号操控模式,对阶段性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如,固态发射机信号存在着信号传输强度不够、传输出去的信号不够完整的问题。设备人员就借助固态发射机中模拟信号传输方式进行问题处理。其一,借助信号模拟处理模型,对各部分信号的传输渠道进行信号完整度检测。其二,设定信号模糊处理程序。当内部程序接收到外部信号时,若信号中存在的稳定性较低的问题,可在固态发射机多次信号转换期间进行“部分性弥补”。该案例中所提到的固态发射机信号传输异常问题的解决措施,是从程序内部视角上进行分析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
2.4 固态发射机供电环节异常问题的解决方法
固态发射机信号传输期间,也容易出现供电环节异常的问题。供电环节异常主要会表现出固态发射机运行时功率不稳定,以及固态发射机周围电缆传输体系损坏两类问题。
有效解决固态发射机供电环节出现的异常问题,需把握的要点可归纳为:1)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结構的电源连接严实情况进行检测。如,是否存在电源插头连接不当,或者局部电源插头透露、以及电源插头部分接触不良等情况,都能够在该步骤中检验出来;2)对固态发射机断电后,核查周围供电线路的线路畅通性。如,固态发射机电力传输线路出现了混路、线路交叉干扰等问题。3)对发射机周围的电缆连接畅通情况进行检测。如,地下预埋电缆线中出现了周围强度信号干扰、固态发射机信号局部受损等情况,都是该部分所要处理的问题。
结合以上关于固态发射机电源信号问题处理方式,也是有效的固态发射机应用故障处理渠道,且由于供电调节环节可能涉及到固态发射机运行的多个环节,由此,分开式固态发射机故障处理方式,也是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调控方法。
2.5 固态发射机参数值不准问题的处理
固态发射机实际运行期间,需要借助射频结构、信号单元性放大程序、供电控制结构、冷风系统、以及计算机监控系统等环节的参数进行信号稳定性判断。但发射机实际传输时,也可能存在着局部线路与各部分信号不相适应的问题。即我们所说的数据传输沟通环节中参数值不准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设备维修人员除了直接在固态发射机的传输环节上进行综合调控,还需在日常设备调试与处理时,做好各个部分的固态发射机参数标记。一旦固态发射机日常传输信号形态中,就存在信号综合干扰的趋向,可通过固态发射机的阶段性信号波初步测定调整法解决问题。设备维修人员要对固态发射机结构进行对应性的信号参数调节调试,然后再反复进行固态发射机信号传输干扰处理恢复情况,这就是较好的固态发射机信号参数问题解决策略。
3 结论
综上所述,浅析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原理及维修策略,是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综合应用的要点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过低、固态发射机输出功率为零、固态发射机信号方法程序异常、固态发射机供电环节异常、固态发射机参数值不准问题的处理,明晰当代固态发射机应用要点。因此,本篇文章的研究结果,先将数字信息沟通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玉杰.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原理及维修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9):144.
[2]杨俊华.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开关电源原理及维修技术[J].西部广播电视,2013(20):139-140.
[3]陈福东.广播电视固态发射机原理及维修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8):167.
[4]阮太中,刘平.广播电视全固态发射机高频开关电源原理与维修维护[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39(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