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两地”“两高”的绿色诠释
2019-07-16冉隆国
□ 文/本刊记者 冉隆国
2018年12月5日,市委书记陈敏尔在石柱调研时,对石柱“风情土家·康养石柱”的发展定位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如何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经济为其把脉定向。
石柱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于一身,以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与特色农业的多维并进,构成了石柱以绿色为本底的生命产业,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最为华丽的封面文章。
生态转型:“两地”“两高”的华丽呈现
石柱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厚重的绿色底蕴。“风情土家·康养石柱”的发展定位,是石柱县委县政府在全面审视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之后作出的战略抉择。
这不仅是石柱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迫切愿望,更是对接“两地”“两高”目标的理性思维。基于这样的定位,一系列大手笔的行动计划,成为描绘这片诗意山水转型发展的神来之笔。
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军民融合发展、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康养产业等“九大行动计划”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旨在将“康养石柱”的品牌效应放大到全域,打造绿色崛起的县域典范,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空间。
在实施“九大行动计划”和“三大攻坚战”过程中,石柱着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石柱的森林覆盖率达57.4%,良好的生态是石柱最大的优势和最好的资源,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是石柱生态转型的战略诉求,也是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内生动力。
冷黄路莼菜观光园。
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核心。为此,石柱持续推进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河(库)长制,对左岸右岸、上游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等,进行全方位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确保生态环保全域无死角。
鱼池镇牡丹园。
大手笔的基础设施投入,为石柱夯实了“转型康养”的豪迈底气。去年,石柱投入40亿元,启动渝汉铁路沙子客运站和西沱江家槽码头建设,提速建设石黔高速公路和农村小康路,初步形成了“一环七射八联线”的对外开放通道,加快推进通用机场项目。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亿元,回龙场、擦耳岩、崔家坪水库等大批水利项目稳步推进,场镇饮水提质工程全面完成。
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石柱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简政放权,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和便利化,把市场能办好的还给市场、将社会能做好的交给社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
在石柱决策者看来,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是“康养石柱”的生命底色。基于这样的执政理念,石柱通过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和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一系列环保组合拳,让老百姓和外来游客都能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物、住上宜居环境。
绿色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的引领下,石柱用“绿色+”为产业赋能,倒逼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走出了一条以康养产业为引领的特色发展之路。
为做好“风情土家·康养石柱”这篇封面文章,石柱加快构建康养产业体系、标准体系、指标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康养与旅游、效益农业、生态工业和商贸物流融合发展。在创新驱动战略和政策的双重引领下,石柱积极引进和培育康养产业经营主题,规划建设康养学院,为发展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沙子镇卧龙村风电场。摄影/谭华祥
依托自然景观打造“观养”胜地、依托土家康养小镇打造“住养”佳境、依托山地运动和竹铃球等特色体育运动打造“动养”乐园、依托特色土家文化打造“文养”静地、依托特色饮食文化打造“食养”天堂、依托中药材基地打造“疗养”福地,是石柱打造“康养之城”的华丽呈现。
全域旅游,是石柱打造康养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农旅、文旅和体旅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土司城、七曜山地质公园等特色景区,加快开发四季游和时令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策划举办中国·石柱康养大会、全国土家摆手舞大赛等大型活动,创建大风堡—太阳湖5A级景区,西沱古镇、万寿山、冷水冰雪游乐世界4A级景区和油草河、云中花都3A级景区和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为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县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石柱在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干鲜果、木本药材、有机茶叶和乡村旅游等长效增收产业,构建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品牌营销体系,形成了以区域公用品牌“源味石柱”为龙头的特色产品矩阵。
南宾工业园是石柱创新驱动的战略平台。根据《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工业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石柱正加快培育和引进生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提质扩量。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企业帮扶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大力培育产值超10亿元、税收超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2018年,共建成标准厂房2.4万平方米,园区内企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是73.12亿元,全县规上工业产值是103.9亿元。
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让石柱产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通过数字石柱和智慧石柱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商场、智慧超市和智慧旅游,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县级快递物流分拨中心、网货加工中心、电商大数据中心和电商产业园,打造覆盖乡镇、村、组的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去年,共培育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家,打造乡镇电商示范服务中心15个,电商交易额达到26.19亿元。依托“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新增外贸企业7家,1—1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402.67万美元。
康养产业、生态工业、特色旅游、效益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齐头并进,已经成为引领“风情土家·康养石柱”的强劲动力。
惠泽民生:城乡共进彰显高品质生活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石柱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城市生态蜕变和乡村振兴的双重引领下,石柱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战略辐射能力,石柱加快打造土家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全面推进新区综合开发、老城疏通改造、市政设施完善和城市环境整治,通过打造交通网、水利网、环保网和信息网,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以火车站—甑子坪片区、龙嘴—乌杨坝片区为核心的新城区,是石柱拓展城市空间、建设海绵城市的主战场。目前,已建成火车站公交枢纽,一批中高端住宅小区和西沱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四城同创”的攻坚战,正在加速石柱老城的品质蜕变。为实现城市生态转型,石柱积极实施城市水体生态修复、城市绿化小品和城周绿化提升等工程,已建成帽顶山公园,提档升级滨河公园,城区主要路口交通拥堵现象得到缓解,老旧居民住宅用水管网全面改造,城市棚户区旧貌换新颜。西沱、黄水、三河等全国重点镇、市级特色小镇和9个县级特色功能小镇的要素集聚能力和战略辐射能力全面提升,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76%。
三星梯田。
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中益乡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中蜂、中药材、特色果蔬为重点的高效产业,每亩土地综合产出翻了一番,产业结构实现质的飞跃。
中益乡的变化,只是石柱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石柱精准落实不愁吃和不愁穿、住房安稳、教育资助、医疗救助、收入达标、人居环境整治“六个”保障到户。截至2018年底,累计发放医疗救助6159.28万元、慈善救助111.5万元、2775户建卡贫困户纳入低保,贫困人口养老保险达到97.8%、适龄学生就学率和贫困户环境整治率达到100%、贫困发生率由15.7%降至0.87%。
石柱大风堡秋色。
如火如荼的扶贫攻坚战,为石柱的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石柱以黄水、冷水等特色小镇为示范,打造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康养集镇群;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打造美丽新村和特色村寨,促进乡村实现全方位的风情蜕变。目前,已完成高速公路和旅游景区沿线农村房屋风貌整治,完成农村改厕6294户,改造农村危旧房540户,打造市级美丽宜居村庄2个。冷水至黄水沿线人居环境示范片通过市级验收。
现代农业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石柱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涉农资金投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促进乡村与城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今,在“风情土家·康养石柱”的引领下,石柱人把政策“含金量”转换成了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个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运动健身、保健康复、医疗养老”等于一体的全域康养胜地,已经成为风情石柱的全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