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创新研究
2019-07-15朱媛媛
朱媛媛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因而催生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但与欧美社会工作专业化教育与职业化服务同步发展的特点不同,我国社会工作走的是一条“教育先行,实践后生,自上而下”的发展之路,导致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滞后,实务教学不足,实习教育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采取实践取向的教育模式。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与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建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共举,立体式、多元化的高水平实践基地,并逐步形成了“234”实践教学模式,即“双师双督”、“三学三能”、“四体四习”的培养体系,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化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实践 教学基地建设 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14
Innovative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Bas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ork Specialty
——Tak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U Yuanyu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social problems are increasing,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us giving bir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However, unli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China's social work is on the way of "education first, practice afterlife, top-down". As a result, problems such as lagging practice teaching, insuffici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weak practice education are common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make it difficult to mee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applied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we should adopt a practical-oriented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three years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 social work specialty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Guang Ai Social Work Service Center of Guangzhou City jointly built a high-level practice ba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three-dimensional and diversified, and gradually formed a "234"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namely the training system of "double teachers, double supervisors", "three learning, three abilities", "four bodies and four learning", which promote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Keyword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0 引言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和民政部门的大力倡导下才恢复重建和逐步发展起来,自90年代初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次设置以来,短短25年,全国已有超过339所高等院校开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同年民政部在深圳召开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普及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行内俗称“1+7”文件),2008年標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开端的里程碑式举措——中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考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行。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举措,使得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同时也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职业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社会工作人才成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为此本课题着眼于工科大学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模式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建设以及应用研究,通过与全国百强社工机构、广州市5A社会组织“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建立体式、高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将专业理论教学的模式改革和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相结合,将学生放在核心和主体地位,注重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融合,实现以知识为本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向,以职业化发展为核心,由学术性人才向应用型和学术性兼备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化发展的有效衔接。
1 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几大问题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社会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实践的应用。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化教育与职业化服务同步发展的特点不同,我国社会工作走的是“教育先行,实践后生,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这意味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仅用了20几年的时间就走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专业发展历程,应该说这一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催生出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夹生饭”以及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大跃进”现象,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且缺乏创新,师资队伍实务能力薄弱且数量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且缺少投入,实践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且质量不高等。
1.1 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且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社会工作在实务领域的强势发展并没有促使高校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上发生重心转移,当前人才培养仍旧是“一种与专业实践脱节,粗放式扩张”的传统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抽象,基本照搬照抄国外和香港的做法,缺乏应对我国社会变迁、政府职能转移以及承担公共服务购买等方面的能力,本土化优势不强,特色化不鲜明,并未基于现实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导向进行分层、分类的重置,而是呈现出“齐步走”的发展模式,即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没有各自的侧重和主攻方向,而且同质性较强,培养方案在价值认同、導向、模式以及路径上大体一致,与职业化需求脱节,导致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并没有真正成为高校的主流培养方向,而仅仅只是锦上添花的“顺带”培养罢了。
1.2 师资队伍实务能力薄弱且数量不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实务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化发展的关键,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领域的一大现实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且专业性明显不足,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往往从其他或相关专业转过来,没有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专业基础薄弱,实务经验匮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工作,此外国内还没有纯粹意义上社会工作专业的博士点(大都设置社会学专业或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点),而受到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所限(博士学位是成为高校教师的门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只能更多考虑引入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方向的人才,这进一步促使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1.3 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且缺少投入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教学实践基地,既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指标。然而,事实却是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以广州市为例,广州的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迅猛,数量充足,且在全市范围内分布均衡,容易、也愿意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但大部分高校却不愿意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增加投入,众所周知,基地在接受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践场地,出于安全考虑还要购买相应的意外保险,同时还需要指派一线实务社工作为实践导师,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实务服务,甚至有些高校还要求机构提供一定金额的交通和餐饮补贴,单方面的投入为社工服务机构增加了不少的负担,因此要使社工机构能接受学生长期的实训实践并发展成为双赢、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高校也必须为社工机构创造利益,增加基地建设的投入。
1.4 实践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且质量不高
首先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多是沿袭西方经验而照搬复制而,既缺乏本土化的系统理论指导,又难以满足当前社会转型期对专业社工人才的实务要求,课程设置整体质量不高,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工作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专业技巧与现实社会需要成功进行对接;其次实践课程设置的职业化目标不明确,过于泛化,流于形式,即使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类的主干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都明显“重理论、轻实践”,直接导致社会工作学生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灵活的实践处理能力,与社工具体服务领域的现实脱节,无法体现本土化优势和专业特色。
2 以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基础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作为工科大学特色专业的社会工作,其培养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实务实训能力,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发展的双轨要求,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依托“广工—广爱”这一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的共建,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双师双督”、“三学三能”、“四体四习”为特征的“二三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化为导向,以项目化为载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实践、实务和实训环节,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知识为本、服务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工作创新复合型人才。
2.1 双师双督
在对社会工作职业化重新定位和解构的过程中,以实践基地为重要载体,按照“教学、科研、实践”的整合思路,形成了“双师双督”的教学创新模式,即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兼任实践基地专业督导,社会工作行业督导兼任实践基地实训教师,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汇集了一批资深的行业专家和社工督导,在实训方面他们均有着丰富的实务经验和独特的训练方法,而高校专业教师由于普遍缺乏一线实务工作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因此由行业专家和社工督导担任基地的实训教师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我们还发现实训教师虽然专业服务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严谨的理论训练,很难从学生的专业需求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督导,因此由高校专业教师担任实践基地的专业督导,有利于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成效。
2.2 三学三能
实践基地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构建学理论、学实践、学素质三个“系统学习模块”,围绕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将线上与线下结合,体现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基地还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技能模块”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倡高度参与和互动,全面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的生态。“三学三能”以实践教学为整体,并不是专业和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互为补充。
2.3 四体四习
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结合专业教学与职业教育双轨发展的要求,针对工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学术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年级、不同服务领域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习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四位一体式多功能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体系依托广东工业大学这一横向实践教学管理平台,整合教务处、专业实验室、就业指导中心、社会工作系等的纵向部门资源,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实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2)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课程案例三种方式,即针对实践教学课程的特点,将实验室案例、情境模擬、行动研究、参与体验式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和整合,改变以往“专业教育化先行、实践职业化滞后”的扁平式发展窘态。
(3)专业实习体系。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认知实习主要针对专业实践导入的需要,安排新入学的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让对本专业的实践有一个较直观和全面的认识而安排的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主要针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涉及课程中专业技巧的实际运用,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观察和直接参与,请实训教师进行现场跟进和教学;阶段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三阶段,为期八周,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的各服务领域进行专业实习,集中对专业理念和专业实务操作能力进行提升训练,全程由基地指派资深社工作为实训教师和社工系专业督导老师共同对实习过程进行指导;毕业实习主要针对大四学生的毕业需求,根据个人意愿结合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或是实习生向专业社工转岗的需要,部分大四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到实践基地参加上岗前熟悉专业岗位的实践工作。
(4)社会实践体系。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以及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活动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入社会,真正感受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性并适时检验自己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水平,通过构建个性化的、分层、分类的社会实践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思维和职业技术。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只专注专业理论教学而轻视实务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本地情境、岗位需要、服务需求设计出多元化、动态性的实践教学课程,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完美融合。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2018年广东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
[2] 金碧华.职业化导向下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为例.社会工作,2015(4).
[3] 矫杨.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
[4] 廖鸿冰.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434”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社会工作,2015(5).
[5] 孙华.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6] 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社会工作,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