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四辊轧机辊系强度校核及三维建模★
2019-07-16秦卫伟段小勇程志彦
秦卫伟, 段小勇, 程志彦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9)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智能化的提升,轧钢设备也向着大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国内外冶金、机械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轧机的改进和设计,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不断的实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科研成果。一直以来对轧机的辊系的研究多是对钢铁冶金企业的轧机进行的,多数研究的也是轧机的内部因素及其相关关系。但目前,对教学型板带轧机的研究较少,只有部分学者对轧钢教学设备进行了相关研究[1-4]。本文以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型四辊轧机为研究对象,对其辊系进行强度校核和三维建模,为以后进行教学型四辊轧机辊系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1 辊系强度校核内容
四辊轧机由2 个工作辊和2 个支承辊组成,在使用过程中,轧辊表面会发生正常磨损。通常情况下应力集中发生在支承辊辊身与辊颈处,由于设计不合理和操作使用的不规范,四辊轧机在轧制中,轧辊可能会发生断裂、辊表面剥离等现象,造成设备损坏,影响生产。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制定压下规程,合理分配各道次的压下量,并验算轧辊强度是否满足此规程,以防止轧辊发生破坏。四辊轧机进行轧制时,除计算工作辊、支承辊的弯曲强度以外,四辊轧机中工作辊和支承辊在轧制中始终接触在一起,还要计算工作辊和支承辊的接触强度。找出轧辊容易变形、发生断裂破坏的位置和轧辊之间的疲劳破坏[5-6]。轧辊的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轧辊参数 mm
2 辊系强度校核
常用强度校核的方法有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元计算法。本文采用经验公式法进行辊系强度校核。
2.1 四辊轧机支承辊强度校核
1)支承辊辊身的弯曲力矩。
为了简化计算,一般按轧制力沿辊身均匀分布计算支承辊的弯曲应力,其受力情况如图1 所示。
图1 支承辊受力情况简图
支承辊的弯曲力矩按式(1)计算。
则支承辊辊身中部最大的弯曲力矩如式(2)所示。
式中:P为轧制力;q为接触表面单位长度上的负荷,q=P/b;L0为压下螺丝中心距;L为支承辊辊身长。
最大轧制力P=700 kN,L0=630 mm。
故有支承辊辊身中部最大弯矩如式(3)所示。
2)支承辊辊身中部弯曲正应力如式(4)所示。
式中:W为支承辊辊身截面系数;D为支承辊辊身直径。
3)辊身的安全系数如式(5)所示。
支承辊的材质选择合金锻钢,本设计所选牌号为:9Cr2Mo,屈服强度σs=930 MPa。
经过计算可知,支承辊辊身强度符合要求。
4)支承辊辊颈的弯曲力矩Mj如式(6)所示。
式中:C2为支承辊轴承支点到辊身端面的距离(图1)。
5)支承辊辊颈的弯曲应力如式(7)所示。
式中:W2为支撑辊轴颈截面系数,W2≈0.1d32;d2为支撑轴颈直径。
6)支承辊传动端辊颈上的扭矩如式8 所示。
式中:Δh为压下量。
7)支承辊辊颈处的扭转剪应力和合应力分别如
式(9)、(10)所示。
式中:Mn为支撑辊轴颈传递的转矩;Wn2为支撑辊轴颈截面抗扭系数。
8)辊颈的安全系数如(11)所示。
经过计算可知,支承辊辊颈强度符合要求。
9)支承辊辊头扭转剪应力和弯曲应力分别如式(12)、(13)所示。
10)辊头安全系数如式(14)所示。
经过计算可知,支承辊辊头强度符合要求。
2.2 四辊轧机工作辊强度计算
一般情况下四辊轧机中的传动辊为工作辊,工作辊强度校核时需考虑两种应力,一是由带钢张力产生的弯曲应力,二是传递力矩产生的扭转应力。本文中的教学型四辊轧机,传动辊为支承辊,工作辊不承受扭矩,所以工作辊的强度计算无需考虑传递力矩产生的扭转应力。此外,工作辊在轧制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弯曲力较小,可忽略不计。故本文不对工作辊进行强度校核。
2.3 四辊轧机辊间接触强度校核
在该教学型四辊轧机中,工作辊的转动由支承辊通过摩擦力来带动,故两辊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需对此接触力进行强度校核,其中,法线方向的最大应力位于接触面的中部,其大小可按赫兹方程求得,如式(15)所示。
式中:q为接触表面单位长度上的负荷,q=P/b;b为工作锟与支撑锟的接触长度,取工作锟的长度;r1及r2为相互接触的两个轧辊(工作辊和支承辊)的半径;K1及K2为与轧辊材料有关的系数。
式中:μ1、μ2及E1、E2分别为两轧辊材料的泊松比和弹性模量。
本文轧辊材料所选牌号为:9Cr2Mo,查表得,[σ]=2 200 MPa,[τ]=670 MPa,因为1 437 MPa<[σ],436.9 MPa<[τ],可见满足要求。
3 四辊轧机辊系三维建模
Solidworks 是基于Windows 平台开发的软件,设计人员只要使用过Windows 系统,就可以轻松的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实体设计了。在进行复杂部件进行装配时,只要将已经设计好的三维零件导入,通过Solidworks 的拖移、约束就可轻松完成装配。本文利用SolidWorks 进行辊系的三维实体建模,先进行单个零件的建模,然后进行辊系的装配。
3.1 工作辊、支承辊的三维模型创建
利用Solidwork 对工作辊和支承辊进行三维建模,教学型四辊轧机工作辊和支承辊的结构图如图2、图3 所示,两种辊的材料均为各向同性,其物理力学性能见表2。
图2 工作辊三维模型图
图3 支承辊三维模型图
表2 辊系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3.2 辊系装配
该教学型四辊轧机由两个工作辊和两个支承辊组成,且四个辊布置在同一平面内,板带的轧制是在两个工作辊中间进行的。支承辊分别位于工作辊的上部和下部,用来支撑工作辊,直径比工作辊要大很多。工作辊、上支承辊和下支承辊装配体如图4、图5、图6 所示。装配完成后,根据教学型四辊轧机辊系的结构关系,创建教学型四辊板带轧机辊系的装配体,如图7 所示。
4 结论
通过对教学型四辊轧机的强度校核,得出了支承辊的辊身、辊颈处的最大弯曲应力分别为31.11 MPa、117.6 MPa,安全系数分别为29.9、7.9;辊身的最大弯曲变形发生在辊身中部,辊间接触强度则采用赫兹方程求得,最大接触应力为1 437 MPa。利用Solid-Works 对工作辊、支承辊和轴承座等零件进行三维建模,为后续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图4 工作辊三维装配模型
图5 上支承辊三维装配模型
图6 下支承辊三维装配模型
图7 辊系三维装配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