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研究

2019-07-15郭爱芳余思麒胡修瑞胡存

物流科技 2019年6期

郭爱芳 余思麒 胡修瑞 胡存

摘要:战略供应商选择事关供应商参与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结合新产品开发流程不同阶段特征,建立了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级指标在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下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最后以智能家居企业为实例,运用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对参与其新产品开发的战略供应商进行分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FCE)。初步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可以为我国制造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战略供应商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战略供应商;新产品开发;选择评价;AHP;FCE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New Product Development,NPD),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效益,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开发成本与风险,共享创新利益。然而,供应商参与NPD也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供应商参与NPD的实践效果并不显著。如何有效选择参与NPD的供应商,以实现良好的项目实施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面向NPD的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从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双方合作兼容性等指标来考虑战略供应商的选取,却忽略了NPD的阶段特征以及在不同阶段对战略供应商能力要求的异质性,从而影响NPD战略供应商选择的科学实践。而且,已有评价体系各有偏重,指标选取总体上不够完善。此外,已有关于参与NPD供应商选择评价的指标设计存在指标层级关系不明及重叠交叉的现象。尽管这些研究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理论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会在实际应用中影响企业参与NPD战略供应商选择的效果。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遵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结合NPD流程的阶段特征,建立NPD环境下的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赋予各评价指标在NPD不同阶段的相对性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战略供应商进行选择评价,最后应用企业实例验证本文所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以期为我国制造企业在NPD环境下战略供应商的选择提供一些实际参考。

1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述评

1.1战略供应商概念及其选择评价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战略供应商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Aksoy等在研究中指出,区别于传统的购买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关系是指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的长期的、持续的且对双方都有积极影响的合作关系。国内学者王海军认为,战略供应商与以往只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不同,它更多地是为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输入。综合前人的观点,本文所指的战略供应商指与焦点制造企业达成持续战略合作关系,对焦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较大决定意义的供应商。

关于战略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已有研究主要借鉴基于物料供应的传统供应商评价方法,将产品价格和产品质量等作为评价指标。也有少量研究考虑到战略供应商的能力,如国内学者王翔提出从创新和产出能力角度进行供应商选择评价;Rezaei等提出从技术和生产能力角度评价。但他们的研究重点仍侧重于采购价值增值、对接生产制造等活动,而较少从NPD角度来全面考虑供应商选择评价问题。对于NPD项目,产品结构中不同零部件创新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基于物料供应链的传统供应商评价方法难以满足面向NPD的供應商选择需求。

1.2面向NPD的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相关研究述评

目前有少数学者对NPD情境下战略供应商选择指标因素进行了探索,表1罗列了国内外有关NPD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代表性文献。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还没有形成一致的体系,如Wynstra认为制造企业需要考虑候选供应商对零部件研发的熟知度以及其制造和物流等方面的能力,而李随成等在研究中提出了对战略供应商的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双方兼容性等影响因素的要求。一般认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重点遵循目的性、完备性、可操作性、独立性、显著性与动态性等六个原则。参照这六个原则及其内涵,可以发现已有关于NPD环境下供应商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尚存在以下可拓展之处:(1)动态性问题。理想的评价指标要求随着事物发展的变化能对其进行动态调整,而现有评价体系忽略了企业NPD的阶段特征以及不同阶段对战略供应商能力要求的异质性,因此不能具体分析战略供应商在NPD不同阶段的参与情况。(2)完备性问题。理想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所提取的指标尽可能覆盖对象系统的全部性能,而已有评价体系各有偏重,指标选取总体上不够完善。(3)独立性问题。理想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同一层级的指标间具有独立性,必要时根据指标的类别及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建立层次清晰的多层指标体系。然而,目前有关NPD环境下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的指标体系还存在着概念重叠交叉,且指标间层级关系不明的现象。根据上述研究缺口,本文将结合NPD的实际流程,建立更加完善的NPD环境下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2面向NPD的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战略供应商参与NPD的流程和环节

本文借鉴夏惠旧、Zhao等等研究结论,结合NPD的实际过程,将NPD流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根据各阶段的任务特征,以及战略供应商参与NPD的不同时机,将这六个阶段整合为如图l所示的产品规划阶段、产品设计阶段、产品量产阶段。

在产品规划阶段,开发风险较高,供应商需要与制造企业共担风险,另外也要求供应商拥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产品设计阶段,风险较小,但要求战略供应商有较强的技术和研发实力,且制造商和供应商应有较高的信息共享交流水平;在产品量产阶段,由于新产品基本定型,供应商的实际参与程度有所降低且承担责任较小。

2.2参与NPD的战略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设计

科学确定评价指标是合理选择战略供应商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彭张林等提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五阶段”过程模型为依据,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NPD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在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阶段,尽量选取可以反映对象系统所有性能特征的指标,根据指标的类别及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初步建立层次清晰的多层级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考虑到NPD的不同阶段任务和每阶段对供应商的要求,初步提取创新能力、供应能力、合作能力3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技术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交货期、生产能力、产品价格、地理位置以及以往合作关系、合作意愿、信息沟通交流、战略一致性分别作为创新能力、供应能力、合作能力的二级指标,进而初步构建面向NPD的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NPD不同阶段的任务描述和对供应商的要求,以及根据对任务和要求的分解提取出的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思,结合“五阶段”过程模型分析可知,在定量筛选阶段需要提高指标间的独立性。可以看出,二级指标中存在一些概念交叉重叠的指标要素,现将二级指标中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能力”合并为“技术能力”,使得要素区分清晰。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本文最终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3基于F-AHP的战略供应商评价模型

本文构建的面向NPD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涉及到定性指标,如企业战略一致性,也涉及到定量指标,如产品交货期,因此在选择分析时适合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例如AHP、FCE、神经网络等方法。本文根据所选指标的特征,同时考虑到实际操作可行性问题,用AHP设置指标权重,再运用FCE对战略供应商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4确定评价指标集

4.1确定各阶段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图2中的评价指标编制调查问卷,面向我国制造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构造判断矩阵,共计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为89%。

4.1.1产品规划阶段战略供应商评价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

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级指标集的判断矩阵如表3至表6所示。

(2)权重计算及其一致性检验

对上述矩阵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第一层各指标的权重值为:

从上述评分汇总可以看出,A供应商在三种情境下的总体评分均属于“优秀”,B供应商和C供应商分别在NPD设计阶段和量产阶段的评分达到“良好”。其中,A供应商与X企业有多年稳定的合作经验,并且拥有电磁阀领域内的先进技术,生产能力也较充足,可以在产品规划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B供应商具有良好的产品设计能力,与X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但与X企业的地理位置相距较远;C供应商是X企业的新增候选供应商,虽然目前与X企业缺乏合作经验,但其产品供应能力较好,并且在地理位置上存在較大优势。综合上述分析,X企业可考虑将A公司作为参与其NPD的最优战略供应商,对于B和C,X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考虑与其在NPD设计阶段和量产阶段进行合作。

将实证检验的结果和X企业之前对这3家战略供应商选择结果进行比对,发现两者选择结果大体一致:选择结果中被确定为首选战略供应商的A企业在本次实证检验中各阶段评价均为优秀;选择结果中被确定以储备战略供应商身份参与NPD设计阶段的日企业在本次实证检验中的产品设计阶段评价为良好;选择结果中被确定以储备战略供应商身份参与NPD量产阶段的C企业在本次实证检验中的产品量产阶段评价为良好。可以看出,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结合NPD流程不同阶段特征,本案例对3家参与X公司NPD的战略供应商进行了分析,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结合NPD的不同阶段特征,完善了面向NPD的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AHP确定各级指标在NPD不同阶段下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发现指标因素的相对性权重大小随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3)各指标相对性权重在NPD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导致战略供应商在NPD不同阶段的评价结果也有所不同。

6.2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理论贡献:(1)完善了目前已有的面向NPD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结合NPD各阶段不同任务以及不同任务对战略供应商的要求,挖掘现有NPD环境下战略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从动态性问题、完备性问题、独立性问题三个研究缺口出发,构建了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2)以NPD流程为视角,分析了各级指标在不同阶段的相对重要性。在NPD环节,产品结构中不同零部件创新程度不尽相同,需要分阶段考虑战略供应商的选择,本研究根据NPD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不同阶段对战略供应商能力要求的异质性,相应地为各指标因素在NPD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权重,较为具体地对战略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为我国企业在NPD项目中的战略供应商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践启示: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有效性,能更准确地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在选择战略供应商时提供实际的指导。本文认为,企业选择战略供应商时应根据NPD不同阶段特征,综合分析战略供应商在各阶段的评价结果,确保能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战略供应商的参与时机,使战略供应商的选择能更好地满足NPD项目的任务要求。

6.3局限与展望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相关成果目前仅在智能家居企业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以在其他制造企业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本文在运用AHP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时,专家赋分的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对最终指标权重值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扩大专家调研访谈规模,以提高权重分值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