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语境观视角的话语连贯研究
2019-07-15唐昌平邹皎
唐昌平 邹皎
摘 要 本文从关联理论语境观视角对话语连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认知语境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次,通过举出各类不同程度话语连贯的实例分析研究了认知语境与话语连贯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关联理论在当今语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以及推动认知语用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语境 话语连贯 认知语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19
The Study of Discourse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of Relevance Theory
TANG Changping, ZOU 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discourse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context of relevance theory. Firstly, cognitive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relevance theory. Secondly,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coherence by citing various instances of discourse coherence in different degree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in current pragmatic studies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cognitive pragmatics.
Keywords relevance theory; context; discourse coherence; cognitive pragmatics
0引言
英国人Malinowski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虽然,这对语境的研究尚不成熟,但却为之后蓬勃发展、众说纷纭的语境研究建立了基础。
Halliday指出“语域”即为“语境”;Firth 提出了场景语境和语言语境的概念;Hymes重点强调语境的各种特征;而Lyons则认为语境只能发生在具体情境之中。语境概念的不断丰富使其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关于语境的研究虽包含了上下文、背景、场合、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但是却脱离了语篇或话语本身。这样,语境被预设先于环境而存在,违背了语用学研究不能脱离语言使用者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无论是语言交际过程还是阅读过程,语言使用者和语境之间的关系都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1认知语境
传统的语境的研究局限给认知语境的研究提供了空间。Sperber 和Wilson在创立关联理论的同时提出认知语境的概念。从认知语境的视角看,语境是动态且认知的;阐述语境具备选择性而非既定性。在他们的语境假设理论中还明确指出: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显映的事实或假设集合而成。理解话语的关键在于听者能否在语境假设中相互显映的假设或事实。人们会顺利达成交际的原因不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知识而在于相同的认知环境。交际者在相同的认知环境中找到交集,信息发生关联,产生信息显映,最终形成认知语境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部分组成共同的认知语境并促进新的相互交集和显映。除了认知语境假设,Sperber 和Wilson还提出了三种语效:语境含义、新信息加强旧信息、新信息排除旧信息。不断的显映促进交际的达成和继续,而不同的语效使交际发生改变和更新。总之,根据关联理论的语境观,语境是动态的变项,话语交际是不断显映和不同语效共同作用的结果。显映强调信息的关联而语效强调语言的隐含意义。所以,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下的话语连贯研究重点在于找到话语语境中的关联性和隐义性。
2认知语境与话语连贯
语境是话语连贯的必要条件。认知语境的核心是思想认为语境的“心理构建体”,即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关联理论的动态语境观让动态中的关联成为长项。平常交际中, 衔接并非为话语连贯的必要条件。特殊语境中,看似没有逻辑的话语却能够连贯从而产生意义。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
(1)丈夫:儿子放学回家了吗?
妻子:他书包都没看到。
表面上,这一问一答毫无关联,但答案却已了然。这看似无关联的对话却是基于夫妻都默认的一贯事实:书包在家是儿子放学回家的标志。基于这一假设,丈夫便会很轻松的得到答案:儿子还未放学回家。从该例子可以得知:话语双方的认知语境交集借助必要的推理,可以达成话语连贯。又例如:
(2)A: Would you like to shop with me after class?
B: I have to finish my work.
表面上“shopping”和“work”之間并无紧密的逻辑联系,且一问一答之间也没有衔接词汇。但双方在搜寻各自的认知语境后,不难做出以下语境假设:
a: 作业必须尽快完成
b: 做作业和逛街的时间有冲突
c: 做作业是更重要的事情
基于以上假设,A应该能理解B是在拒绝的意思。
由此可见,日常交际的话语连贯非常重要,但保持连贯的关键并不仅在于掌握达到连贯这一目的的一定标准。大部分情况下,日常对话都缺乏表面的逻辑关联。而动态的关联理论让我们知道对话双方必须变化的去抓住各自的动态语境,寻求交集。只要达到了所需求的相同语境效果,对话就可以连贯,交际即能达成。
3关联性与话语连贯程度
虽然例(1)和例(2)在认知语境下的话语连贯有相似之处,但也不难看出,(1)和(2)的理解付出的努力却各自不同。关联理论把这种受话者所付出的努力称为“心力努力”。心力与关联性成反比关系。如受话者用较少的“心力”就能达到语效,语境关联性就越强;反之,如受话者付出较多的“心力”只能达到较弱的语效,语境关联性就越弱。例:
(3)I dont like the book. Its so boring.
(4)Jack is so lucky. He missed all the correct answers in the exam.
例(3)中,說话者很清楚地说明了自己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受话者在理解的时候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心力。整个话语顺理成章,所以话语的关联性就强。而例(4)中,受话者听到“幸运”一词会普遍认为:会猜对很多答案。而“错失所有正确答案”与“幸运”相互矛盾。这样就给受话者理解话语造成一定的阻碍。受话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调动说话者的身份、与Jack的关系以及对Jack的态度等一系列语境去理解话语的意图,或玩笑或讽刺。这样,对受话者来说,这种让其付出了较多心力的话语,其关联性就相对较弱。因此,关联理论引出“最佳关联性”的概念。最佳关联性指的是受话者用最小的心力获取最大的语效。当最佳关联发生时,话语的连贯性就最强。例:
(5)Tom spent 2 hours to solve the problem. Clever boy!
(6)Tom spent 2 hours to solve the problem, while other students in the class spent a whole day on the same problem. Clever boy!
例(6)比例(5)多出一条信息。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之下,对Tom的表扬才显得更加理所应当。就是这条信息减轻了受话者的心力付出,从而加大了语境效果。因此,例(6)就获得这两个话语间的最佳关联和最强连贯性。
4结语
总之,关联理论所提出的关联性概念可以用于衡量话语连贯程度。关联理论的提出给语境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到各类语用现象中。作为关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认知语境被运用到话语连贯分析中,弥补了话语连贯的心理分析过程的不足。这让相关研究者意识到认知语境虽不是分析话语连贯的唯一却是必不可少;因而,认知语境视角的话语分析观将会更多的应用到各类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
参考文献
[1] Sperber, D. & 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86.
[2]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 徐杰.何谓语境——对语境本质的批判性考察[J].学术论坛,2015(2).
[4] 孟建刚.关联性与会话语篇连贯研究[J].外语学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