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
2019-07-16邵迎春
【摘要】初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英语也是除了汉语之外唯一的语言类学科,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他的课程不同,语言类课程不仅对学生的记忆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原本的教学方式过于落后,课程教学忽视了实践性运用的重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加以阐述,并结合实际提出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策略
【作者简介】邵迎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桃林中学。
当前,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教学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应试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特点,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相比于其他课程,英语不仅涉及到广泛的知识点,由于其与汉语表达方式以及语法的差异,也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据调查发现,很多初中生对英语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认为英语单词全靠死记硬背,写作和阅读还对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学习效率也不高。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现象,初中英语教学必须全面创新,基于当前的教学实际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让英语真正的走进生活,更好的利用不同的文化来扩展学生的眼界。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重读写,轻表达。不可否认,语言学习最核心、最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夯实基础,而英语学习的基础就是打好词汇关,让学生牢记英语单词和语法。但是这不代表英语学习要变成“哑巴英语”,不代表教学要忽视表达与沟通的作用。目前,一些初中英语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学过程太过关注“读写”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将学到的英语知识与表达结合起来,影响了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
2.忽视了英语的实践性教学。语言类学科有别于一般学科,其最大的特点是与生活、沟通联系的十分紧密。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内容也更加注重文化的学习,教学内容更加多元,且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播不同领域的知识。然而教师教学还是过于死板,忽视了英语的实践应用,没有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3.师资力量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的教学质量是保证高效教学的基础。目前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还较为薄弱,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高素质团队,教学质量不佳,影响了学生英语的高效学习。
二、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1.坚持读写与表达并重。要想学好语言类学科,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到读写与表达的并重。在夯实学生单词、语法基本功的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表达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多说、多表达,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以及自我的表达形成语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例如,在翼教版课程《Summer holiday》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课程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表达作业。让他们自己撰写一个小文章,谈谈最难忘的一次夏季假日是什么,并让学生上讲台进行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得到锻炼,也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决定了英语的掌握情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针对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也要注意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注重引导他们对方法的总结,而对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多鼓励,让每个学生都对学英语充满自信和兴趣。
例如,在过圣诞节或万圣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礼物,在卡片上用英语写一些祝福的话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他们以鼓励。这样既指导学生去了解西方文化,又拓展了学生文化视野。
3.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是初中英语走出困境,创新教学的核心力量。校领导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与组建工作,结合当前的教学新形势,积极开展集中学习,转变教师的固有理念。同时,要给教师多提供一些对外进修的机会,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教学,给他们一共尝试创新的平台,为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是教学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要树立新思想,坚持走创新教学的道路,结合教学的现状总结问题。同时,教师要从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注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营造语言课程学习的良好环境,探索出更适宜学生学习的科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苏婕.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2 (94):101-101.
[2]王露娟.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討[J].英语教师, 2016,16(1):60-61.
[3]张彩红.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 2016(48):100-100.
[4]曹秋钗.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1(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