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诱导时利多卡因对QT间期的作用分析
2019-07-16韦晓棠
韦晓棠
百色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广西百色 53300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堵塞所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老年人群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人群[1]。QT间期反应心室复极,而心室复极异常与心率失常及心脏性猝死关系密切。在冠心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时,发生心率失常及心梗的风险增加,而麻醉过程中QT间期的变化,可用于预测心率失常和猝死的发生,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密切关系[2]。因此在麻醉诱导时监测QT间期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多卡因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是心率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药物。该研究主要探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麻醉诱导时使用利多卡因对QT间期的作用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行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患者80例,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书。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 60~75 岁,平均年龄(66.71±5.12)岁,男 21 例,女 19 例,病程 1~4 年,平均病程(2.51±0.61)年;试验组患者年龄 60~76 岁,平均年龄(67.02±5.64)岁,男 18 例,女 22例,病程 1~4 年,平均病程(2.64±0.69)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ASAⅡ~Ⅲ级。
排除标准:①冠心病并发症、心肌缺血、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其它类型心脏病;②严重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③有精神障碍性疾病;④诱导过程使用到血管活性药及阿托品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先在局麻下行动脉穿刺置管,行有创动脉压持续监测。试验组采用诱导时注射利多卡因:诱导时先使用1 mg/kg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注射时间2~3 min),然后使用0.3 mg/kg依托咪酯,5 μg/kg舒芬太尼,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静脉注射。在插管之前用纯氧控制呼吸,诱导时间>6 min,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诱导时注射等容量NaCl,其他和试验组相同。
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监测,采用德国飞利浦MP40监护仪监护,调到5导联诊断模式,观察V2和V3导联,并打印用于QT间期的计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 min和插管后3 min和6 min血压、心率和QT间期。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统计,计量资料均用(±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收缩压比较
诱导前,两组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诱导后3 min和插管后3 min和6 min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收缩压比较[(±s),mmHg]
表1 两组收缩压比较[(±s),mmHg]
组别 诱导前 麻醉诱导后3 m i n 插管后3 m i n插管后6 m i n试验组对照组t值 P值1 1 2.6 7±1 3.6 4 1 1 1.8 3±1 2.5 7 0.2 8 6 0.7 6 8 8 8.3 5±9.0 4 1 0 2.6 5±8.9 2 7.1 2 1 0.0 0 0 1 2 1.0 4±9.1 4 1 3 2.4 2±1 0.2 6 5.2 3 8 0.0 0 0 1 1 8.0 4±9.2 5 1 3 5.9 1±1 0.2 8 8.1 7 3 0.0 0 0
2.2 两组舒张压比较
诱导前,两组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诱导后3 min和插管后3 min和6 min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舒张压比较[(±s),mmHg]
表2 两组舒张压比较[(±s),mmHg]
组别 诱导前 麻醉诱导后3 m i n插管后3 m i n插管后6 m i n试验组对照组t值 P值8 0.2 3±5.4 9 8 0.6 2±5.6 6 0.3 1 3 0.7 5 5 6 0.1 7±4.9 5 7 0.2 7±5.0 3 9.0 5 2 0.0 0 0 8 3.0 6±5.3 7 9 3.1 2±6.0 3 7.8 8 0 0.0 0 0 8 4.1 6±5.7 2 9 5.1 3±6.1 2 8.2 8 2 0.0 0 0
2.3 两组心率比较
诱导前和诱导后3 min两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插管后3 min和6 min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率比较[(±s),次/min]
表3 两组心率比较[(±s),次/min]
组别 诱导前 麻醉诱导后3 m i n插管后3 m i n插管后6 m i n试验组对照组t值P值7 8.1 6±4.5 3 7 9.0 2±4.6 1 0.8 4 2 0.2 0 1 7 3.2 8±5.1 1 7 4.5 3±5.1 9 1.0 8 5 0.1 4 1 7 6.1 2±6.0 3 8 4.3 8±7.1 6 5.5 8 1 0.0 0 0 7 3.1 6±6.2 5 8 1.1 3±6.0 8 5.7 8 1 0.0 0 0
2.4 两组QT间期比较
诱导前和诱导后3 min两组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插管后 3 min和6 min的QT间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 QT间期比较[(±s),ms]
表4 两组 QT间期比较[(±s),ms]
组别 诱导前 麻醉诱导后3 m i n插管后3 m i n插管后6 m i n试验组对照组t值P值4 0 3.2 5±2 3.6 7 4 0 4.9 4±2 5.0 4 0.3 1 0 0.3 7 9 4 0 5.2 3±2 2.1 6 4 0 4.3 4±2 3.7 1 0.1 7 3 0 4 3 1 4 0 8.3 1±2 4.1 2 4 2 5.6 1±2 5.9 4 3.0 8 9 0.0 0 1 4 0 7.1 6±2 2.1 8 4 2 2.7 2±2 4.0 8 3.0 0 6 0.0 0 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趋势也越来越高,并且以中老年人群中为主要发病人群,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心肌缺血、心绞痛等。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三、四级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多,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由于交感兴奋容易发生心肌缺血,麻醉具有较高风险,术中要严格控制心脏的氧供氧耗[3]。麻醉管理要求慢心率及较高的冠脉灌注压,依靠加深麻醉来控制心率又带来血压下降的弊端,并且气管插管这一操作刺激强,心血管反应大,冠心病患者诱导过程力求平顺,避免血压心率剧烈波动,否则可发生心率失常,急性肺水肿,心肌缺血,甚至心跳骤停[4]。
利多卡因因为有抑制心脏及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以及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反应,可降低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也被研究者使用与气管插管及拔管中。利多卡因在心内科也用于治疗长QT综合征,但是疗效评价不一[5]。QT间期包括心室除极和复极激动时间,而麻醉过程中QT间期的变化,可用于预测心率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利多卡因是临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是心率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药物,血液吸收后或静脉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和抑制双相作用[6]。该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插管后 3 min 和 6 min 收缩压(121.04±9.14)mmHg、(118.04±9.25)mmHg 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插管后 3 min 和6 min 舒张压(83.06±5.37)mmHg、(84.16±5.72)mmHg 低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插管后 3 min和 6 min心率(76.12±6.03)次/min、(73.16±6.25)次/min 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插管后3 min和6 min的QT间期(408.31±24.12)ms、(407.16±22.18)ms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插管治疗前使用利多卡因可以抑制心血管反应,预防QT间期的延长,并且间接抑制QT间期的延长,具有减慢心率稳定血压的作用,可使心肌的供氧稳定,抑制心肌缺血[7]。李国利等人[8]选取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利多卡因麻醉诱导,结果显示患者插管后1 min、2 min和4 min平均动脉压(76.4±9.8)mmHg、(76.3±9.3)mmHg 和(75.0±9.5)mm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插管后 1 min、2 min 和 4 min心率(75.4±9.5)次/min、(76.5±9.4)次/min、(75.0±9.5)次/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插管后 1 min、2 min和 4 min-QT 间期(415.4±19.5)ms、(415.4±19.5)ms、(412.1±19.5)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该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的抑制麻醉时产生的QT间期延长,降低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因此可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