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美国隐性的种族歧视
2019-07-15陈剑
陈剑
美国的种族歧视有多复杂以至于仍在撕裂着美国社会?我们可以先看一个细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一部黑白配的双男主电影《绿皮书》,但在很多黑人电影工作者看来,这是一部粉饰太平,忽视现状的影片。因此,在宣布《绿皮书》得奖之后,不少黑人导演甚至离席表示抗议。
其实《绿皮书》表现的故事,内涵并不复杂,情节也相当简单。1963年,一个在纽约市社会底层的意大利裔白人托尼,接受了一份为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开车的工作,需要深入美国南方腹地,为谢利博士的巡回表演服务。故事的主要情节按照典型的公路片展开:谢利博士总是由于自己的黑人身份卷入纠纷,这时托尼的底层生存经验就能帮助他们脱困;而托尼的暴脾气惹出的麻烦,也由于博士能够打一个直达司法部长的电话而有惊无险。他们风雪兼程,一起赶上了托尼家的圣诞晚宴,给这段旅程一个完满的结局。
然而现实却远不如电影美满。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黑人领袖的不断斗争中,以及以肯尼迪、约翰逊总统为代表的进步政治家的努力争取下,有形的种族隔离政策已经基本寿终正寝了。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革,按理说应该看到黑人族裔的社会经济地位出现巨大的进步,但事实并非如此:黑人目前的状况依然很差:譬如,在失业率指标上,黑人高出白人一倍有余;青少年辍学率方面,几乎一半的黑人男性不能完成高中学业;在美国,黑人遭到监禁的比例几乎是白人的六倍。
单纯从法律的角度讲,黑人现已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非裔族群曾遭遇的赤裸裸的种族仇恨与骇人听闻的暴力也早已不复存在。但是,针对黑人的歧视以更隐蔽的形式继续存在着。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这些黑人导演的愤怒:现在种族之间的各种社會、经济、健康、住房的差异还如此之大,却让这个合家欢的电影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美国黑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水准的低落,无疑很大程度上关闭了向上的通道。根据官方数字,截至2013年,黑人在美国人口中占了13.2%,但各大专院校中黑人教授只有1.1%,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学生只有1.8%,硕士生2.7%,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的黑人只有2.5%,科研部门经理有1.8%是黑人。从1980年到2015年,黑人的大学新生比例基本没有变化,仅占全部大学新生的6%,但在人口中的差值由7%增大到10%。
隐性的种族歧视无疑是黑人的大学录取率较低的一个原因。但是黑人族群内部的自我隔离也无疑是这种趋势的助力之一。很多黑人把成为体育明星和娱乐明星作为走出贫困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而忽视教育。曾经有一个案例,一位黑人大学教授询问一群黑人退伍军人:美国有多少非裔职业运动员?退伍军人给出的猜测在5万~50万人之间。正确答案是1200人,而黑人律师多12倍,黑人医生多15倍。许多黑人为了这个渺茫的机会,而放弃了通过教育成为律师、医生的机会。
在美国城市里黑人占多数的学校,很多黑人学生把学业差作为一种骄傲,甚至孤立那些努力学习的黑人同学,称他们想“变成白人”,试想在这种环境下,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脱颖而出。而这种自我隔离的心态,是增加教育投入无法改变的。美国政府对黑人集中地的城市地区的教育投资,远多于对白人孩子较多的郊区和乡镇地区,比如在首都华盛顿,政府一年在每个学生身上花了15000美元(远高于全国平均值),但那里学生的平均分数,却在全美国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