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分析
2019-07-15雷楹钱冠升
雷楹 钱冠升
摘 要:教育资源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的分配。以2017年全国31个省区小学教育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索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以及均衡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超出全国整体水平,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略高于中部地区,但是差距并不大。最后,从增加中部地区的外部支持和提升中部地区的内部发展活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4.08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表现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分析是指东、西、中部区域以及该区域内各个省市之间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情况。本文将不同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同时,在财力、物力、人力资源中各选取了两个指标对小学教育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
1 全国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分析
2017年,全国共有小学16.71万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0.3万个,在校生10093.7万人,小学教职工564.53万人。
如表1所示,将2017年全国31个省区按东部、西部、中部分组进行描述统计。本文从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2017年全国31个省份中生均教育事业费中最多的北京是最少的河南的5.21倍。有21个省份的生均事业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生均教育事业费最高的省份依次是北京、黑龙江和西藏,最低的依次是河北、河南和广西,三个地区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极差分别为22102.59元、8624.32元、18348.92元。东部地区的生均事业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省份间生均事业费差异最小。
全国生均公用经费的平均值为3356.72元。河北的生均公用经费最少,北京最多,为河北省的5.65倍。低于全国生均公用经费平均值的省份有25个。东部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河北相差8932.94元;西部地区的西藏与云南公用经费相差5732.62元;中部地区江西的生均公用经费最高,比最低的河南高出1311.45元。中部地区省份之间的生均公用经费差距最小,东部地区省份间的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的生均公用经费的均值高于全国。
在办学条件方面,31个省份办学条件指标的差距明显小于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最大的西藏是最小的新疆的2.22倍,共有19个省份的生均校舍面积低于全国平均值。仍是中部地区生均校舍面积的差距最小,生均校舍面积最大的湖北与最小的河南相差1.62平方米;东部地区的浙江与辽宁相差2.67平方米;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差距最明显,西藏的生均校舍面积达14平方米,比新疆高出7.69平方米。西部地区的生均校舍面积高于全国,东部和中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市的生均图书册数为全国最高,新疆最低,上海的生均图书数量是新疆的2.45倍,低于全国生均图书册数的省份有16个。仍然是中部地区差距最小,最多的吉林省与最少的江西省相差12.71册;西部地区差距最大,最多的陕西省与最少的新疆相差17.87册;东部地区居中,最多的上海市与最少的海南省相差16.39册。东部地区的生均图书册数明显高于全国生均图书的平均值,西部和中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师资力量方面,2017年全国生师比的平均值为16.18。湖南的生师比最高,为19.24,吉林的生师比最低为11.33。湖南是吉林的1.7倍,生师比高于全国的省份有19个。表1、可以得出全国、东部、西部、中部地区生师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6.18、16.3、16.13和16.1。东部地区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和中部稍稍落后。
31个省区的专任教师学历比的差距为六项指标中最小。其中专任教师学历比最高的北京是海南专任教师学历比的3倍。有18个省份的专任教师学历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仍然是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稍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专任教师学历比最高的北京市与最低的海南省相差0.62;西部地区陕西省与广西省的极差为0.23;中部地区专任教师学历比最高的吉林省与最低的湖北省和湖南省只相差0.15。中部地区的差距是三个地区中最小的,其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最小。
以上六项指标中,有四项指标最高的省份都处于东部地区,只有西部地区的西藏校舍面积最大,中部地区的湖南生师比最高。而六项指标中最差的为河南、河北、新疆、湖南、海南,其中三个省份都处于中部地区,两个省份位于西部地区,仅一个省份在东部地区。
2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7年的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是因为自2012年《縣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颁布以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已实施五年。从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义务教育发展的省域间不均衡现状依旧显著。总体来说,中部地区内部省份之间的差距较小,不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而且,并不像之前学者的研究结果一样是中部塌陷的局面,中部地区虽然多项指标都处于最后,但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并不大。这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教育政策的作用分不开。一方面,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基本与东部地区接近,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却远远赶不上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远大于西部地区,却不如西部地区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多。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加强对中部地区的外部支持。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都是农业大省、教育大省,这些省份对教育资源需求大,教育资金供应明显不足,他们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这些省份若没有外部条件的支持,一时之间很难凭借自身的发展来减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压力。过去的许多政策总鼓励人才到西部去,经费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倾斜,如今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和中部地区同样甚至优于中部地区的水平,国家在继续支持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支持。首先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要适当加大对中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其次要在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设置和资金分配上向中部地区倾斜;最后逐步完善义务教育财政支付体系,特别是要与地方的权力匹配,避免支出责任转移到县级政府,以减少中部地区贫困区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压力。
提升中部地区的内部发展活力。输血式帮扶只能解决一时之难,却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只有造血式帮扶,让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强自身造血能力,使其产生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促进教育发展。如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造血能力呢?首先要发展经济,要激发经济发展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持传统的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一些新兴的行业,比如现代工业、新型服务业和旅游业等。其次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因地制宜,大胆发展一些适应当地条件的产业,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或技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实力的壮大,为能为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内生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鹏,朱德全,宋乃庆.义务教育发展“中部塌陷”:表征、原因与对策——基于2010-2014年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数据的比较分析[J].教育科学,2017,33(1):8-8.
[2]龚敏.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201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J].教育现代化,2019,6(03):164-166.