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语文阅读分析能力提升对策探微

2019-07-16肖学信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有效对策初中生

摘   要:分析现有的学术性论文成果可知,在研究过程中,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是从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法的角度去阐述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没有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去思考。鉴于此,文章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研讨如何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按照阅读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阅读分析能力;多元解读;有效对策

作者简介:肖学信,福建省顺昌县元坑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福建  南平 3532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3-0101-02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就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还能取得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效果。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笔者从提升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角度,对高效阅读教学方法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笔者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依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反应出发,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在前期的备课环节,有些教师确实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因而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 多元解读落实不到位。当前,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意识到对阅读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但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很少落实多元化解读方法,具体表现为:解读存在偏差,教学能力有限,未能深入地挖掘文本中隱藏的内涵;过度解读,很多层面的解读脱离了本课的中心内容,没有立足文本。

3. 阅读教学功利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现行中考制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部分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点依据中考语文的考点,目的直指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对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类优秀的说明文,其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石拱桥的知识和园林文化,而不是仅仅介绍冷冰冰的知识点。

4. 学生精读能力较低,阅读得分率较低。分析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可以发现,阅读题的阅读信息量普遍增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做完,由此导致阅读题的整体得分率比较低。而题目做不完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没有形成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精读能力差,阅读速度慢,当然,这与教师的指导方法也不无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针对阅读材料进行讲解,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由此,导致学生未能掌握过硬的阅读分析方法,从而在面对新的阅读材料时感到无所适从。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基本原则

1.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提高主体的参与性。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通过各种方法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阅读期待,从而主动走进文本,挖掘内涵,感受阅读之美。

2. 促使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课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情感。情感蕴藏于文本之中,也表现在师生活动中,每一篇课文无不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它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满怀激情地去解读、诵读,领略其感情要素,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3.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拓展阅读的价值空间。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讲,阅读价值指的是阅读者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而价值就是文本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同样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阅读价值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精神陶冶。为此,教师要注重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并尊重不同学生面对相同语文材料时所产生的个性化反应,重视不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对文本内涵的全面解读。

三、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分析能力的有效对策

1. 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兴趣,降低课文的分析难度。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即通过解读文本,能够重新审视这个多彩的世界,提高心灵的敏锐度,在参与创造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由此,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例如,在解读《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棵树,并思考: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最希望在哪里安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树不管是生长在高山平原,还是海滩路边,他们都无法自主选择。同时提出问题:我们在道路两旁往往能见到成排的大树,即“行道树”,请问它们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行道树每天都处在喧嚣、污浊的环境中,它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做的呢?通过这一问题将生活问题延伸到文本意象,拉近了学生与行道树的心灵距离,由此降低了他们分析文本的难度,增强了阅读兴趣。

2. 以关键词、句为分析主线,明确文章的情感脉络。分析语文阅读文本,最主要的就是对其语言进行分析和品味,解读文本的关键环节就是阅读,而阅读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词、句是文本的组成材料,特别是关键的词、句能够体现出本文的核心,承载作者的情感,是打开文章主旨大门的钥匙。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统领全文的关键词、句,并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从而快速、准确地明确文章的情感脉络。

3. 立足文本加强对话互动,促进文本多元解读。对话互动教学是基于对话理论提出的,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的多元解读具有指导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通常是教师更多地与文本进行互动,学生自己与文本的对话机会却很少,这就不利于其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然后才能更顺利地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例如,在《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但是最后却又冒出来了一个舟子,这是作者的笔误吗?文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学生在通篇理解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为一个文人,作者具备文人的意趣,他认为这种意趣是舟子这种俗人所不能理解的,因此,作者内心其实并没有将舟子当成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既然不是同类人,又如何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呢?由此,学生分析出作者具有一种清高的态度。

4. 基于个体差异进行评价,落实阅读分析能力培养。检验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否获得显著提升的最好方式就是实施学习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效,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坚持目标导向,关注不同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达成程度,以及是否超越了最近发展区,注重学生是否具备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阅读分析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掌握阅读方法,而不是只会分析教材中的某一篇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从容地应对考试,同时将阅读学习视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钱晶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 杜仁华.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J].科普童话,2018,(39).

[3] 孟婕.初中语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范艳玲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有效对策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房地产土地拓展模式的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