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

2019-07-15薛玉梅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孔乙己陶渊明悲剧

薛玉梅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课堂教学符合课改理念,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使课堂问题设计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我认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的;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

如教学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 一文,开始我就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这个皇帝会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设想了多种情况,课堂气氛很活跃,我顺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去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了。

二、启发性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并不是从始至终问到底的,而是要把握“问”的时机与火候,在学生经历了“愤”的过程后,教师才能“启”。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境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

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消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實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三、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就能增强他们对外部信息的感受能力和接受能力,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引人入胜”之妙,讲求新意,必须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问题提出来平淡无奇、味同嚼蜡。

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设疑导入不是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是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四、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要说:“设计一个巧妙的问题,我可以给学生一双感悟世界的眼睛。”因此,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条件和氛围,这样才能在新课标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猜你喜欢

孔乙己陶渊明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