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赡养的内涵界定

2019-07-15杨青

法制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内涵

摘 要:研究精神赡养问题,应当回到法的一般原理中去探讨精神赡养的内涵,如法律关系通常由主体、客体、内容这三个部分组成,在精神赡养法律关系中,也应当明确其主体、内容、客体,在此基础上,笔者还会探讨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主体、表现形式、立法目的等内容,进而对于精神赡养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关键词:精神赡养;精神养老;内涵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0069-01

作者简介:杨青(1999-),女,汉族,四川巴中人,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法学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社会保障法。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学术界关于养老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除了对于物质赡养的研究以外,精神赡养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现行立法对于精神赡养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学界也在从不同角度研究其内涵,精神赡养的内涵界定不清,将会直接影响到精神赡养义务的落实。

一、精神赡养的现有概念

(一)说文解字: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认为从内心深处尊敬长辈才是最高级别的孝道,由此严格区分了“孝”与“养”;现代《新华字典》解释“赡”指供给人财物,“赡养”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资助的行为,也即物质供养,由此可见,现代含义中的赡养仅仅指经济上的供养,而忽视了精神赡养。

(二)学界观点: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对精神赡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法学家将精神赡养视为一项受亲属法调整的民事权益,认为精神赡养是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的一项身份权利;心理学家认为精神赡养就是老人精神需求的反映,是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与孝心慰藉;社会学家认为精神赡养是为维护社会尊老、敬老的公共秩序,实现老年人愉快、健康地安享晚年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三)笔者观点:精神赡养是基于民法上的亲权法律关系而产生的一项法定义务,它倡导法定成年子女以及成年子女的配偶对老人进行探望、陪伴以及给予老人充分的人格尊重,禁止子女在精神上虐待老人、言语上辱骂老人、态度上忽视老人,从而为老人提供一个充实、幸福的晚年养老生活。为明晰其内涵,笔者拟从精神赡养的性质、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二、精神赡养的内涵剖析

(一)精神赡养的性质界定:首先,精神赡养是一项道德义务:自古以来,我国便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要求,精神赡养更是如此;其次,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道德立法现象开始出现,2013年立法者就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同时,“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等内容也作为一项法律规范被确定下来,精神赡养正式成为一项法定义务,由国家立法赋予其强制执行力。不过,作为法定义务的精神赡养本身依旧带有浓厚的道德性质,这也是至今国内立法只对精神赡养做一些原则性规定,而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主要原因。

(二)精神赡养的内容界定:对于精神赡养义务的内容探讨,可以放到精神赡养法律关系中,通过对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分析,来厘清其内涵:在精神赡养法律关系中,成年子女以及成年子女的配偶自然就是义务履行的第一顺位主体,除此之外,被赡养人的配偶相互之间也有互相扶助的义务;权利主体就是老人,老人应当是指60岁以上的人,而与其有无经济收入来源无关;其内容总体上应当包括生活上的关心、情感上的慰藉以及人格上的尊重几个方面,具体又可以分为经常看望、陪伴老人,在对老人有重要意义的节日里送上祝福与问候,充分考虑到老人的精神需求、充分尊重老人的人格自由等等;其客体即精神赡养义务指向的对象应当是子女的赡养行为,具体又可以分为作为义务与不作为义务、可替代义务与不可替代义务等等。

(三)精神赡养常见的表现形式:精神赡养不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还应当从子女的赡养实践入手: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对于老年人言语、行动上的关心与问候、人格自由的充分尊重、节日里的暖情问候、重要时刻的陪伴等等都是精神赡养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也要禁止在精神上虐待老人、言語上辱骂老人、态度上忽视老人的行为。

三、结语

精神赡养入法是我国法治进程中飞跃性的一步,其立法初衷应当是保障老人的权益,提高精神赡养的地位,促进精神赡养义务更好地履行。实践中,义务人对于自己的精神赡养义务不了解、法官对于精神赡养的性质不清楚、立法者对于精神赡养的概念不统一等问题,都阻碍了精神赡养的进一步落实。因此,为了推动精神赡养立法的进一步完善进程,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是很有必要的。

[ 参 考 文 献 ]

[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4):124-129.

[2]尤吾兵.中国老年人口精神慰藉的现实矛盾及支持系统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479-3482.

[3]吴双远.论我国精神赡养的软法之治[D].广西大学,2015.

[4]杨立新.“常回家看看”条款的亲属法基础及具体适用[J].法学论坛,2013,11(6).

[5]郝佳.权利视角下精神赡养规范司法困境的解读[J].兰州学刊,2015(4).

[6]丁芳,唐芳.再探我国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立法完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猜你喜欢

内涵
丰收节,读懂“粮稳天下安”的思想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争鸣与思辨:“一般应当”内涵的理性认知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由“文化内涵”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