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胡索的本草考证

2019-07-16刘婉滢王雨婷沈舶宁康廷国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茅山延胡索本草

刘婉滢,王雨婷,沈舶宁,赵 容,许 亮,谢 明,康廷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据2015版《中国药典》[1]记载:“延胡索(元胡)YanhusuoCorydalisRhizoma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yanhusuoW.T.Wang的干燥块茎。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历代本草古籍中对延胡索描述都不是很多,本研究通过整理历代古籍中关于延胡索的描述,从名称、形态、产地、功效、炮制等方面进行考证。

1 延胡索名称考证

在《雷公炮炙论》中记载有一药名为“延胡”的植物[2],经考证其应为现代延胡索,故首次记载延胡索的书籍推断为《雷公炮炙论》。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本名玄胡索后避宋讳,改玄为延也。”[3]所以在宋代《开宝本草》以后正式将“玄胡索”改名为延胡索[4],而玄胡索只是它的一个别名。明代李中立所著《本草原始》[5]提出:“延胡索又名茅山玄胡索。”现代《中国药典》中记载延胡为“元胡”,《中华本草》[6]中记载:“元胡索、元胡。”所以延胡索现今的别名有“玄胡索”“元胡”“元胡索”与“延胡”,其中以“玄胡索”别名最为常用。考证结果见表1。

表1 记载延胡索的书籍以及时间

2 延胡索产地考证

第一部记录延胡索地理位置的本草古籍为《海药本草》,记载延胡索产地:“生奚国,从安东道来。”[7]从《海药本草》中的注解可知,隋唐时居住在河北承德、滦平、平泉、丰宁一带的人民,称为奚人,疑奚国即指此。从历史上看,“奚”为古代东胡族,居鲜卑故地,与突厥同俗,至隋,始号曰奚。而现今奚国指今北京市密云县以北的滦河中上游、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包括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西部,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安东”则指朝鲜平壤地区,现今主要包括辽宁省以及河北省东北部和内蒙古东南一带。可见在过去,延胡索大多产自北方。《大观本草》[8]与《本草蒙筌》[9]都记载延胡索“生奚国”。

《本草品汇精要》记载有:“生奚国,从安东道来。”[10]还添加了“镇江最佳”,“镇江”指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当时可以说延胡索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也属江苏的延胡索品种最佳,这个时期延胡索已经发生了从北向南的迁移。

《本草纲目》与《本草乘雅半偈》[11]对延胡索的产地都有具体描述:“出奚国,从安东来;奚即东北夷也。今茅山上龙洞,仁和笕桥亦种之。”此句中的“茅山上龙洞”指今江苏句容茅山,而“仁和”指今天的杭州,不难看出这个时期延胡索的产地形成了南北皆有的局面。

现代本草书籍《中华本草》提及:“玄胡索生胡国。”“胡国”指今河南堰城区、舞阳县一带。《中国植物志》[12]记载:“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唐河,信阳),生丘陵草地,有的地区有引种栽培(陕、甘、川、滇和北京)。” 同时记载:“自明代以来,延胡索产地南下。”

从以上书籍的记载可得知延胡索原产于“奚国”(今天的东北地区)。但是自明代开始出现在南方,并且以江苏的道地性最佳,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至于延胡索为什么会南移,推测可能最初是由当时客商带到南方,正好南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更适合延胡索的生长,所以至今延胡索在南方的品种要优于北方。

3 延胡索的形态学考证

3.1 普通延胡索的形态

第一部记载延胡索形态的书籍为《开宝本草》:“根如半夏,色黄。”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对延胡索的根部进行了描述,并指出其根与半夏的根相似。《大观本草》中延胡索的形态描述与《开宝本草》中记载的一样:“根如半夏,色黄。”跟现今的延胡索描述一样。

《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苗作蔓延被,类半夏而坚小。”与《中国植物志》中附图对比,二者的叶子都细小,根都为块状,形态可以说基本一致,所以可以确定《本草品汇精要》中描述的延胡索也为今天的药用延胡索。

3.2 茅山玄胡索

在《本草蒙筌》与《本草原始》中记载有延胡索的两个品种“茅山玄胡索”与“西延胡索”,对茅山玄胡索的描述为:“茅山玄胡索皮皱小而黄。”此时只是对其外型的描写,还不能判定其是否就是当今的延胡索。《本草纲目》记载:“根如半夏,色黄。立春后生苗,叶如竹叶样三月长三寸高,根丛生如芋卵样,立夏崛起。”《本草乘雅半偈》对茅山玄胡索的记载为:“立春后生苗,高三疾。四寸,延蔓布地,叶必三之,宛如竹叶,片片成个,细小嫩绿,边色微红。作花黄色亦有紫色者。根丛生,乐蔓延,状似半夏,但黄色耳。” 《本草纲目》描述的延胡索与《本草乘雅半偈》描述的茅山玄胡索几乎无差别。通过比照《本草乘雅半偈》所载茅山玄胡索与《植物名实图考》[13]所载延胡索,发现二者几乎完全一致,与现今《中国植物志》收载的药用延胡索附图一致。所以可以判定,上述“茅山玄胡索”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延胡索。

3.3 西玄胡索

在《本草蒙筌》与《本草原始》中也对西玄胡索进行了形态描述:“西玄胡索外黑内黄。”但是缺乏详细的描述,所以也无法确定其是否为现今所用的延胡索。

3.4 茅山玄胡索与西玄胡索的差异

《中国植物志》记载:“茅山延胡索和西延胡索并称于世。”茅山玄胡索,皮青黄,肉黄,形小而坚,此品最佳 。西玄胡索,大而皮黑,肉黄,此样力微,显然它是产于新疆的薯根延胡索和长距延胡索及其邻近种。唐宋以前的延胡索产于东北和华北,后来产地南下而为“茅山玄胡索”所替代,西迁而为“西玄胡索”所替代,实则由于宋室南迁,北方商道堵塞后所自然形成的。

《中国植物志》对于“茅山延胡索”与“西延胡索”的形态也有具体描述,并指出茅山玄胡索最佳,也就是今天江苏所产延胡索最佳。“茅山玄胡索”是由于南迁而产生的,而“西延胡索”是由于西迁而出现的。但通过查阅古籍发现,古籍中大多记载的都为南迁的“茅山延胡索”,对“西延胡索”并没有太多的介绍与图片。所以可以确定如今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延胡索大多应为“茅山延胡索”。延胡索形态学考证见图1。

图1 玄胡索形态学考证

4 延胡索功效考证

《本草拾遗》首次记载延胡索的功效为“止心痛”[14],此描述并不是很全面。《海药本草》也有记载:“主肾气,破产后恶露及儿枕,与三校、鳖甲、大黄为散,能散气,通经络。蛀蝉成末者,使之惟良,偏主产后病也。”《开宝本草》记载:“延胡索味辛,温,无毒。 主破血,产后诸病因血所为者,妇人月经不调,腹中结块,崩中淋露,产后血晕,暴血冲上,因损下血,或酒摩及煮服。” 此时期对延胡索功效的描述已经非常全面了。《大观本草》还在延胡索原有功效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效:“除风治气,暖腰膝,破症癖,扑损瘀血,落胎,及暴腰痛。”《本草蒙筌》对延胡索的归经及功效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专入太阴脾肺,一云又走肝经。调月水气滞血凝,止产后血冲血晕。跌扑下血,淋露崩中,心腹卒疼,小腹胀痛,并治之而即效也。”其他本草书籍所记载的延胡索的功效与上述几本本草所载一致。

现代《药典》记载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胸胁、脘腹疼痛,胸痹心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扑肿痛”。

综上所述,延胡索的功效从古到今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否还具有其他的功效有待以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5 延胡索的炮制方法考证

《雷公炮炙论》有载:“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荆穆王妃胡氏,因食养麦面著怒,遂病胃脘,当心痛不可忍。”正好对应了 “心痛欲死,速觅延胡”这句话。《大观本草》中也有对延胡索炮制方法的描述:“暴血冲上,因损下血,或酒摩及煮服。”《本草原始》则载:“炒过,咀片入剂。”历代本草古籍对延胡索炮制方法的描述都不是很多,基本以其作散,酒服最为常见。

6 结语

通过对延胡索名称、产地、形态、功效、主治等方面的考证,发现延胡索的别名有玄胡索、元胡、延胡、茅山玄胡索。延胡索的产地在唐宋以前主要产于东北,产地南下后为“茅山玄胡索”,西迁后为“西延胡索”,并且发现在今江苏一带的道地性最佳。延胡索形态学的描述为:“根如半夏,色黄。”将 “茅山玄胡索”与“西玄胡索”进行对比,发现“茅山玄胡索”与现今延胡索的描述一致,可推断药用延胡索大多应为“茅山延胡索”;功效为除风治气、暖腰膝、破症癖、扑损瘀血、落胎及暴腰痛等;炮制方法大多为“延胡索作散,酒服”。总的来说,延胡索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猜你喜欢

茅山延胡索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茅山乾元观里的抗战故事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延胡索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产地鲜切加工、传统加工延胡索对痛经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
分子印迹复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对映体中的应用
高度重视、有效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