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分析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2019-07-16陈晶莹王韫光王丽静黄永存
陈晶莹 ,王韫光 ,王丽静 ,黄永存
1.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组织出现局部血液灌注障碍、出现异常循环,从而引发缺氧、缺血,直接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的主要发作群体为中老年人,且发作危急、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70%~80%的患者治疗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颅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意识和精神障碍等,患者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不仅对家庭而且对社会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1]。相关的研究及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表明,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是导致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此两项指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此两项指标的结果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该院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及治疗质量,在2017年8月—2018年12月进行了该项研究,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对于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分析探究了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观察组;在同一时间段内于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80名为对照组。观察组80例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最大及最小年龄分别为 74 及 41 岁,平均年龄(61.3±2.1)岁;梗死面积:21 例腔隙性梗死,38例脑梗死,21例大面积梗死;梗死部位:前循环43例,后循环37例。对照组男42名、女38名,最大及最小年龄分别为75及42岁,平均年龄(61.5±1.9)岁。观察组的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均为首次发病。在其入院后接受CT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均在发病后的24 h内入院接受治疗。在该次研究初始对病例样本分析对象进行筛选时,将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脏器器质性病变、全身性疾病、精神意识严重障碍的患者不纳入该项研究。在医护人员对该次研究的目的及流程进行说明后,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亲自签署参与同意书。该次研究中病例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指标,两组患者在这些指标上的结果相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顺利进行对比研究。且该次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
1.2 方法
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测 方法,观察组的患者在入院次日凌晨,体检者在体检当日采集5 mL的空腹静脉血,将其进行血清分离处理,以备检测两项指标。对于Hcy含量的检测采用循环酶法,对于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使用日本 OLY MPUS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脑梗死损伤程度的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进行脑梗死程度的判断。按照 pullicino公式计算梗死的体积(梗死体积 T(mL)[7]= π/6×L(最大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cm):梗死体积≤4 cm3为轻度梗死,梗死体积5~10 cm3为中度梗死,梗死体积≥10 cm3为大重度梗死[2]。
给予观察组患者循环改善、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抗凝、脑细胞保护、血糖及血压控制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该院医师将研究参与者指标检测前后的相关数据记录于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采用[n(%)]来表示患者数据中的计数资料,随后采取χ2值进行检验,采用(±s)来表示患者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随后采取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参与者的检测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指标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参与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参与者的检测指标结果对比(±s)
表1 两组参与者的检测指标结果对比(±s)
组别 血清D-二聚体(μ m/L) 同型半胱氨酸(μ m o l/L)观察组(n=8 0)对照组(n=8 0)t值 P值5 3 7.2±2 0 1.3 1 5 9.4±1 9 8.7 8.0 8 7 0.0 0 0 2 2.9±6.7 1 1.4±6.5 5.0 2 1 0.0 2 1
2.2 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指标结果
在观察组中,有22例为重度脑梗死、38例为中度脑梗死、20例为轻度脑梗死。重度、中度及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指标结果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程度与血清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两项指标结果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见表2。
表2 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指标结果对比(±s)
表2 不同程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指标结果对比(±s)
组别 血清D-二聚体(μ m/L)同型半胱氨酸(μ m o l/L)重度脑梗死(n=2 2)中度脑梗死(n=3 8)轻度脑梗死(n=2 0)t值P值8 7 2.9±3 2 6.1 6 2 1.8±2 8 7.0 4 4 0.9±2 0 1.9 1 7.2 0 3 0.0 0 0 3 0.9±2.3 2 4.8±2.9 1 3.9±4.5 1 8.9 0 2 0.0 0 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等出现较大变化、逐渐脱离原生化。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种种原因使得急性脑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患病人数逐年递增。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软化甚至坏死,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3]。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使得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干扰正常进行的传导。受损后的大脑皮质、锥体束因中枢神经元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由于治疗后脑部神经受损,造成肢体等多个方面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等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诊断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会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心跳骤停等症状,甚至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死亡。此时的CT及MRI等检测方法对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作用较为有限。Hcy是甲硫氨酸循环的代谢产物,Hcy在血液内水平的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4]。因此,Hcy水平的高低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Hcy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相关的反应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高Hcy血症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加速平滑肌细胞增殖、老化,促使血管壁组织纤维化,促进了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5]。同时其还可通过释放氧自由基,促进血管壁氧化应激,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从而利于血小板的轴附和聚集,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主要的机制是反应机体血栓的形成,如果在机体内D-二聚体的水平呈现较高的状态,则表明机体纤溶系统亢进、表现为高凝状态。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D-二聚体可以作为人体机体内高凝状态、纤溶亢进的标志物,在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中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6-7]。该次研究选取160例参与者,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对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可知,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此两项指标结果 [(537.2±201.3)μm/L、(22.9±6.7)μmol/L]均高于健康体检者[(159.4±198.7)μm/L、(11.4±6.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7、5.021,P=0.000、0.021)。 且从病情的严重程度来看,重度、中度及轻度脑梗死患者的此两项指标呈现逐渐下降的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两项指标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标志检测指标,且检测数值的大小还可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这与张秀丽[8]的研究中、分析此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价值,其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的数值结果[(572.0±284.2)μm/L、(22.1±7.9)μm/L] 显 著 高 于 健 康 体 检 者[(159.3±89.3)μm/L、11.6±5.5)μmol/L](P<0.05),且大、中及小梗死组的指标结果呈现下降趋势(P<0.05)。这与该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结果提示,血清 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可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得到良好应用,有利于对病情确诊及其严重程度确定予以明晰,以便于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